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1990-1995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一九九零年十二月三十日通过)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讨论了今后十年和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任务和方针政策,通过了如下建议。一、主要奋斗目标和基本指导方针(1)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本世纪最后十年是非常关键的时期。这是当前的国内和国际形势所决定的。从国内看,我们在八十年代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经受了严重的政治考验,同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整个国家在安定团结的总局面下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安定因素。从国际看,我们在今后十年仍然可以争取到一个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同时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多端,经济竞争更加剧烈。我们能不能在九十年代巩固和发展八十年代取得的成就,进一步促进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使我国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跨入二十一世纪,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央希望,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提高历史的责任感和时代的紧迫感,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使我们伟大祖国更加生气勃勃,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2)从一九九一年到二零零零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把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确定的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是正确的。第一步战略目标,即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零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已经基本实现。今后十年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基本要求是:--在大力提高经济效益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基础上,使国民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到本世纪末比一九八零年翻两番。实现上述目标,要求今后十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六左右,这在世界范围内将是比较高的增长速度;--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生活资料更加丰裕,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健康水平继续提高,社会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发展教育事业,推动科技进步,改善经济管理,调整经济结构,加强重点建设,为二十一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奠定物质技术基础;--初步建立适应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达到新的水平,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进一步健全。(3)我们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九十年代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变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格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对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城市,围绕着搞活企业这个中心环节,在计划、财政、税收、金融、物资、商业、外贸、价格、劳动工资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扩大了地方和企业的权力,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科技、教育体制和政治体制也相应进行了改革。十年改革调动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使经济活力明显增强,也为今后的深化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迅速扩大。我国经济摆脱了原来的封闭半封闭状态,大踏步走上世界舞台。一九八零年到一九九零年,全国进出口总额将由三百八十亿美元增加到一千一百三十亿美元,增长近两倍。对外开放的规模和领域不断扩大,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逐步推进的对外开放格局。--生产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和生产能力有了较大增长。一九八零年到一九九零年,粮食产量由三点二亿吨增加到四点二亿吨以上,增长百分之三十一;棉花由二百七十一万吨增加到四百二十五万吨,增长百分之五十六点八;原煤由六点二亿吨增加到十点九亿吨,增长百分之七十五点八;发电量由三千零六亿千瓦小时增加到六千一百五十亿千瓦小时,增长百分之一百零四点六;钢由三千七百一十二万吨增加到六千五百八十万吨,增长百分之七十七点三。十年间,建成投产大中型项目一千多个,社会生产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增添了后续力量。--智力开发不断加强,科技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过去十年间全国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十一万多项,国家奖励的发明一千七百多项,其中有些项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全国有百分之七十一的县普及了小学教育,多数城市普及了初中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迅速扩大,高等教育初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体系,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高,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八十年代是全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十年。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基本解决温饱问题,部分地区开始向小康水平过渡。一九九零年全国城乡居民平均消费水平预计达到七百二十元左右,扣除价格因素,比一九八零年增长百分之八十左右,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六。城乡居民消费内容日趋多样化,消费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贫困地区的人民生活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总之,在八十年代,我国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中逐步完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和发展。八十年代的伟大成就,进一步坚定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心一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4)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根本保证。在邓小平同志倡导下,我们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经过十二大和十三大,根据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深刻总结历史的和当前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作出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以及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全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取得了共同认识。概括起来主要是:--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努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专心致志地搞好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通过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体制和其他领域的管理体制,充分调动中央、地方、企业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一采取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关系、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等多种形式,通过举办经济特区、经济开放区和实行必要的特殊政策与灵活措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发挥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对公有制经济的有益的补充作用,并对它们加强正确的管理和引导;--积极发展社会主义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允许和支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鼓励先富起来的帮助未富起来的,以利于全体人民和各个地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借鉴和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立和发展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反对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和民族分裂;--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和实践,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逐步实现;--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家的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正义斗争,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制度、领导作风和领导方法,加强党的政治、思想、理论和组织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就是按照这条道路走过来的,因而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实际工作中,在某些时候和某种情况下也发生过偏离上述原则的现象,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正确的加以坚持,不足的加以完善,失误的加以纠正,正在努力使上述原则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具体落实和丰富发展。只要我们坚持这样做,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5)全面落实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方针政策,关键在于继续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这是我国过去十年实践经验的结晶,是全国各族人民得出的最基本的共同结论。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日益扩大,如果我们不改革现行体制中的弊端,不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就不可能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也就不可能在剧烈的国际政治风云变幻和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目的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不断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总之,不改革开放不行,改革开放不坚持正确的方向也不行。在今后的十年中,我们必须按照这样的认识,把改革开放事业更加健康地推向前进,使之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更加强大的推动力。(6)必须坚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全部经济工作的中心。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方针是我国四十一年来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客观经济规律的正确体现,全党同志务必时刻牢记,任何时候也不能偏离,努力避免经济生活中再次发生大的波折。为此,必须坚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安排上认真执行量力而行的原则,稳扎稳打,注意防止和克服急于求成的倾向。合理确定和安排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比例关系,保持全国财政、信贷、物资、外汇各自的和相互间的基本平衡。既要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潜力,促进经济增长,又要防止国民收入超分配,重新诱发通货膨胀。必须坚持速度与效益的统一,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把科学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放在突出位置,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7)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经济建设的立足点必须坚定不移地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必须把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同发展我国经济、增强自力更生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中国的现代化,需要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必须长期坚持勤俭建国的方针,全面厉行节约,努力克服各个领域严重存在的铺张浪费现象,勤俭办一切事业。(8)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方针。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任务。没有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向和动力就没有保证,物质文明建设也搞不好。面对九十年代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的国内改革和建设任务,更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不懈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广泛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振奋民族精神,改善社会风气,克服在两个文明建设上“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健康发展。中央和地方都要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发展规划,逐渐增加必要的投入,使之与国家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投入的增长保持适当比例。(9)必须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过分集中的体制格局,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此必须充分予以肯定。但由于权力下放过程中有些措施不那么适当,宏观管理又没有跟上,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当前经济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过于分散的现象。国家掌握的财力物力过少,宏观调控能力减弱。这既妨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解决这样的矛盾和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步骤和方法,并且着重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适当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来办好一些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