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东亚封贡体系?中国在东亚封贡体系下的外交有何特征?公元1368年时,随着中国明朝的建立,以中国为核心与周边国家建立起朝贡与册封关系的国际关系体系。封贡体系兼备有政治、经济和文化三重意义。封贡制度,是一种以经济、文化交流达成政治目的的特殊体制。从前提来说,封贡体系下的国家关系是以和平外交为基础的。政治上,中华正朔得到了东亚诸国的承认,经济上,东亚诸国从富庶的中国那里获取了贸易的实惠。文化上,在儒家文化的教化下,东亚诸国纷纷从奴隶制国家进入封建制国家的序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这是东亚国家交往的一种常态。特点:1、重视礼仪。2、以和为贵:防御性帝国。3、厚往薄来:赏赐远超过进贡。4、非固定的统治秩序。5、不固定的边界。2、论述近代条约体系下的中国外交特征。等级性:中心——边缘结构,中国沦为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的边缘。不平等性:西方列强藉条约在中国攫取大片领土和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特权。强制性:以强权迫使中国接受西方规则,以强权确保条约的遵守。屈辱性:帝国主义的每一次侵华战争都伴随着一批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半殖民性:中国维持了形式上的独立,好于印度、朝鲜的彻底沦陷。渐进性: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公封体系渐进消亡。3、革命体系下的中国外交成就与特征(1)新中国成立到五十年到后期:三大政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一边倒”成就:与苏结盟。抗美援朝与援越抗法。第一次台海危机。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2)50年代到60年代: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发动侵越战争,威胁中国南部边陲。中苏同盟关系破裂,苏联对华敌视。第三世界国家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东西方阵营的内部分裂。外交政策:“两个拳头打人”“四面出击”1、提出“世界革命”口号2、“打倒帝国主义、打倒修正主义、打倒各国反动派。”对外关系:抗美援越。对苏斗争。对印度自卫反击战。“文革”对中国外交的冲突。(3)70年代的国际局势与中国外交明确“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格局:中国站在第三世界的立场上,区别对待发达国家,采取最广泛反霸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一条线、一大片”:建立反苏统一战线。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和结缔和平友好条约。反对苏联支持下的越南地区霸权主义。4、什么是多边外交?为了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中国在政治、经济与安全领域采取了那些“睦邻、安邻和富邻”的多边外交举措?并分析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多边外交:是指三个以上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在常设的或特别的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议中的互动。举措:1在全球层次的多边外交。中国已经加入并且积极活跃于几乎所有重要的多边国际机制。中国不但在联合国系统内部的各个多边领域都发挥着积极作用,还积极参与了联合国的专门机构。在世界经济领域,中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参与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拥有单独选区;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还同77国集团和“不结盟运动”建立了多边合作关系。2.对亚洲的多边外交。中国在亚洲地区的多边外交涉及政治、经济、安全等多个领域,也涉及次地区、地区、跨地区等多个层次。中国在东南亚参与与东盟的诸多合作机制:在经济领域积极建议并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创建。在东北亚参加了“六方会谈”机制并在其中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在中亚地区,中国参与创建了“上海五国机制”(1996年)和“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中国还参与范围较大的亚太地区机制。3.对欧洲地区的多边外交。冷战结束后,中国与欧盟的多边外交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对亚欧会议参与。4.对非洲地区的多边外交。比起其他地区,中国对非洲的多边外交较为滞后,但最近几年获得很大发展。中国对非洲的多边外交以“中非合作论坛”为主要制度框架。5.对拉丁美洲的多边外交。中国与拉丁美洲的多边合作在拉美现有的地区和次地区框架下进行。中国与拉丁美洲最有影响力的地区政治协调和磋商机构里约集团的外长级对话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对话机制。积极作用:1、多边外交是对抗单极逐一、反对霸权主义的有力工具。2、多边外交为中国与东亚其他国家发展关系提供了崭新的平台。3、参与多边外交有利于消除“中国威胁论”,树立和强化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思考:1、加强对多边外交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形成自己的多边外交战略。2、在参加全球多边外交时,尚需“韬光养晦”。中国经济、军事实力还比较有限,尤其是人口负担过重,国内问题太复杂,这些都决定了中国尚不具备改变或者挑战现存全球性国际机制的实力。3、争取在东亚地区周边机制上尽早“有所作为”4、在特定多边机制的参与上奉行有条件的多边主义。多边外交不应流于形式,而要重内容重效果。5、在多边外交中要处理好三对关系。第一、处理好多边外交和双边外交的关系。第二、处理好中国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第三、处理好国家利益与国际责任的关系。5、中国是怎样从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的挑战者逐步成为该体系的参与者和建设者的?中国参与国际体系是一个不断连续的互动过程,既受到国际环境、国外压力的影响,也是中国内部政治变革和对外政策调整的自觉需要。入世之前: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标志着中国开始融入国际体系,从此中国以此为平台开展国际交往,开启从部分参与到全面参与国际体系的历程。尤其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与国际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但是,中国这30多年的外交政策很难用修正主义国家或者维持现状国家的角度来理解。中国不再激烈地向国际体系挑战,而是灵活地奉行现实政治。中国相继加入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国际劳工组织等国际组织。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基本上参与了所有重要的国际组织,中国开始建立与各项国际制度的广泛联系。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1980年中国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开始参与多边国际经济组织的新进程。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更是利用全球治理改革的时机,增强对IMF的影响,承担更多责任。入世之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完成了历时15年的复关入世之路。WTO是中国加入的最后一个重要的国际组织,也是中国参与国际体系的身份变化的标志。入世以来,中国的国际身份从体系的学习者正在向积极的作为者转变。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新机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为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融入国际体系,深入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新兴国家的变化,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新兴国家在全球治理领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六、结合冷战后的国际形势、中国外交理念和实践驳斥上述“中国威胁论”者的观点,证明中国走和平发展(崛起)的道路是可能的,又是必然的。答: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而我国一向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冷战结束后,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外交思想,在许多外交活动上表明了走和平发展的立场。如,2000年9月,江泽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指出:“应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的多样性,世界发展的活力恰恰在于这种多样性的共存。”这是中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从维护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而提出的,是对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丰富和发展。这也证明了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7、何为公共外交?中国应怎样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公共外交是指一国政府通过文化交流、信息项目等形式,了解、获悉情况和影响国外公众,以提高本国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进而增进本国国家利益的外交方式。中国要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促进地区经济繁荣;二,塑造和平的地区环境;三,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四,维护现存的国际秩序;五,推动现存国际秩序的调整与改良。而塑造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努力开展区域主义经济外交;二,帮助和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三,大力倡导和落实新安全观;四,深化与世界主要力量或重要国际组织间的战略对话;五,积极参与和主导多边国际制度建设。总之,塑造这一形象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持久的耐心和高超的外交智慧。8、论述习近平政府的外交成就与特点。习近平政府的外交成就主要有:一,在2014年推出了“伟大复兴”的新战略;二,开始在一些领域承担全球领袖的作用;三,实施“一带一路”项目;四,深化中俄战略伙伴关系;五,中美正缓慢建设一种新型大国关系。从习近平上台后进行的种种外交活动中可以看出,习近平政府外交的特点主要是:第一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得到中国人民广泛拥护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外交的根基所在。第二要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不干涉别国内政等优良传统,同时要与时俱进,不断对此加以完善、丰富和发展。第三要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践行平等等特有理念。这些理念既反映了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有助于更好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不断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第四要坚持为国内发展和改革开放服务的第一要务。我们是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又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这是我们与其他大国的一个重要不同。中国的外交必须紧紧围绕国内发展这个大局,为此营造更为稳定、更加友善的外部环境。9、金融危机后国际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中国外交有哪些新的理念和新的举措?金融危机后,美欧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衰落和衰退,新兴市场国家的异军突起,社会主义中国的骤然和平崛起,反映了世界格局发生的重大深刻变化。2008年,一场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猛烈地席卷全球。面对各种严峻挑战,中国在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和残奥会以及神舟七号飞船顺利升人太空之后,在迎战国内发生罕见冰雪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同时,及时、从容地推出各种外交举措,如胡锦涛于2008年11月15日出席20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时,就发表了《通力合作,共度时艰》的讲话,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着力做好中国本身的工作,从而使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尽量朝着有序、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既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又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风范和深谋远虑,可谓可圈可点。10、论述习近平政府“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内容、意义和挑战。中国背景1.、产能过剩、外汇资产过剩;2.、中国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存度高;3、中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集中于沿海,如果遇到外部打击,容易失去核心设施。时代背景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内容:政策沟通。设施联通。抓住交通基础设施的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优先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设备,提升道路通达水平。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共同维护输油、输气管道等运输通道安全,推进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区域电网升级改造合作。推进跨境光缆等通信干线网络建设,提高国际通信互联互通水平,畅通信息丝绸之路。贸易畅通。沿线国家宜加强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海关合作,以及检验检疫、认证认可、标准计量、统计信息等方面的双多边合作,推动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生效和实施。意义:首先,巩固中国同中亚和东南亚的合作基础。其次,逐步形成两个辐射作用。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逐步辐射到南亚和非洲等地区,扩大中国的影响力。并有利于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