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堂教学设计表课题名称第三节、奇妙的二氧化碳课时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学科初中化学授课班级九年级一班授课时数第二课时(CO2的物理性质和温室效应的相关内容在第二节氧气的练习课中,剩下最后15分钟直接补充,所以本节为第二课时)设计者姚义务所属学校晋江市东石中学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内容、地位作用、教材处理):本节是上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第三节——奇妙的CO2的第二课时CO2的化学性质。它是初中化学重点知识——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重点部分,二氧化碳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其中所包含的二氧化碳的性质和CO2的实验室制法是历年来中考的重点。它是我们继学习氧气后第二次系统学习到的物质性质。选取我们身边另外一种最熟悉的物质二氧化碳作为学习素材,让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这一节的内容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化学在生活中应用,这一节对生活很有指导意义。同时,二氧化碳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从中学生能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二氧化碳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有利于学生形成混合物、化合、分解等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另外,本节课所设计的实验探究活动,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现象直观,在学生掌握氧气的性质的探究实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究物质的性质,使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得到发展和强化,激发了他们的做实验的兴趣,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激情。学习者特征分析一般特征:九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能以理论为指导去分析、解决问题。因此可以通过建立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实验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探讨。对于刚接触化学不久的学生,他们对于化学实验抱有浓厚的学习热情,并表现极强的求知欲。初始能力:九年级学生具有较好的阅读水平,可以通过对教材的预习并联系生活,对本节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教师再通过设计探究实验,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交流,完成对实验结论的总结;得出本节所需要的CO2的化学性质。对于重点探究实验的设计和实验的分析,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与帮助,实验的引导和分析有利于引导总结本节的复习目标。信息素养:2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前几节所学的基本实验操作,已经初步认识二氧化碳的有关化学性质和用途,具备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和进行实验的基本操作能力。本节(课)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复习自然界的碳循环过程和温室效应的相关内容;(2)、复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3)、由生活中的例子引入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让学生熟悉CO2的重要化学性质,并通过试验验证,最后回归生活,知道这些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4)、尝试自我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过程和方法:(1)、由生活经验和实验去引导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体验探究实验的过程和乐趣。(2)、学会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锻炼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最后得出实验结论的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学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体验学以致用的乐趣。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知识点编号学习目标具体描述语句1知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2知道二氧化碳和温室效应的关系3理解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学会设计实验进行探究4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分解和化学反应的概念和区别5应用根据CO2的性质,总结CO2在生活中的用途教学重点和难点项目内容解决措施教学重点1、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探究实验过程;生活经验和生活现象引入→实验探究→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3教学难点1、课本的探究实验的现象分析和实验结论的总结;2、分解和化学反应的区别;实验演示,强调学生注意观察的实验现象,交流分析实验现象,最后得出实验的结论教学环境要求多媒体设备:多媒体,本节课选择在多媒体实验室授课。实验设备:实验仪器:烧杯、试管、酒精灯、试管夹,胶头滴管等;实验药品:紫色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汽水实验材料:火柴、高低阶梯的蜡烛等教学媒体(资源)选择知识点编号学习目标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占用时间媒体来源1知道幻灯片展示CO2的物理性质JE知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2自编2知道幻灯片展示CO2和温室效应的关系JE知道温室效应的原因和防治方法3自编3理解教师实验演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B、DE、F、JA学会CO2的化学性质和体验探究实验的全部过程10自编4理解教师实验演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B、DE、F、JB、F学会CO2的化学性质和体验探究实验的全部过程10自编4理解教师实验演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三B、DE、F、JB、F学会CO2的化学性质和体验探究实验的全部过程10自编5、理解幻灯片展示化学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概念B、C、JA、C、F学会区分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5自编5应用幻灯片展示二氧化碳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H、JH、J二氧化碳的用途5素材4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板书设计第三节、奇妙的二氧化碳二、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二氧化碳能和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现象:CO2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实验室用于检验CO2气体)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CO2Ca(OH)2CaCO3H2O2、二氧化碳能和水发生反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水→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碳酸—△→水+二氧化碳(常温下也易分解,红色石蕊试液重新变回紫色)3、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本身也不燃烧,不供给呼吸;蜡烛的高低实验:现象:蜡烛从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CO2不支持燃烧,本身不燃烧,密度大于空气进入菜窖、深井和山洞之前先做灯火实验,确定CO2含量是否符合标准。三、二氧化碳的用途:灭火、温室肥料、制作汽水和化肥,固态CO2称为干冰,易升华,用于制作舞台云雾、制冷剂和人工降雨。教学策略阐述生活经验引入讨论法、实验设计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归纳法、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法。1、以探究实验为主的教学策略:课前、课中均以生活经验的提出和解决为主线,引导学生认识探究实验的全部过程。2、自主探究策略:通过化学实验的探究和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达到知识点的强化。3、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自主实验,自主总结现象和结论的学习形式,实验分析中强调实验的引导,形成学生严谨的实验探究精神等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本栏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应详细阐述并绘出流程图)5教学环节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教学媒体(资源)设计意图、依据一、课的复习引入:[复习提问①]1、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及温室效应;回答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消耗途径;温室效应的原因、后果及防治;幻灯片展示温故而知新,加深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的印象,也为引入本节课的知识做好准备2、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并渗透其用途回答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部分用途。幻灯片展示[过渡]我们知道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CO2的化学性质。二、课的引入[问题引入2]师:根据上节课内容,我们知道CO2能溶于水。但是上节课我只是把这性质直接告诉大家,今天在新课之前,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CO2确实能溶于水呢?学生思考:方法一:收集一试管CO2,倒扣于水中;方法二、收集一塑料瓶CO2,加入半瓶子的水,振荡;方法三:打开一瓶汽水,验证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演示方法二:往收集一塑料瓶CO2,加入半瓶子的水,振荡;现象:塑料瓶变瘪了结论:CO2减少了,CO2能溶于水演示方法三:打开一瓶汽水,将逸出的生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汽水中有CO2,CO2能溶于水实验的延伸:问题引入3:师:以上两个实验都可以说明CO2能溶解在水中。在方法2中,我们检验CO2气体时,选择了澄清的石灰水,请问为什么我们可以学生根据CO2的溶解性,联系日常生活;教师逐个分析学生的设计方法,并最后演示方法2和方法3教师提供素材,学生上讲台演示教师提供素材,学生上讲台演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目的和意图,澄清石灰水用于检验CO2或用来证明产生了幻灯片展示问题实验演示实验演示幻灯片演示发散学生思维,为课的引入做好准备激发学生兴趣,为新课的引入做好准备,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和对实验的分析能力6选择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CO2气体呢?生:因为CO2能和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师:这就是CO2的第一个化学性质,能和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CO2,因为CO2本身无色无味,肉眼看不出来教授新课一教师板书:1、二氧化碳能和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现象:CO2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实验室用于检验CO2气体)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CO2Ca(OH)2CaCO3H2O引导学生思考此反应有关的部分问题,并介绍此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1、澄清石灰水敞开在空气中会变质?2、盛放石灰水的池子,水面产生一层白膜?3、用石灰浆抹墙壁,墙壁变得又白又硬?让学生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让学生根据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思考CO2的用途,并学会分析此应用的原因幻灯片演示幻灯片演示幻灯片演示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和对实验的分析能力让学生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体验学以致用的乐趣教授新课二问题引入4: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刚才的方法2,方法二中的瓶子变瘪,我们理解为CO2气体变少,即CO2溶解在了水中。导致瓶子内压变小。那请大家再思考一下,瓶子被CO2变少的原因除了因为CO2溶解在水中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吗?生:可能是CO2气体和水发生了反应;师:肯定学生的回答,若是CO2和水发生反应,内压也会减小,那么CO2能和水发生反应吗?由引出的问题引入课本的活动和探究——CO2和紫色石蕊试液实验;实验一、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从物理变化——溶解;化学变化——CO2和水发生了反应,两方面引导学生思考瓶子变瘪的原因;点出选择紫色石蕊试液的原因,直接选择CO2和水,看不出实验的现象幻灯片展示幻灯片展示发散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7教师介绍实验的步骤;强调紫色石蕊试液的作用(碰到酸性物质变红);现象: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结论: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产生一种有酸性的物质教师加以解释,引出酸性物质经过检验得出是碳酸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水→碳酸问题延伸5:师:大家思考一下,这个实验严密吗?只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红,就能证明CO2能和水反应吗?生:思考,教师提示石蕊变红,只能说明遇到酸性物质,但是生:酸性物质可能是碳酸,也可能是CO2,也可能是水,要对比证明CO2和水没有酸性。实验二、加热变红的石蕊试液现象:红色的石蕊试液又变回紫色[反问]为什么又变回紫色了呢??学生尝试解释:酸性物质在加热过程中跑掉了……(教师加以补充,碳酸不稳定)结论: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文字表达式:碳酸—△→水+二氧化碳(常温下也易分解)讲解深入:由实验一和实验二我们得出CO2能和水反应,产生碳酸,利用此性质,来生产碳酸饮料和汽水。但是碳酸不稳定,易分解产生CO2和水,所以打开汽水,会冒出大量的CO2气体,放久了就“没气”了。问题延伸6:师:那么既然是CO2能和水反应,那么我们药品为什么不选择水,而选择紫色石蕊试液呢?为什么文字表达式不写成二氧化碳+紫色石蕊试液→碳酸按照课本进行实验演示,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和实验现象的总结,分析和交流引导学生思考,发散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