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相对价格:Px/Py为X的相对价格,含义是用Y代替货币作为X的计价单位,表示用一个单位的X与Y进行交换,所能得到的Y的数量。相对价格曲线又可以表示国民收入预算线。贸易条件:(对出口X的国家来说)。贸易后的国际均衡价格与贸易前的均衡价格差距越大,贸易后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位置越高,贸易利益越大。贸易条件的改善(贸易条件变大)意味着一国可以从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交换利益:如果个体之间或国家之间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或者不同的偏好,通过相互之间的商品交易,他们均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图示:生产者来不及调整产量条件下,消费者福利的改善)专业化利益:个体或国家可以通过专门从事其效率相对较高的生产来获得额外的利益。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重商主义:强调国库和王室成员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寡是衡量国家是否繁荣昌盛的最重要标志。故主张取消进口、鼓励出口。比较优势:如果,则称A国在X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人均资本存量:是要素禀赋实际衡量的估算值。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两种商品的资本劳动投入比例为:kx=Kx/Lx,ky=Ky/Ly,若kxky,在相同的要素价格下,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H-O定理:A、B两国在贸易前由于要素禀赋不同,导致供给能力的差异,进而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不同。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S-S定理的引申(S-S定理在H-O基础上的应用):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罗伯津斯基线():新旧均衡点的连线,向右下方倾斜偏向出口的增长: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偏向于出口部门偏向进口的增长: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偏向于进口替代部门纯粹的增长利益:在不考虑贸易条件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对一国福利的改善转移支付利益:贸易条件的恶化抵消了部分经济增长利益,这不扽利益一转移支付的形式为他国享有悲惨增长():如果转移支付的那部分利益超过了经济增长的利益,那么A国的福利水平将低于经济增长前。前提:偏向出口部门增长、大国、进口边际倾向较高、出口产品需求弹性低第四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特定要素():指一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合其他部门的需要(资本、短期)第五章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重叠需求理论():当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则重叠需求的范围就越大,两国重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贸易品,所以,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互相间的贸易关系也就可能越密切。依据重叠需求理论,如果各国的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则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新的重复需要的商品便不断地出现,贸易也相应地不断扩大,贸易中的新品种就会不断地出现。第六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新贸易理论():以保罗·克鲁格曼为代表,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说明国际贸易的起因和利益来源,对国际贸易的基础作出一种新的解释的理论。规模经济: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规模收益递增:指生产过程中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纯粹的技术特征)。当规模收益递增存在时,一定存在规模经济;但规模经济的存在不要求规模收益递增一定存在。在外部规模经济情况下,规模收益递增只发生在产业层面上。干中学效应():生产中的一些技能或知识往往直接来自于实践经验的积累,随着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来自于实践的经验积累就比较显著了,因此,行业内每个企业都可从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先行优势():在发展初期“领先一步”的优势,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转化为成本上的优势,从而限制了“后来者”的进入相互倾销():每个厂商以低于本国市场价格出口商品到他国竞争促进效应():与垄断竞争模型不同的是,在寡头垄断情形下,产品是同质的,所以贸易并不能增加两国消费者的消费选择。但是,贸易后,两国市场结构由原来的完全垄断转化为寡头垄断,贸易虽不能完全消除垄断因素,但还是带来了竞争,这便是贸易的竞争促进效应第七章关税与非关税壁垒贸易政策是各国政府给予本国某种利益上的考虑,对对外贸易活动所采取的干预的政策措施。关税是一种价格控制手段,关税可分为:进口税、进口附加税、出口税和过境税等。进口税是一国进口商品时由海关对本国进口商所进口商品征收的税.进口附加税是指一国海关对本国进口商进口商品除征收一般关税外,根据某种目的所加征的一种关税。出口税是一国海关在本国商品出口时,为保证本国市场供应或其他特殊目的而征收的一种税。过境税是一国对外国货物通过其关境和领土时所征收的税。依据关税的征收方法,关税可分为:从量税、从价税、选择税和混合税。从量税是指根据贸易的物理量征收的关税。从价税根据贸易的价格和单价征收的关税。选择税是根据商品的特征分别确定征收关税的从价标准和从量标准,然后选择其中一种方法课税。混合税是对某些贸易商品征收一定比例的从价税和从量税。有效保护是指某一行业生产或加工中增加的那部分价值(即附加值)受保护的情况。有效保护率:关税或其他贸易措施所引起的国内生产附加值的变动率。有效保护率的计算公式:配额(即进口配额)是指,一国政府为保护本国工业,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对进口金额加以限制。许可证是由一国海关签发的允许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进入关境的证明。寻租:企业通过贿赂政府部门以获得额外利润出口补贴:指一国政府为鼓励某种商品的出口,对该商品的出口所给予的直接补助或间接补助。直接补助是政府直接向出口商提供现金补助或津贴.间接补助是政府对选定商品的出口给予财政税收上的优惠。倾销是在不同国家市场间进行的一种价格歧视行为。它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本国国内价格或成本向国外销售商品的行为。持续性倾销是指这种倾销的存在是无限期的,厂商的目的在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掠夺性倾销是指为了排除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出口商暂时以较低的价格向国外市场销售商品,一旦达到目的,获取垄断地位后企业又会重新提高价格,以获取垄断性的超额利润。反倾销税是指进口国政府在确认外国出口商销售到本国市场的商品有倾销行为时,对该商品征收进口附加税。常见非关税壁垒:自愿出口限制是指商品出口国在进口国的要求或压力之下,自愿地限制某些商品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1.7(%100jjjjVVVERP歧视性的公共采购一国政府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制度,给予国内供应商优先获得政府采购订单的一种非关税壁垒措施。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国营贸易)是指国有企业或公营企业获得特权直接经营对外贸易,因而形成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技术标准是进口国为保证各种商品的进口质量符合一般的技术要求而做出的有关规定。卫生免疫制度是一国对进口的动植物及其制品、食品、化妆品等实施的必要的为卫生检疫,以免传染疾病和病虫害。第八章贸易保护的依据最佳关税论核心思想:在大国情形下,实施贸易保护可获得超过自由贸易下的利益。最佳关税是指对应于使本国福利达到最大的关税水平,确定最佳关税的条件是进口国由征收关税所引起的额外损失(或边际损失)与额外收益(边际收益)相等。(最佳关税的确定应充分考虑出口供给弹性和进口需求弹性。一般而言,外国出口商的产品供给弹性越大,最佳关税水平就越低;反之则越高。)幼稚产业论核心思想:如果贸易保护的长期利益可以弥补短期的损失,则进行保护是有利可图的。(该观点的最早持有者:汉密尔顿、李斯特)幼稚产业:处于成长阶段尚未成熟、但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判别幼稚产业的标准:穆勒标准强调将来的竞争优势——内部规模经济(如果政府给予一段时间的保护,是该产业能够发展壮大,以充分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最后在经历保护期后完全能够面对竞争,并且获得利润)巴斯塔布尔标准认为幼稚产业不仅强调将来的竞争优势,而且将来的预期收益的现值能抵消现在的保护成本。坎普标准注重外部规模经济的重要性。(某一产业将来在经过保护后,能够产生显著的外部经济效应)凯恩斯的贸易保护基本观点:在一国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不同于重商主义),政府应该干预对外贸易,保持贸易顺差,以扩大有效需求。后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基本观点:保持贸易收支顺差不仅能够在理论上扩大本国的有效需求,而且能够以乘数的形式增加总收入。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在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下,政府对贸易活动进行干预,目的是改变市场结构或环境,以提高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使本国企业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或租金。战略性贸易政策最为强调的政策主张主要有两种:一是出口补贴;二是进口保护以促进出口。进口保护以促进出口():通过保护厂商所在的国内市场,来提高其在国外市场的竞争力,达到增加出口的目的。(克鲁格曼)(书)需求有弹性;当产品的市场价格变化时,需求量的变化程度(百分比)超过该产品价格本身的变化程度。供给有弹性:当产品的市场价格变化时,供给量的变化程度(百分比)超过该产品价格本身的变化程度。禁止性关税:进口为零的关税水平,记载禁止性关税下,国内经济又回到自给自足状态。垄断租金:关税带来的利益来源于垄断厂商的一部分垄断利润。第九章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关税同盟理论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经济体通过达成某种协议所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完全的经济一体化)优惠贸易安排:各成员国通过协议或其他方式,对全部或部分商品规定其特别优惠的关税,但各成员国仍各自保留原有的关税制度与结构。自由贸易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行政上独立的经济体之间通过达成协议,相互取消关税或与关税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而形成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原产地原则():只有产自成员经济体内的商品才享有自由贸易或免进口税的待遇。原产地产品:成品价值的50%以上是在自由贸易区内各成员国生产的产品关税同盟: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所有成员国对非成员国采取统一的进口关税后其他贸易政策措施。(成员经济体之间的产品流动无须再附加原产地证明。)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1.大市场效应(规模经济效应)2.关税同盟的建立促进了成员国之间企业的竞争。3.关税同盟的建立有助于吸引外部投资。4.扩大和深化效应。共同市场:各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了商品的自由流动、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还实现了生产要素和服务的自由流动。经济联盟:成员国之间在形成共同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协调它们之间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经济联盟拥有新的超国家的权威机构,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最高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完全的经济一体化:在实现了经济联盟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协调乃至统一的经济一体化形式,逐步实现经济及其他方面制度的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最终阶段。两种形式:邦联制(成员国额权利超过一体化组织)与联邦制(一体化组织的权利超过成员国)贸易创造:成员国之间互相取消关税或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贸易规模的扩大。贸易转移:关税同盟建立后,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代替了原来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从而造成贸易方向的转移。第十章贸易政策的历史实践普惠制待遇: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提供普遍的、非对等的优惠待遇。战略性贸易政策:主要表现为战略出口政策、战略进口政策和进口保护以促进出口的政策。进口替代:是指通过发展本国的工业,实现用本国生产的产品逐步替代进口品满足国内需求,以期节约外汇、累计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战略。进口替代两个阶段1.国内生产的非耐用消费品代替进口的同类产品。2.国内生产的耐用消费品、重工业产品和化工产品代替进口品。出口导向战略:是指发展中国家通过促进本国产品的出口,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