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复习资料第一章1.贸易理论是如何解释贸易实践的?思路:第二章2.证明李嘉图模型。思路:第一点,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模型的基本假设有: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并且只生产两种商品;2、劳动是唯一的要素投入,每国的劳动力资源在某一给定时间都是固定不变的,且具有同质性,劳动力市场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3、劳动力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之间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4、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只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异,并且两国的技术水平都保持不变;5、规模报酬不变;6、所有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没有经济利润;7、实行自由贸易,不存在政府对贸易的干预或管制;8、运输费用和其他交易费用为零;9、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因此,不用考虑货币在国家间的流动。第二点,在比较优势模型中,生产和贸易的模式是由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别决定的。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为了清楚的说明这一模型,我们假设这两个国家是“中国”和“美国”。两国都生产大米和小麦,但生产技术不同。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两国有相同的劳动力资源,都是100人。由于生产技术的不同,同样的劳动人数,可能的产出是不同的。如果两国所有的劳动都用来生产大米,假设中国可以生产100吨,美国只能生产80吨。如果两国的劳动都用来生产小麦,假设中国能生产50吨,而美国能生产100吨。以下证明的例证均为基于这一假设。第三点,产品的比较优势可以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生产成本或者机会成本来确定。(1)用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不同产品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用公式表达为: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于B)=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如果一个国家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率高于其他国家同样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一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2)用相对成本衡量。相对成本指的是一个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产品A的相对成本(相对产品B)=单位产品的要素投入量()单位产品的要素投入量().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相对成本低于别国生产同样产品的相对成本,该国就具有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3)用机会成本来衡量。机会成本指的是为了多生产某种产品(例如小麦)为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大米)的数量。用大米来衡量每单位小麦产量的机会成本为:小麦的机会成本=减少的大米产量()增加的小麦产量()。计算得出大米的机会成本:中国为0.5吨小麦,美国为1.25吨小麦,中国大米的机会成本低,具有比较优势。同理。美国生产小麦的机会成本低,具有比较优势。第四点,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不同。一国欲从出口获利,只需在该产品的生产商有比较优势而不一定要有绝对优势。一国可能会在所有的产品上不具有绝对优势,但一定会在某些产品拥有比较优势。因此,任何国家都可以有能够出口的产品,都有条件参加国际分工与贸易。第五点,一国的利益所在(从总体均衡分析)在总体均衡的分析中,我们使用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供给,用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总需求。如图(a)、(b),中美两国在发生贸易之前,各自根据社会的需求偏好(社会无差异曲线CIC0)和生产能力(生产可能性曲线PPC)选择S0点为生产的均衡点,C0点为消费的均衡点。无国际贸易的情况下,如果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本国生产的产品完全用于本国消费,即S0与C0点重合。如果两国发生贸易,根据比较优势原理,美国会专门生产小麦并向中国出口一部分小麦以换取大米,中国则集中生产大米并出口一部分大米跟美国换小麦。各国的生产点都会从原来没有贸易时的S0点转移到S1点,然后根据国际价格进行交换。在此,我们假定一个双方都能够接受的价格,即每吨小麦可以交换1吨大米。在给定的国际价格下,各国根据自己的社会消费偏好进行最优选择。各国都会在自己的社会无差异曲线(CIC0)与国际价格相切的点(C1)上决定两种产品的消费。假设中国在这一点上需要消费70吨大米,中国就可用余下的30吨大米去跟美国人交换小麦。在国际价格为1:1的情况下,中可以获得(进口)30吨小麦,总的消费量为70吨大米和30吨小麦。美国根据同样的道理选择他们的消费,在国际价格下出口一部分小麦以换取大米。在均衡点上,美国进口的大米量与出口的小麦量,正好等于中国相应的出口和进口量。生产(S1)与消费(C1)之间的差别就是国际贸易量,C1ES1三点组成的三角被称为“贸易三角”。进一步分析,我们看到从贸易中获得的社会福利非别来自于“交换所得”和“专业化生产和分工所得”两个部分。在总体上都可成为“配置所得”。1)交换所得。假设中国在与美国进行贸易并不改变生产结构,即仍然生产50吨大米和25吨小麦,但中国大米的相对价格是0.5,而美国大米的相对价格是1.25.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愿意将50吨大米的一部分与美国交换。交换的结果是的中国大米消费减少小麦消费增加,并达到了新的更高的社会福利水平。如图,社会福利水平从CIC0提高到CIC0’.2)配置所得。假设在新的国际价格下,中国的生产发生了变化。中国生产大米有比较优势,出口大米有利可图,这样,中国将全部资源用于大米的生产而不用于小麦的生产,美国正好相反。然后两国进行交换。这种生产资源的重新配置是的中国有能力将消费点进一步从B点移到C点,并使社会福利提高到CIC1。这一部分的提高主要来源于生产资源的重新配置,是“分工所得”。所以,参与国际贸易的总收益来源于“分工所得”和“交换所得”两部分。第六点,通过以上总体均衡分析,概括得出李嘉图模型的结论为: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小麦50P1=1P0=1/2CIC0CIC1C1C0(S0)30255070PPCS1进口出口(a)中国市场小麦大米PPCPPCCIC0CIC1C0(S0)C1P1=1P0=1.2570302810080100出口进口(b)美国市场大米3.在李嘉图贸易模型中,用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方法说明一国进口和出口的福利水平变动。思路:假设小国情形(1)出口品市场上,封闭经济中国内价格为P0,开放后面临世界市场的价格为PW,价格的提高使消费者剩余减少P0PWAE,但生产者剩余增加PWP0EB,社会总体福利增加ABE。(2)进口品市场上,封闭经济中国内价格为P0,开放后面临世界市场的价格为PW,价格的降低使消费者剩余增加P0PWBE,但生产者剩余减少PWP0EA,社会总体福利增加ABE。4.两种产品多个国家的情况。下表给出了4个国家生产1单位大米和小麦的劳动投入量。美国法国中国泰国大米2598小麦0.5236已知国际市场均衡的大米相对价格为2,则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各国的贸易模式如何?当国际市场对大米需求增加导致大米的相对价格上升至3.5,各国贸易模式会受到影响吗?如果有,怎样变化?思路:各国大米的相对成本按照从低到高排列依次为美国4,中国3,法国2.5,泰国4/3,国际市场均衡的大米相对价格为2,介于法国和泰国之间,所以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泰国出口大米进口小麦,美国、中国和法国出口小麦进口大米。当大米的国际价格上升到3.5时,就只有美国出口小麦进口大米,其它国家出口大米进口小麦。5.两个国家多种产品的情况。下表给出了两国生产四种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时间。芯片香蕉单放机汽车美国2551050菲律宾100120250如果美国工资是$10/小时,菲律宾的工资水平是$3/小时,两国发生贸易,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各应生产和出口什么产品?如果美国的工资上升为$11/小时,贸易模式会受影响吗?思路:美国生产这四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从高到低为汽车5,芯片4,单放机2,香蕉0.2,而同时美国的相对工资为10/3,介于芯片和单放机之间,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美国应该生产和出口汽车和芯片,进口单放机和香蕉;菲律宾应该生产和出口单放机和香蕉,进口汽车和芯片。如果美国的工资上升为$11/小时,美国的相对工资还是介于芯片和单放机之间,QQ出口品市场进口品市场PPP0PWP0PWDDSSEEABAB所以贸易模式不会受影响。第三章6.证明H-O模型。思路:第一点,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简称H-O模型)的基本假设如下:1)两种生产要素:假设劳动和资本。2)两种可贸易产品:假定为大米和钢铁。假定大米为劳动密集型产品,钢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3)假定为中国和美国。4)每个国家的生产要素都是给定的。劳动和资本可以在国内各部门自由流动,但不可以在国际间流动。各国的资源禀赋和生产可能性曲线不变,但劳动和资本可以在国内自由地从低收益地区和产业流向高收益的地区和产业,另一方面,若没有国际贸易,两国的两种要素之间将存在着收益上的差异。5)生产技术假定相同,即不存在“生产要素密集型逆转”的情况。6)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在任何一种产品生产中的劳动量和资本量一同增加,则该商品的产出也以相同的比例增加。7)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8)完全竞争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9)无运输成本,无关税,或其他阻碍国际贸易自由的障碍。第二点,生产与贸易模式。7.里昂惕夫之谜是什么?经济学家是如何解释里昂惕夫之谜的?思路: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想要通过美国的数据来检验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即相较而言,美国是一个资本充裕的国家,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计算结果却是,1947年美国向世界其他国家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换取的是相对资本密集的进口产品。关键比率(KX/LX)/(KM/LM)=0.77,而非远大于1。解释:1.生产要素密集型逆转:里昂惕夫在计算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时,用的都是美国的投入产出数据。计算进口商品时也是如此,而非此商品在出口国国内生产时实际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有可能在这里的产品要素密集型定义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定义不同,从而发生生产要素密集型逆转的情况。2.关税和政府的其他贸易壁垒:里昂惕夫之谜也有可能是美国贸易保护的结果。H-O模型中假设贸易是自由的,而实际并非如此,贸易政策的制定会受到许多利益集团的影响。3.技能和人力资源的不同:假设中生产要素只是被简单的划分为劳动、资本或土地等,事实上,同一要素之间会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劳动技能的高低在各国之间也想在个人之间那样有很大区别。数据表明,美国出口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包含的人力资本要高于进口竞争行业。因此直接用资本和劳动人数或劳动时间来计算美国进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率可能没有反映出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之间的区别以及美国人力资本与其他国家人力资本方面的区别。4.其他自然资源的不同:里昂惕夫之谜只计算了贸易中的资本和劳动的比率而没有包括自然资源。各国的天赋资源的种类和数量有很大不同。美国是大量矿产的进口国,这些产品即使用大量的自然资源,也使用大量的非人力资本。在出口方面,美国出口农产品相对说来主要使用的是土地和大量的劳动力。8.“一种产品的国内产品市场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相差越大,该产品的自由贸易所带来的收益越大。”请评论这种说法并用图说明。思路:如果国内市场价格反映了生产成本,则与国际市场价格相差越大说明比较优势(国内价格低于国际价格时)或比较劣势(国内价格高于国际价格时)越明显,在一定的国内供给和需求弹性下,贸易量会很大,从而自由贸易的收益会越大。这可以用下图说明(以出口产品市场为例)。Pd为自由贸易以前国内价格,Pw和Pw‘为两种世界价格,可见后者与国内价格相差更大,比较这两种世界价格下该国的净收益,可以发现Pw价格下净收益为c面积,而Pw’价格下净收益为b+c。9.假设A、B两国生产技术相同且在短期内不变:生产一单位衣服需要的资本为1,需要的劳动为3;生产一单位食品需要的资本为2,需要的劳动为2。A国拥有160单位劳动和100单位资本;B国拥有120单位劳动和80单位资本。则(1)哪个国家为资本充裕的国家?(2)哪种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