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领导干部的创新思维能力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如何提高领导干部的创新思维能力一个人、一个地方、一个团队的思维,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贯性的、固定的、自己的思维模式。如果不积极主动的创新,这种思维就可能形成死角。河北人讲求“守土有责”与四川“辣妹子”闯天下的精神相比,与江浙人挑着担子走千家串万户卖眼镜、卖茶叶的精神相比,非常欠缺一种创新精神。之所以创新,是因为原有的固定思维、固定模式已经不新了。江泽民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马克思讲“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三大定律之一”。毛主席在延安时搞解放思想运动,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摆脱了斯大林对中国共产党的家长式的管理;邓小平、胡耀邦进行解放思想的活动,打破了“两个凡是”,将国家管理政治意识形态化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从而带来了中国发展的历史性转折。所以,一个人、一个地方、一个团队、一个国家要想前进和发展,就必须解放思想,大力创新。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不仅要做学习型干部,更应是思考型干部、创新型干部。“学而不思则罔”。如果只懂学习,不知创新,不知思考,就不能升华自己,就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即使会背唐诗万首,也不会达到“求真、求实、求自我”的境界。一个人创新难,难在对自我的认知和否定。民间有一个哲理故事:乌鸦落在猪身上,只看到别人黑,而不知自己黑。战国时有一个“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故事,讲得是:邹忌问妻子、问小妾、问朋友,他与徐公谁更美,众人皆说邹忌美。然邹忌对镜自观,知远不如徐公美。遂自已分析:妻说美,是为了讨好;妾说美,是因为惧怕;友说美,是因为有求于我。他借此故事进谏齐王,提防献媚之人。人的自我突破有两难:一是发现自己的不足难。人天生都有自娱性、自悦性、自美性、自满性,从心理学上讲,这些都是人之天性,要突破这种思维很难。二是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难。每个人对分管的工作,最初的思维可能是创新的,成效也是明显的,但当达到一定阶段后,发展速度就会放缓下来,即使从量上讲是扩大的,但质的变化却可能是越来越小。因为,他对自己分管的工作和周围的环境麻木了。一个地方创新也难。一方面,难在建立创新的管理体制上。青县的农村治理新模式、政府的科学化管理、园区建设的一元多体等等,都是一种已经成功的、创新的管理模式,但创新的过程是很困难的,它需要突破一个复杂的关系。在传统模式中进行创新,可能会引起一个人的反对,甚至是一个群体的反对,他们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复杂的利益关系,而要突破这些阻力,必须有一个有力的体制做保障。另一方面,难在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上。由于一些体制和模式,是一个人、一个团队的创新结果,随着人员的更替,有可能出现“人走茶凉”的问题,很难保证政策连续性。应如何创新?解决的办法:1、自省。注重自学、自思,学会换位思考、逆向思考、局外思考,防止“不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借外力。一是借朋友的外力。多交朋友,多交知心朋友;多与人交流、通沟,开拓思维、寻求突破。二是借民主的外力。多听基层的意见,多听老百姓的意见,不能听不进意见、听不进批评。对比德国总理辞职、日本首相辞职,我们的耻感精神非常欠缺,有的干部甚至连接受意见的心理都不具备,甚至是一触即跳,拍案而起。三是借体制的外力。政府的工作,应在县委的领导下,多向县四套班子汇报,对一些重大决策,多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讨论,征求社会各界多元化的意见,形成合力。3、对发展的规律和形势,要有独立地思考、客观地分析和准确地判断。比如说,很多人都讲环京津、环渤海,对我们的发展是机遇。但实际上,京津在对周边产生辐射的同时,也会产生对人才、资金的吸纳。青县就有不少人在京津投资、置业,在京津上大学的高才生,也大多留在京津就业。我们在“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同时,也面临着“大树底下不长草”的危机。即使有京津的外溢,有南资北移,但转移来的是真正的好项目吗?是高科技、高效益、无污染的项目吗?如果不是,我们的产业结构如何调整?核心竞争力如何提高?所以说,任何事不能盲目跟风,人云亦云,必须要有自己的、正确的判断和认识。而这种判断和认识,应该是建立在掌握实情和理智思考的基础上。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一种创新。李白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有专家的精深分析,我只浅谈自己的一点感悟。附:践行科学发展观提高领导干部的创新思维能力省委党校科文部陈春生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高领导创新思维能力,既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一、冲破障碍领导创新的思维藩篱二、塑造领导创新思维的素质基础三、不断开启领导创新的思维空间四、不断提高领导创新的思维速率五、领导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如同闪电出现在雷霆之前一样。”——海涅实现科学发展是一个艰苦实践过程,如果没有创新思维闪电,就不可能有雷霆超动的发展强势。因此,提升领导创新能力,必须进行一场思维的革命,把创新思维从右脑王国中呼唤和解放出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领导者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科技、文化、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和突破。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创新意识还不浓、步伐还不大、进程还不快。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创新问题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思维的困惑、误区和障碍。主要内容一是墨守成规,不思创新二是自我满足,轻视创新三是消极畏难,回避创新四是盲目蛮干,歪曲创新一是墨守成规,不思创新推动科学发展,既是一个在探索中开拓前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在变革中不断发展的过程。然而,有些同志主观上却缺乏开拓精神,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或固步自封、自我感觉良好。不想再创新优势,攀登新台阶,仍然停留在“不求上进、但求安稳、得过且过”的心理状态中,陷入“权威型、习惯型、经验型”的思维定势中,不能自拔。所谓权威型思维定势,就是在对事物的认知和对是非的判定上,缺乏自我独立思考的意识,而盲目地依附权威。权威,虽然使我们节省了许多探索的时间和精力,但如果过分迷信权威,唯权威之言是听,就会墨守成规,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创新失去活力。《逻辑学》课上,教授给学生出了道题:有一聋哑人到五金商店买钉子,他先把左手作持钉状,捏着两只手指放在柜台上,然后右手作捶打状。售货员先递过锤子,聋哑人摇了摇头,指了指作持钉状的两个手指,售货员终于明白他是要钉子。这时候,又来了一位盲人顾客……,教授问:“同学们,请想象一下,盲人将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买好一把剪刀?”。一位学生很快站起来回答说:“很简单,只要伸出两个手指模仿剪布就可以了。教授笑着摇了摇头,说:“盲人只要开口说一声就行了。”教授接着解释道:“这说明一个人进入思维死角,没有创新能力,智力就会在常识之下。”其实,每个人都可能自觉不自觉地进入思维死角。我们总喜欢用一种常规的、固定的方式思考问题,并且这种思维习惯一旦形成定势,就会很自然地顺着定势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不愿转个方向,也不会换个角度,因而永远走不出失败的怪圈。所以,要想在工作中不因循守旧,首当其冲的是不断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而一旦走出了思维定势(形成创新思维),我们就会看到人生许多一幕幕精彩的成功。美国有个著名的“点子专家”劳尔尼格,写过一本书《我是如何成功的》。在这本书中,他说过一句话:“我之所以能够找到独到的解决方法,全在于我能够突破思维定势,用一种创新思维的办法看问题。”所谓经验型思维定势,就是迷信经验,思维固守于已有的经验,完全凭经验办事。经验,虽然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但如果过分迷信经验,过分依赖经验,并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照办照抄,就会弄巧成拙。营销课堂必讲案例:国酒茅台在巴拿马博览会出奇制胜。1996年12月一个周六的上午,山东某酒厂东施效颦,乱摔酒瓶,导致失败。孙子兵法云:“兵贵不复。”领兵打仗,贵在不重复使用自己或他人的旧战法,而应根据具体情况,不断调整战略战术。否则,东施效颦,难免不失败。这个案例也告诉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只有打破权威型、习惯型、经验型思维定势,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才能使创新更有成效。二是自我满足,轻视创新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多年来养成的小农意识和小生产意识根深蒂固,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并居于主导地位。小富即安,小进即止,甚至不富也安,甘愿平庸,满足于步子不大年年走,成绩虽小年年有。不少人追求稳定与舒适,守家待地,恋土恋乡,不愿意吃苦受罪,对安稳的祈求胜过对发展的祈求。不少人过分留恋单位,留恋吃公家饭,不想自谋职业,更不想自主创业,对做单位人的祈求胜过对社会人的祈求。“我们又没有饿着,所以就愿意坐着”;“虽然我们很穷,但我们闲着哪。”这种慢慢腾腾、到处游荡、安于现状、知足傻乐的心态,与推动河北科学发展的创新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与广东、浙江等发达省份一触即跳、一路狂奔、一路高歌、一往无前,在市场竞争中永不满足的闯荡心态,更是大相径庭的。我们强调要突破自给自足、安于现状的思维惰性,是针对创新发展的要求和创新精神而言的,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强调的在荣誉、利益面前,在物质享受面前知足常乐,保持平和心态,是两码事,是相对于不同角度和参照系而言的。知足常乐是在发展基础上的乐,只有经济发展了,社会和谐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中,才能常乐。而知足傻乐是一种停滞不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乐,是给点甜头就自我陶醉的傻乐。三是消极畏难,回避创新面对创新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困难和希望,我们有些同志往往只看到不利的客观形势和因素,看不到有利的客观形势和因素,满眼都是困难,视域都是荆棘,不能辨证地看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创新是一项长期艰苦的事业,固然要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但如果过分强调客观条件而放弃主观努力,不去创造条件实现有利与不利的转换,就会陷入“唯条件论”的泥坑,丧失创新的机遇和主动权。积极争取主动自主性和主动性是创新活动的核心和要旨,也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恒定要素。一般说,主动和被动是针对一定发展态势和条件变化而言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换的。一方面,创新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创新条件的有利和不利是相对而言的,是基于一定的时空转换和观察视角的不同而成立的,或者说是在一定的参照系中才具有的。时空转换了,角度变化了,参照系不同了,优势和劣势、有利和不利的定位也会改变。另一方面,创新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创新条件的有利和不利,只是主动和被动的客观基础,还不是主动和被动的现实。要把主动的可能变为现实,从被动转换为主动,需要经过主观能力的竞赛。而主观能力高低,又取决于自主精神和主动意识的强弱,以及在其支配下的正确的主观指导。比如:环京津的区位条件,从引进技术、人才,借智、借力的地缘、人缘角度看,我省似乎是“大树底下好乘凉”,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但是,换个角度看,这种特殊的地理区划,也使我省多年来成为京津两大城市的能源及原材料供应地,导致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初级化、低度化,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比较弱,同时我们又承载着京津传统产业转移和部分危机的压力。如果我们在主观指导和战略选择上,不能尽快地由“从属跟进型”转为“自主发展型”,那么就极有可能导致令西方国家都颇感棘手的“产业空心化”现象,我们在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地区资源整合的进程中,就将继续处于盲目跟进的被动地位,不仅“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区位优势,很可能转化为“大树底下不长庄稼”的劣势,而且河北经济也很难涣发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如何看待我省的重化产业结构,也有一个主动和被动的转换问题如果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角度看,我省固有的重化产业结构显然是一种劣势和不利。但我们又不能不正视这个客观存在的现实,因为它毕竟是我省的战略支撑产业,也是我省的比较优势。如果换个角度看,随着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的加快,把我省重化产业置于京津冀都市圈产业调整和重组的参照系中,充分利用环勃海地区加速发展的机遇,变被动为主动,加大我省自主创新的力度和循环经济的发展速度,在重化产业这个经济平台上,就可形成我省新的增长极。以这个增长极为依托,加快我省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推动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和生态化进程,进而实现重化产业的优化升级,带动我省经济的全面发展,就可以使我省经济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