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护理论文:护理干预对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剖宫产病例683例,其中2008年319例为对照组,2009年364例为实验组;对照组按常规产科护理要求实施护理;实验组通过社会因素剖宫产原因分析,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并对两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产妇社会因素剖宫产率比较,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的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关键词】护理干预;社会因素;剖宫产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剖宫产率须控制在15%以下,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医院剖宫产率在40~50%,少数已达80%。多数文献资料显示,剖宫产率控制在20~25%,高危围生儿病死率、新生儿病死率、新生儿窒息率能降低到相对的最低水平。剖宫产率如再升高,高危围生儿病死率和新生儿窒息率无明显下降趋势则徒增产妇的手术近、远期风险[1]。其新生儿病死率也明显高于后者[2]。近年来,我院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08年剖宫产数为329例,占54%。2009年为提高产科质量,控制剖宫产率,我院对住院孕妇尝试开展护理干预,有效地控制了剖宫产率增长趋势。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对象为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行剖宫产的孕妇683例,分为两组:2009年364例为实验组,2008年319例为对照组。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产科护理,实验组通过分析社会因素致剖宫产原因,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2结果两组产妇社会因素剖宫产率比较,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3讨论3.1原因分析社会因素在国外亦称非临床因素,是指无明显医学指征,孕产妇及家属要求行剖宫产术[3]。有资料显示,随着剖宫产率的逐年上升,以社会因素为指征的剖宫产率上升到剖宫产指征的第二位[4]。由于试产期间不能耐受疼痛以及对疼痛的恐惧,降低产妇及家属对自然分娩的预期值而选择剖宫产在社会因素剖宫产中占了较大比例。缘于对自然分娩认识不足、缺乏信心,认为剖宫产安全、无痛苦,对小孩有利,有不良孕产史或“珍贵儿”,以及认为自然分娩后致盆底肌松驰,影响以后性生活质量等。还因迷信而选择时辰生产也占了一定比例。另外,医务人员“讲人情”,尽量满足产妇及家属要求,因剖宫产技术的提高及术后镇痛技术发展,减少了手术风险和术后疼痛,为了避免医疗纠纷而使部分医务人员不恰当的放松剖宫产指征[4]。3.2护理干预措施加强产前教育,孕妇学校除讲解分娩知识及孕期外,应向孕妇和家属大力宣传自然分娩的好处,说明产妇与胎儿都具有潜能主动参与并完成分娩过程,剖宫产只是解决难产和母婴并发症的一种手段,属予医疗干预,可能引起出血、感染、肺栓塞、腰困等并发症以及给术后恢复与避孕、再次妊娠带来困难,并不是安全的分娩方式,让产妇树立自然分娩的信心和决心。同时应通过孕期饮食健康教育,降低高危妊娠的发生率,为自然分娩创造有利条件。产妇紧张、焦虑的情况可促使体内儿茶酚胺分泌,使宫缩不协调,从而阻碍产程进展,故应增强心理干预。开展“导乐”全程陪伴分娩,让产妇选择助产士陪伴分娩,缓解产妇恐惧和焦虑。第一产程,特别是潜伏期,应保证产妇充分休息,保存体力,进入活跃期,宫缩增强,此时产妇极易要求剖宫产,助产士应加强心理护理,给予正确的解释指导,以减轻宫缩疼痛,第二产程,应随时给予鼓励和表扬,指导产妇屏气用力,正确使用腹压,以助顺利分娩。建立孕妇支持系统:开展家庭式分娩,让丈夫或家属陪伴孕妇,产程中让他们相互交流,与助产士一起,共同参与分娩支持全过程,帮助分娩中孕妇建立信心。还可通过榜样的宣传,让自然分娩的产妇讲解经验及感受,成功经验可以增强产妇自然分娩的信心。同时注意回避负面影响:消除不良影响刺激,如避免与试产失败的产妇同住一室,防止对分娩不利的信息,帮助孕妇及家属消除迷信心理,实施人性化的护理关怀,设置温馨、亲切的产科病房,消除产妇的陌生感,强化产妇自然分娩的自信心。还可让产妇及家属参与护理计划的制定,共同约定实现自然分娩的目标,共同实施护理计划的内容,提高产妇的角色适应及自理能力,增强产妇的主观能动性。另外,应重视综合性无痛分娩,既采用精神预防性无痛分娩措施,也同时采用药物性无痛分娩措施,采用笑气吸入对胎儿无不良影响,使产妇保持清醒,能充分发挥产妇和胎儿的潜能而完成分娩。根据有关报道,无指征的剖宫产中有1/3可以自然分娩,如果经产科医生与孕妇共同努力使之自然分娩,剖宫产率可大为降低[5]。要通过提高医务人员各种阴道助产及接生技术,加强产时监护,及早发现异常,及早处理,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干预。医院要给予医务人员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减轻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以助医务人员以科学态度鼓励孕妇选择正确分娩方式。4结论加强护理干预对降低剖宫指征中社会因素有一定的意义,是值得探讨的临床实践。同时需要社会、家庭、医务人员共同努力,创造合理的分娩环境,才能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从而控制剖宫产的迅速上升。【参考资料】[1]王晓东,王世良.关于剖宫产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实用护产科杂志,2005,21(10):633-635.[2]陈月英,柏学民.5571例剖宫产原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1):95-96.[3]林琼,郑楚鉴.近十年剖宫产及剖宫产指征变化的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4,20(4):225-226.[4]杨雪峰,程金华,封全灵,等.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14年变化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9):45.[5]张惜阴.实用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42.[6]郭丽岳,白炳清,龙鲸.孕产妇心理状况与分娩方式的关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1,17(5):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