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课文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以及运用2、方法与过程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3、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作者在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2)体会自然景物在陶冶情操、抚慰心灵、升华精神等方面的作用二、教学重点1、熟练掌握课文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运用,翻译重点语句2、理解与掌握本文运用映衬与比照写景的艺术手法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旷达情怀并在此基础上体会大自然给予个体生命的深刻感悟课前预习案一、关于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永贞革新”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州刺史。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滴、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二、文章背景柳宗元和韩愈一样,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代表作家。他写作的山水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后人所重视。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作品,主要写在他贬官永州时期。柳宗元是一个很有热情的政治家,他和刘禹锡等人一起,参与了中唐时期的政治革新运动,受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当保守派的迫害全面来始的时候,他和他的战友2们一起,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谪居边远地区的生活永州现在湖南零陵,唐朝时这里被人们看成是一个蛮荒之地。周围虽有不少的奇山异水,但是因为人迹罕至,所以没有被人们发现。柳宗元来到这里以后,心情抑郁,就常常用探幽寻胜,徜徉山水来自我消遣。他非常惊异地发现了永州的自然山水非常悠美,使他流连忘返,并生发为文字。他连着写了好多篇游记,特别是其中的八篇(《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成为前后连贯、脉络相通的一组散文,被后人称为《永州八记》。而《始得西山宴游记》就是八记中的第一篇文章。三、文题解读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西山”,在永州之西,西山和永州之间隔了一条湘江。它从朝阳岩起到王茂岭止,绵延数里之长。这篇游记它的题目就很耐人寻味。文章既然写游西山的经过,那为什么不像一般作者那样,起一个叫《游西山记》的题目呢?有人说可能考虑到作者在游西山的时候还饮酒取乐,以酒来助游兴。那他为什么不起一个《宴游西山记》的题目呢?看来这篇文章题目“始得”二字,定有奥妙。“始”,开始。“得”,原义获得,引申为发现。字面意思是,开始发现西山的奇特,获得宴游之乐的游记。笔者看法,始得”可能有三个意思:一是这篇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所以“始得”作为八篇的开头。表达了第一次寻访到永州山水之美的意思;二更重要的在于作者游览永州并不是从游西山开始的。在游西山之前,他曾经到过一些地方,并且也写过一些记载游览的文章。如游西山之前,他曾游过一个祠庙“八华寺”,并发动在那里建造了一个西亭。他还写了一篇《永州八华寺新作西亭记》的散文。但柳宗元觉得只有在游览了西山之后,他才算真正的发现了永州山水的特别之处。并且在游览过程中,获得了一种独特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他过去游览的时候,从来没有体会到的,给他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就把游览西山看成是游览永州山水的真正起点。那么“始得”这两个字就非常郑重的标明了游览西山以前的和这次游览西山的分界;三对作者有特殊意义。从心境上看,它破解了作者被贬永州后“恒惴栗”的心情,取得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审美感受;从游览本身看,这之前,因游心境压抑而无乐趣,从这儿才开始真正的游览。四、熟读课文,查字典解决文中的生字。课堂学习案一、老师范读课文,学生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僇人榛莽施施而行攒蹙衽席岈然箕踞培塿惴栗颢气颓然冥合3二、学习第一节。1、同学齐读。2、同学自学,逐句翻译,讨论解决以下字词。(1)始得西山宴游记:始得,宴,游,(2)余自为僇人:僇人,(3)居是州:居,是,是州,(4)恒惴栗:恒,惴栗,(5)其隙也:隙,(6)则施施而行:施施,(7)漫漫而游:漫漫,(8)日与其徒上高山:日,其,徒,(9)穷回溪:穷,回溪,(10)幽泉怪石:幽泉,怪石,(11)无远不到:(12)到则披草而坐:披草,披,(13)醉则更相枕以卧:更,相枕,(14)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极,趣,(15)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异态,(16)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始,怪特,3、学生翻译,教师提供自己翻译,和同学进行比较,看看谁翻译的更精致。三、学习第二节。1、学生齐读第二节。2、同学自学,逐句翻译,讨论解决以下字词。(1)始指异之:指异,(2)缘染溪:缘,(3)斫榛莽:斫,榛莽,(4)焚茅筏:焚,茅筏,筏,(5)箕踞而邀:箕踞,遨,(6)则凡数州之土壤:土壤,(7)皆在衽席之下:衽席,(8)岈然洼然:(9)若垤若穴:垤,穴,(10)尺寸千里:(11)攒蹙累积:攒,蹙,累积,(12)莫得遁隐:遁隐,(13)萦青缭白:萦,缭,(14)外与天际:际,天际,4(15)四望如一:(16)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然后,特立,(17)不与培塿为类:培塿,(18)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悠悠,颢气,涯,(19)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究:洋洋,造物者,(20)引觞满酌:引觞,引,(21)颓然就醉:颓然,就,(22)心凝形释:凝,释,(23)与万化冥合:万化,冥合,(24)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未始,(25)游于是乎始:于是,(26)故为之文以志:以,志,3、学生翻译,教师提供自己翻译,和同学进行比较,看看谁翻译的更精致。四、内容艺术。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2.作者怎样叙西山之游?3.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作用有何不同?54.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的?5.作者怎样借景抒情?五、当堂检测。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1自余位僇人○2梦亦同趣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1攒蹙累积,莫得遁隐古义:今义:○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古义:今义:○3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今义:○4游于是乎始古义:今义:3、指出下列活用的词语并作解释。○1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2箕踞而遨○3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4望西山始指异之6课后巩固案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项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僇人(lù)惴栗(lì)施施而行(yíyí)B.斫榛莽(zhuó)茅茷(fá)箕踞(jī)C.岈然(yá)攒蹙(cuáncù)颢气(jíng)D.引觞(shāng)满酌(zhuó)颓然(tuǐ)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意有所极(极点),梦亦同趣(同“趋”,往)B.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才)指异(以……为异)之C.缘(顺着)染溪,斫(砍)榛莽,焚茅茷,D.心凝形释(解除束缚),与万化冥合(浑然一体)3.下列各项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B.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C.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娄为类。D.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4.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各不相同的一组是A.到则披草而坐醉则更相枕以卧B.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C.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穷山之高而止D.则凡数州之土壤其高下之势二、课文研读阅读课文,回答第5—8题。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娄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崖;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5.翻译下列句子①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7②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崖;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6.作者笔下的西山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用原文中最主要的词句来回答。7.前后两段话,作者的情绪截然不同,请找出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词句来。8.作者由西山这一自然景象的游览得到了怎样的人生感悟?三、探究拓展下面这篇《小石城山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最后一篇(课文则是第一篇),读后回答第9—12题。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边界)。其上为睥睨(城上的小墙)梁欐(中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小竹子),益奇而坚。其疏数(cù,稠密)偃(卧倒)仰(上仰),类智者所施设也。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技,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西山道口径北径直B.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用弓发射到远处的兵器C.其上为睥睨城上锯齿形的有孔的小墙D.其疏数偃仰稠密10.下列句中的“之”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环之可上B.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C.其气之灵D.是二者,余未信之11.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8(1)其上为睥睨(城上的小墙)梁欐(中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2)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技,是固劳而无用。12.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叙事写景,后半部分议论、抒情。B.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述和议论,把自己怀才不遇、被贬在外的愤懑表现了出来。C.作者描写了小石城山奇妙优美的山水景色,并且感叹这样奇妙优美的山水景色却被弃置在偏远的地方,“不得一售其技”。D.文中“造物者”“神者”都是指创造万物、有灵的上帝,作者把在现实中无法排解的矛盾问题拿来向上帝询问,不免带有一些颓废消极的感情色彩。答案:《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案答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课文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以及运用2、方法与过程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3、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作者在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2)体会自然景物在陶冶情操、抚慰心灵、升华精神等方面的作用二、教学重点1、熟练掌握课文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运用,翻译重点语句2、理解与掌握本文运用映衬与比照写景的艺术手法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旷达情怀并在此基础上体会大自然给予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