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资源比较优势与品牌建设浅析姚吉成(滨州学院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所山东滨州256603)摘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意味着黄河三角洲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步入快车道,文化产业发展的品牌建设问题日益凸现。黄河三角洲历史文化资源虽然较丰富,但尚未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品牌,文化品牌意识不足。加强文化品牌建设,应抢抓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历史机遇,立足黄河三角洲的人文、历史资源,彰显文化特色,在“赶超战略”的基础上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实施品牌战略,借助文化创意打造黄河三角洲特色文化精品,推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创新发展。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品牌建设。2009年11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通过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我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将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省科科技计划(软科学)项目“黄河三角洲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战略和策略研究”(编号:2008RKB406)阶段相关成果。作者简介:姚吉成,滨州学院山东省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基地副研究员;李沈阳,滨州学院科研处讲师;杜立晖,滨州学院音乐系副教授。2踏上“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新的创业征程。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不同于长三角、珠三角等其他地方的开发建设,国家以“高效,生态”定位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把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社会生产方式根本性转变,其主旨就是高效、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是高效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而文化品牌建设又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一、黄河三角洲人文地理概念黄河三角洲是母亲河黄河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三角洲文化是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因其水质“重浊,一石而六斗泥”之故,故在其下游经常发生“龙摆尾”现象,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每次决徙往往导致其主河道的改变。纵观历史,黄河流经范围北至天津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影响巨大。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大江大河三角洲相比,黄河三角洲地域的多变性是其显著的特点,也带来黄河三角洲文化内涵的多样性和经济建设上的难度。不同学科视阈下的黄河三角洲,具有不同的文化含义。从自然地理学角度看,黄河三角洲有古代、近代和现代之分。有学者认为,古代黄河三角洲是指黄河自远古至1855年改道山东夺大清河入海以前,以河南省的巩县为顶点,北到天津海河流域,南到黄淮入海的黄河冲扇区;近代黄河三角洲是指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后至1934年之前冲积而成的扇形区,以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的宁海为起点,北自套儿河,南到支脉河,冲击面积约5400平方公里,包括现在东营市的大部分和滨州市的一部分;现代黄3河三角洲是指1934年以后由黄河尾闾冲积而成的新三角洲。①从地理环境上看,黄河三角洲处于山东省北部、鲁北平原,地势南高北低,大致上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渐次过渡到渤海湾。黄河三角洲南部为泰沂山脉东麓长白山系,地势高峻,连绵起伏,植被茂密,主峰摩诃顶有“副岳小泰山”之称,往北渐次过渡到黄河冲积平原,滨海湿地草木茂盛、近海滩涂有渔盐之利。从经济开发角度讲,黄河三角洲是指以黄河历史冲积平原和鲁北沿海地区为基础,向周边地区延伸扩展形成的经济区域。1992年山东省“黄河三角洲重大跨世纪工程”将黄河三角洲确定为包括东营和滨州两市的全部及淄博的高青县,共13个县(区),总面积约1.8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520万的范围。2008年山东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把黄河三角洲地域范围扩展为包括东营和滨州两市全部,以及与其相毗邻,自然环境条件相似的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共涉及6个设区市的19个县(市、区),总面积约2.65万平方公里,占山东省的六分之一。从文化角度而言,黄河三角洲是指处于黄河三角洲自然地理条件下,人们在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模式、百姓风俗习惯特征、文化心理心态等相似的广大区域,主要是指由今滨州和东营及它们周边地区地形地貌相似、生态环境近似、文化形态基本相同的地域范围。②文化视角下的黄河三角洲与当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大致相吻合。有学者从现实的角度认定,黄河三角洲系指今天滨州和东营两个地级市以及淄博的高青县。这一界定是①徐其忠,李靖莉,王燕.黄河三角洲古文化遗存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页.②郑杰文.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特征[N].光明日报,2007—01—05,理论版.4由现在黄河主河道的流经位置决定的,属于古代黄河三角洲之一,兼顾到历史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意义上的黄河三角洲。二、建国后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新中国成立后,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一直为国家所重视,1955年,石油部华北石油勘探大队奉命到华北地区钻探地下石油,1961年4月16日,勘探队在东营村(时属滨州市)附近首次钻探到工业油流,20世纪50-60年代,在黄河三角洲这块新生而古老的土地上拉开了石油大会战,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1983年在黄河入海口诞生了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为黄河三角洲石油开发、石油化工等生产奠定了物质基础。1956年,国家在黄河下游滨州境内旺旺庄黄河段,建造打渔张引黄闸,这是前苏联专家参与规划设计、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工程项目,是黄河下游开发最早、规模最大的引黄灌溉工程,是国家大型调水工程“引黄济青”之渠首,为青岛、烟台等城市用水以及引黄渠沿岸农田灌溉做出了突出贡献。1972年北镇黄河大桥在黄河下游最大的渡口道旭故渡修建,是黄河下游第一座跨河大桥,北至山海关南到广州的205国道穿桥而过。在文化建设方面,1988年6月,民盟中央和山东省政府倡议召开了“黄河三角洲经济、技术和发展战略研讨会”,会上,钱伟长首次提出了在制定经济开发战略的同时,尽快制定黄河三角洲文化战略的建议。1992年,山东省将黄河三角洲的开发与开放列为重大的跨世纪工程。1994年,国务院又把“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黄河三角洲开发被作为第一批优先项目向国际社会推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支持黄5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作为援助中国21世纪议程的第一个优先项目。2001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把“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正式列入国家“十五”计划纲要。党的十四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了加快环渤海地区的开发与开放的方针,将环渤海地区(包括黄河三角洲)列为中国开放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2001年4月,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的滨州学院与地方政府联合组织召开了“全国黄河三角洲文化战略学术研讨会暨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所揭牌仪式”,2006年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所成为山东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滨州学院报》、《光明日报》、《文史知识》、《东岳论丛》等知名报刊先后开辟“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专栏,刊发相关理论文章。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自1966年至2009年,先后有朱德、李先念、彭真、胡耀邦、万里、朱镕基、李鹏、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等20多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副总理以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50多位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的领导和省部级主要负责人到黄河三角洲考察,视察胜利油田、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农业园、魏桥纺织集团等其他工农业生产,指导黄河三角洲地域经济文化与社会科学发展、持续发展。黄河三角洲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其他大江大河三角洲不同,独特的人文地理特点决定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必须以“高效,生态”为发展方向。文化产业是人们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把具有文化特质的知识、信息和意象等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6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产业。③努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实现高效生态的重要途径之一。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掌握现有文化资源,从中找出优势所在,将其做成文化产业知名品牌。三、黄河三角洲文化资源比较优势(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载体和基础条件。黄河三角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左传·昭公二十年》载:“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公曰:‘古而无死,其乐若何?’晏子对曰:‘古而无死,则古之乐也,君何得焉!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古者无死,爽鸠氏之乐也,非君所愿也。’”代爽鸠氏、季荝、逢伯陵居此地区的蒲姑氏之治蒲姑国,即相当于现在的黄河三角洲区划。《史记·齐太公世家》作“薄姑”,言曾为齐胡公所都,《水经注·济水注》曰:“济水又经薄姑城北,《后汉郡国志》曰:博昌县有薄姑城,《地理书》曰:吕尚封于齐郡薄姑。薄姑故城在临淄县西北五十里,近济水。”又,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言“薄姑城,在青州博昌县东北六十里”。博昌,原为齐故邑,在今博兴县南二十里;后几度迁徙,唐时还治故址。那么,古之爽鸠氏、季荝、逢伯陵、蒲姑氏所都,当在今博兴一带;但其势力控制范围应当比这大得多,大概包括今小清河中下游及其周边地区。杜预注《左传·昭公二十年》文曾曰:“爽鸠氏,少昊氏之司寇也。季荝,虞夏诸侯。逢伯陵,殷诸侯,姜姓。蒲姑氏,殷周之间代逢公者。”基本勾画了商周之交以前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发展序列。黄河三角洲文化是齐文化和黄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的③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页.7历史文化、兵学文化、民俗文化及名胜古迹和自然生态文化异彩纷呈、影响广泛。目前,仅滨州市,现有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86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惠民魏氏庄园、邹平丁公遗址、博兴龙华寺遗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董永传说、滨州剪纸、吕剧、渔鼓戏、谷子秧歌、泥塑、草柳编、胡集书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清河镇木版年画、惠民泥塑、东路梆子、扽腔)。黄河三角洲有中国冬枣之乡、中国鸭梨之乡、吕剧艺术之乡等美誉,是孙子故里、东方朔故里、董永故乡、范仲淹青少年成长地。丰富的文化资源,为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二)生态文化资源优势斯图尔德认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很大程度上是适应自然生态环境的结果,人类为适应环境衍生出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制度、文化习俗和信仰。这些文化现象,又成为当地文化再造、创新以及产业转化的原生态文化。从民俗文化生态看,民风尚忠孝,造就了董永孝心感天的故事,从而有了现在“中国滨州·博兴小戏艺术暨董永文化旅游节”;民风刚烈正直,有尚武习俗,孕育了孙子兵学思想,产生了现在的“中国滨州·惠民国际孙子文化旅游节”、“鼓子秧歌”等;尚礼仪之风,形成了民间说教(说唱)艺术,以吕剧和惠民胡集书会为代表。原生态文化是发展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三)地理区位优势区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黄河三角洲处于山东省北部、鲁北平原,地势南高北低,大致上由西向东北倾斜,渐次过8渡到渤海。黄河淤积,平均每年有25—30平方公里的新生土地生成。黄河三角洲地处环渤海经济圈、济南都市圈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结合部,是黄河下游京广、京沪南北交通枢纽,有南达广州北通山海关的205国道,有东起黄河入海口东营市西南达郑州的220国道,威乌高速达境内穿过,公路、铁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被交通部确定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万吨级港口滨州港正在建设。(四)人文资源优势移民文化是黄河三角洲文化的一大特色,移民给黄河三角洲带来了生机与活力,重德敦厚的本土文化与开创进取的移民文化相结合孕育了丰厚的人文资源,造就了中国古代兵圣孙武和二十四孝之一董永,“七巡抚、八侍郎、九封光禄;三翰林、五资政、十朝邦禁”的无棣县(海丰)吴氏家族和“一门十二进士,父子五翰林”、“一门之盛,甲于天下”的滨州杜氏家族,诞生过“尚书再造”的儒学博士伏生以及创立了“欧阳尚书学派”的经学家欧阳生。除此之外,还有开创我国人物画和山水画之先河的隋代展子虔,被《四库全书总目》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