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参考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土地:指地球陆地表面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同时包含人类活动对其改造的结果,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重要特征是未来导向性。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部门间土地资源分配和时空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土地利用: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就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的土地功能过程。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规划后评价:在规划实施一般时间和规划结束后,对规划的目标、效益、影响和守法等情况所进行的系统的、客观的总结和分析。土地质量:是土地的综合属性,具体是指土地对某种用途的适宜与否及适宜程度。土地质量评价:是指在特定目的的前提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社会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和划分等级的过程。土地人口承载力:又称土地承载力或资源承载力,是指一定地区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预测:是预先或事先的推测或估计,是人们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手段、预先推知和判断事物未来或未知状况。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化,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的现象。土地供给:自然界赋予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土地数量和质量。土地供给总量:规划区域供应给人类利用的各种土地类型的数量之和。土地需求:人类从事生产与消费活动对土地的需要。土地供需分析:在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预测和估算的基础上加以比较,依据两者之间的数量比较借以评价供不应求和供需平衡状况。土地利用结构系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城镇化:指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使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而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计算行车速度: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公路受限制的部分所能允许汽车达到最大行车速度。行车道宽度:为了交通上的安全和行车上的顺利,根据汽车大小,车速高低而确定的各种车辆以不同速度行驶时所需的宽度。路基宽度:为行车道与路肩宽度之和。平曲线半径:公路在平面拐弯地形成的圆弧称平曲线,圆弧的半径即为平曲线半径。基本农田;是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场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对规划区域现时土地资源的特点、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公路等级确定: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将公路分为五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土地的功能:1、养育功能2、承载功能3、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对象: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1、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人均相对数量小2、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3、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4、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①耕地质量下降②水土流失严重③土地沙漠化严重5、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协调土地的供需矛盾,是首要任务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土地利用系统的核心内容,结构决定功能。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是资源约束条件下寻求最优的土地利用结构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最终确定在何时、何地和何种部门使用土地的数量及其分布状态,并结合土地质量和环境条件加以区位选择,最终将各业用地落实在土地之上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在宏观布局的基础上,合理组织利用土地,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产出率和利用率,降低其占有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程序:1、准备阶段:班子、经费、业务培训、工作计划、工作方案2、调查研究分析阶段:收集整理、分析资料,补测检查,找出问题,寻求解决方案3、编制规划阶段:调整结构,提出方案,送交报告和规划图4、规划审批和实施阶段:上交上级批准,然后按规划具体落实。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包括:1、地租和地价理论2、土地区位理论土地区位理论包括: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等土地利用规划理论指导意义:1、依据区位理论,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方向和结构,确定各项用地的合理配置点2、通过制定合理的级差地价政策,调控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及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3、持续利用理论4、生态经济理论5、人地协调理论:6、系统工程理论。地租和地价理论对规划的理论指导意义:1、发挥地价经济杠杆的作用“规划即地价”规划是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应根据地价(级差地租)的空间分布规律合理规划(配置)各业用地2、根据土地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土地用途人地协调理论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意义:1明确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2、遵循自然规律,协调人地关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引导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趋利避害,实现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土地公有制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综合效益原则、逐级控制原则、动态平衡原则、集约利用原则、公众参与原则。为什么在土地利用规划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土地利用规划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标准设计,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才能寻求紧密结合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与特点的规划方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土地供给量预测3、土地需求量预测4、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5、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6、土地利用分区7、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如何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1、准备阶段1)组织准备2)制定工作计划3)制定技术方案4)收集资料2、方案编制阶段1)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和土地供需预测2)土地供需平衡分析3)确定土地利用目标4)编制规划供选方案5)规划方案择优与评价6)编制规划成果资料3、规划审批阶段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审批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审批。通过分析掌握以下情况:1、区域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2、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及变化趋势3、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布局特点4、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5、土地利用效果6、土地利用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1、数量结构分析2、空间分布分析3、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评价:耕地复种指数(A5)=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总面积×100%,建筑容积率(A11)=建筑总面积//用地总面积×100%规划后评价的特点:1、独立性,避免自我评价2、建设性,促进规划建设,完善规划3、反馈性,决策部门及时调整规划。规划后评价的内容:1、目标的完成情况2、规划的效益3、对经济发展的影响4、执行者守法情况简述土地利用战略的影响因素:1、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具体反映在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的相互关系之上,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是土地利用的内在表现,没有土地利用结构的转变就没有土地利用的更替2、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具有双向特点,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环境起着破坏作用,而经人类破坏的生态环境又反作用于土地利用,制约着土地利用方式和程度3、土地利用与粮食安全:主要是耕地变化与粮食直接的变化。土地质量评价评价类型:1、依据土地评价的对象不同,分为城镇土地质量评价(城镇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和农用土地质量评价(农用土地分等定级估价)2、依据土地评价属性分为土地自然质量评价和土地经济质量评价3、依据土地评价的目的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人口承载潜力评价、土地农业经济评价、土地国民经济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1、土地用途的确定2、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定3、土地用途对土地质量的要求4、土地评价因子赋分5、土地用途与土地质量比配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一般用指数法,参评因子确定的方法:经验法和标准回归系数法人口预测的方法1、人口自然增长法(适用于农村区域,人口变化不大且有规律)根据基期年的人口数直接推算未来人口数,又称复利公式。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两个部分。2、劳动平衡法(适用于城市和城镇居民点的人口预测)以基本人口、服务人口和被抚养人口三者之间比例关系为依据预测未来人口。适用于城市和城镇居民点的人口预测。城市化水平预测的方法:商品粮供应率预测法、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基础投资规模预测法、农业人口转化预测法、多指标综合预测法农作物产量预测方法:1、年平均增长率法2、趋势外推3、回归预测4、产量系数法土地利用结构的供选方案编制方法:土宜法、综合法、模型法大田作物用地配置应满足条件:1、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和水源充足2、地形坡度条件便于耕作。3、土地集中连片,外形规整,以便发挥机械作用和便于其内部规划设计。土地利用布局的模式:土地利用分区模式和土地利用类型模式。城镇布局理论: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门槛理论、带形城市理论居民点布局的形式:1、卫星式2、带状式3、多边形式4、自由式居民点布局的原则:1、服务半径合理,区域布局完整2、利于生产,方便生活3、合理利用土地,尽量少占耕地居名点用地功能分区的具体要求:1、经济合理要求2、环境保护要求3、建筑技术要求交通运输用地的功能:1、交通条件是形成级差地租1的重要条件2、与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布局相适应。3、土地构成要素影响交通运输的结构和布局。交通运输方式:1、铁路运输2、水路运输3、公路运输4、航空运输5、管道运输远景交通量的预测方法:回归模型预测。实例:1、客运量预测模型2、货运量预测模型3、公路交通量预测平原地区,微丘陵地区选线原则: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应力求取值短捷;在微丘陵地区,路线沿地形布设;路线应尽量避免穿越城镇、工矿区及较密集的居民点;合理处理路桥关系。公路用地面积概算:公路占地面积=公路宽度*线路长度。公路用地宽度=路面宽度+两侧路肩宽度+两侧边沟宽度+其他用地宽度。水利工程用地的类型:防洪工程、.灌溉工程、.治涝工程、.水电工程、.输水工程。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1、地表水开发利用方式:对河川径流的利用方式主要有无坝渠道方式、有坝渠道引水方式和机械提水;对当地地面径流通过选择适当地点修建水库或蓄水池进行利用。水库库容的计算方法:地形图法、断面法、系数法。2、地下水开发利用:埋藏在地面以下,运动和储存在土层或岩层空隙中的水的总称。分为浅层水和深层水3、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水资源平衡的重要作用:1、是进行水资源的区域再分配,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依据2、是确定水量调节措施,兴修水利工程措施的基本依据3、是确定土地利用方式的重要依据。供水工程用地要求:1、水库用地要求:库址地形、库址水源、河段落差、坝址地质条件、灌溉条件、淹没损失。2、抽水站用地要求:站址位置、站址地形、取水口位置、交通条件3、机井用地要求:井位布局、井位条件、水量条件、灌水组织。骨干渠道输水工程用地规划:1、赶去沿总渠道布置,采用较小的纵波,支渠则垂直等高线布置。2、干渠垂直等高线布置,其纵波比降视地面坡度而定。3、合理穿绕布置4、河网化布置。耕作田块配置要求1、耕作田块的长度2、耕作田块的宽度3、耕作田块的规模4、耕作田块的外形5、耕作田块的方向6、耕作田块的质量组成耕作田块的方向:1、光照条件2、有利于机械作业和水土保持的要求3、有利于降低地下水的要求4、有利于防风要求5、方便交通运输条件田间设施综合配置:1、在旱作区,拖拉机路一般两侧植树,开排水沟,形成一路两林四沟,沟起排水、护林的作用。2、在灌溉区,一边拖拉机路与林带设在灌水区与排水沟之间。基本农田规划的原则:1、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2、综合协调的原则3、双轨并行的原则4、区划完整性的原则基本农田规划的程序:1、准备工作2、耕地现状和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分析3、耕地需求量预测4、保护指标的确定与分解5、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布局6、保护措施的制定7、规划成果整理和绘图。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