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学科发展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土地利用规划学科发展报告土地利用规划学科概述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动态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发展历程土地利用规划研究成果土地利用规划发展展望土地利用规划学科概述1.学科内涵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土地利用规划学科是人们对知识的积累和分类的结果,是在不断适应土地管理需求,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实践工作中形成的。2.主要内容体系分类按性质和作用不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时间期限:长期规划、中期规划、短期规划时空范围:国家、省、市、县、乡规划对象不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土地利用规划规划区域性质:行政区、自然区、经济区、跨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土地整理规划耕地规划城镇用地规划交通用地规划水利工程用地规划国外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动态20世纪70年代以前:多数国家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大都限于土地经济及土地制度方向。20世纪70年代以来:(1)出现了以土地评价为基础的土地利用规划模式。1972年在荷兰瓦格宁根召开的农村土地评价的FAO会议上,Brinkman和Smyth指出,土地资源评价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结合是非常必要的。(2)1993年FAO出版了第一本《土地利用规划》指南,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本质和目的、规划的尺度和对象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明确的界定。(3)1994年,正式出版了《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专著,对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动机、内容体系等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探讨。(4)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广泛引入遥感、计算机和数学方法。进入80年代以来: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已经发展成为集设计、政策和管理为一体的现代综合规划。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发展历程建国以后,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49-1978年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二是1978-2000年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三是2000年后至今的市场经济初步建立时期1949-1978年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起步发展阶段重点是农用土地的勘测和土地规划设计与实施农业部发出《关于帮助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土地规划的通知》,提出要“制定土地利用的远景规划”1957年农业部发出《关于加强人民公社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通知》,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方针、任务、内容、要求和方法做了规定1959年中苏交恶,加之“十年动乱”,土地规划陷人了停顿状态。20世纪60年代1954年从苏联引进人才和技术,开始了土地规划和开荒建农场的工作。农业部在北京、哈尔滨等地开办土地整理培训班东北农学院开设了我国第一个土地规划专业,国家向苏联派出了数十名留学生,学习土地规划。1956年1978-2000年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快速发展阶段中国土地学会成立,《中国土地》杂志也在哈尔滨问世。华中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农学院等相继开设(恢复)了土地规划(管理)本科。1980年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十分珍惜每寸土地,合理利用每寸土地的国策,提出要制定全国和省县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社队土地利用规划1981年全国开始进行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试点,草拟《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点》(修订稿)1982年《土地管理法》颁布,在第十五、十六条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了原则性的规定1986年国家、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逐步开展1987年国土资源部颁布《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办法》,目的是加强土地管理,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9年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法律效力,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严格执行1997年国家土地管理局颁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规定》,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作了详细的规定1997年国土资源部发出《关于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的通知》,要求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实施《土地管理法》的重要措施1998年2000年后至今的市场经济初步建立时期逐步完善阶段2000年国务院批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4年经国土资源部修订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办法》,指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土地利用计划管理2005年国土资源部颁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确认技术规范》,目的是加强、规范土地利用数据的确认工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2006年《关于开展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2007年(2007)25号,国务院关于林政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2008年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2009年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数转换与各类用地布局指导意见中国土地利用规划发展的特点规划的背景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规划内容、目标、基本思路日趋成熟、完善规划的落实日趋规范、程序化社会日趋认同规划的重要作用土地利用规划研究成果1.土地利用规划理论成果地租地价理论土地区位理论持续利用理论生态经济理论系统工程理论土地利用控制理论土地利用分区理论土地供求平衡理论土地优化配置理论土地利用“三生”复合理论(1)随着最优化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各种线性和非线性规划及多目标规划的方法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中。主要体现在资源评价、指标预测和规划决策及方案评价等方面已经普遍使用定量方法和模型。土地资源评价:综合指标评价法、多因子综合评价法、主导因子评价法、最低限制因子评价法、标准值对照评价法和地域对比评判法等。规划决策:确定性决策、随机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等。规划方案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法、模糊评判法、可能满意度法和突变决策模型等。(2)在新技术应用方面,国内已较为广泛地运用TM资料和SPOT卫星图像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土地评价,并将遥感和地理信息结合,探索解决土地的多目标规划问题。2.土地利用规划研究方法1986-2000年,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第一轮规划是在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背景下,主要是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和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提供土地保障。1997-2010年,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本次规划突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耕地保护的主题,提出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取消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分级限额审批制度,实施土地用途分区管制措施,控制建设用地总量,配套了土地统计和土地信息系统建设等制度,应用3S等先进技术,对土地利用动态开展多方位监控。3.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践成果2006-2020年,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一是国家经济形势发生转变,如中央加大了拉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实施生态退耕的工程,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等,导致建设用地需求大大超过预测量二是地方政府担任土地执法者和违法者的双重身份”地方领导未能正确树立发展观和政绩观,一味追求123发展,盲目设立各类开发区圈占土地,随意调整土地规划,执法职责往成为违法行为的保护伞“从而使得规划指标都提前突破,尤其是耕地锐减的势头更甚。因此2004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必须始终重视严格保护耕地,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的现象。为切实落实中央保护耕地的政策,国土资源部提出必须提前修编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4.土地利用规划学教材建设概况时间(年)书名作者出版社1985《土地规划设计》乌达钦中国农业出版社1959《土地规划与农业机械化》奥科罗柯夫农垦出版社1960《土地规划理论问题》乌达钦农业出版社1982《土地规划学》西北农学院和南京农学院农业出版社1983《土地利用规划学》丁荣晃农业出版社1988《土地规划》王万茂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土地利用规划》韩桐魁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土地利用规划学》王万茂、韩桐魁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手册》董祚继科学出版社2006王万茂科学出版社2006张占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郝晋珉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安国辉科学出版社2010董德显科学出版社2013彭补拙东南大学出版社前苏联专家专著的翻译书籍早期近期《土地利用规划学》5.土地利用规划教学现状•土地利用规划学教学内容比较完整,系统地阐述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内容,加强了土地利用规划评价、土地利用战略研究、规划基础数据预测、土地供需量预测、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规划等内容,更加强调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管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实施、土地利用滚动计划管理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使教材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得以进一步提高,更加贴近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与管理工作实践。•目前高校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时数一般在40——60课时之间,教学内容和课时基本合理,但一般缺少实践教学环节,从事土地利用规划教学的大多数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和传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内在关系,学生对土地利用规划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变更之间的互动关系的重要性认知程度较低。理论研究落后,影响实施效果思路和模式并未完全随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变而变化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加以保证实施宏观战略过多,可操作性较差新技术尚未完全融入规划过程存在的问题土地利用规划学科发展展望2.发展方向规划理论完善化规划内容综合化规划手段信息化参与主体多元化发展方向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