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不同部位采血的方法研究及效果探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婴幼儿不同部位采血的方法研究及效果探讨中核兰铀公司职工医院兰州(730065)邓国翠孙艳丽摘要目的:比较婴幼儿不同部位采血的方法,探索一种更合理的方法,以提高儿科患儿采集血标本的一次成功率。方法:收集本科自2011年8月---2012年8月经桡动脉采血的264例患儿作为观察组,241例经颈静脉、股静脉及其他外周静脉采血的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一次采血成功率及标本溶血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采血成功率93.56%,(其中264例中,溶血4例),对照组一次采血成功率83.4%(其中241例中,溶血21例),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婴幼儿桡动脉采血方法简便,家长易于接受,再加上桡动脉压力较静脉高,回血快,血流速度快,采血量易保证,对婴幼儿的创伤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婴幼儿采血不同部位方法效果采集血标本是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一项常见的操作技术,也是相对于成人来说,难度较大的一项技术。在实际工作中,儿科护理人员都深深体会到,为婴幼儿采集血标本的技术难点在于,婴幼儿血管细且隐蔽,定位差,循环差,且患儿易动,不配合,家长普遍存在抵触心理,情绪波动大。经外周静脉采血时,因血管细,标本量有时不能保证,,通常需反复穿刺,造成采血失败,有时标本量勉强够,但因反复挤压,造成了溶血,影响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耽误了患儿的诊断及治疗。如何能够做到快速、准确的一次采血成功,减轻患儿痛苦,保证患儿检查及得到治疗,一直是我们儿科护理人员努力的方向,针对这一特点,本人曾于2008年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进修学习桡动脉采血技术后,在本科推广使用。经3年时间,已初有成效。此项技术简单易学,采血成功率高,可在无需别人协助的情况下,单独操作,且创伤小,保证了标本量,也方便做血气分析,减轻了患儿及家长的焦虑及恐惧心理,临床上得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8月—2012年8月我科收治的264例经桡动脉采血的患儿作为观察组,241例经颈静脉、股静脉及其他外周静脉采血的患儿作为对照组,2组年龄均为1小时---3岁,2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实验的操作护士均为儿科工作2年以上,技术相对熟练的护理人员。1.2方法1.2.1采血用物的准备:一次性5ml注射器,一次性5.5号静脉头皮输液针,采血管,皮肤消毒用物。1.2.2采血前的准备:按程序对患儿进行全身及局部的评估,正确核对医嘱,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操作按无菌技术原则及护理操作规范进行,对家属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理解及配合。1.2.3穿刺方法:1.2.3.1桡动脉穿刺:患儿体位不限,暴露穿刺部位,静脉输液头皮针接上注射器,常规消毒皮肤,范围以前臂宽为大小,从桡骨茎突向内侧中线做一水平线,再一此水平线的中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即成一“十”字,在“十”字交叉点向下2约0.5cm第一腕横纹处或第一至第二腕横纹之间既为进针点。操作者左手托住患儿穿刺侧手臂,拇指置于其掌心,将手掌轻轻拉直并绷紧腕部内侧皮肤,右手持针柄以20°-30°进针,见回血后固定针头,抽取所需血量。采血完毕,用无菌干棉球纵向压迫穿刺部位3-5分钟。(如图示)1.2.3.2颈静脉穿刺:患儿取仰卧位,使肩平于操作台边缘,头偏向一侧或肩下垫一软枕,充分暴露颈部,露出颈静脉,助手面对患儿,双手固定其头部,操作者站立患儿头端,常规消毒皮肤,左手食指压住静脉近心端,右手持针柄以30°角进针,见回血后固定针头,抽取所需血量。采血完毕,用无菌干棉球纵向压迫穿刺部位5-10分钟。(如图示)1.2.3.3股静脉穿刺:洗净患儿会阴部,助手协助患儿取仰卧位,脱下穿刺侧裤腿,并使穿刺侧大腿外展外旋30-45°,小腿弯曲成90°,垫高穿刺侧臀部,充分暴露腹股沟区域。常规消毒皮肤和操作者左手食指,在患儿腹股沟中、内1/3交界处,用左手食指触摸股动脉搏动点,右手持注射器自股动脉搏动点最明显处内侧0.5CM处垂直进针,然后逐渐向上提针并同时抽吸,见有回血后固定针头,抽取所需血量。采血完毕,用无菌干棉球压迫穿刺部位5-10分钟。随后观察局部有无瘀斑及血肿。1.3结果表12组采血法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组别例数一次成功一次不成功一次成功率(%)观察组2642471793.56对照组2412014083.43注P<0.01表22组溶血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组别例数溶血血肿、瘀斑观察组26440对照组241219P<0.011.4讨论:1.4.1桡动脉采血:桡动脉定位准确易穿刺。因婴幼儿前臂脂肪薄,桡动脉触摸波动明显,刺中血管成功率高。且穿刺时体位不限,患儿暴露少,保暖,家长易于接受。而桡动脉较其他静脉比较,压力高,回血快,采血量易保证。避免了反复穿刺加重血管组织损伤而引起的穿刺部位瘀斑及血肿,所以创伤小,患儿的痛苦小,易于压迫穿刺点,也方便做血气分析。与颈静脉、股静脉穿刺相比,桡动脉穿刺方法简便,在护理人员少的情况下,一人就能独立完成定位、消毒、采血、止血等一系列技术。1.4.2颈静脉采血:颈静脉位置表浅,粗直,弹性好,可保证采血量,避免反复穿刺。但对患儿的体位要求严格,暴露多,家长存在恐惧心理。因血管粗,穿刺后压迫时间要长,常因患儿哭闹不配合无法压迫穿刺点,而引起局部的瘀斑甚至血肿。与桡动脉相比,需要2名护理人员完成此项操作技术。1.4.3股静脉采血:股静脉穿刺时定位需扪及股动脉,对于肥胖或不配合的患儿其腹股沟处搏动弱或摸不到搏动,采血难度较大,影响穿刺成功率。因患儿腹股沟解剖特点,穿刺时易误入股动脉、伤及股神经。且股静脉穿刺时要求患儿松解衣被,打开包裹,暴露多,寒冷天气易受凉,家长不易接受。而且股静脉位置较深,穿刺后需长时间压迫,很容易出现局部血肿及瘀斑,因其解剖位置不易被发现。股静脉邻近会阴部,易被排泄物污染,若消毒不严或穿刺后护理不当易造成局部感染。此项操作也需2名护理人员完成。因创伤大,患儿痛苦,家长不接受,目前我科基本上已不采用此种方法。综上所述,桡动脉穿刺是一项简单方便,定位准确,创伤小,患儿痛苦小,一次采血成功率高,家长易接受的首选操作技术。尤其对早产儿、极低体重儿及危重患儿,血管细,所需采血量多,静脉采血无法保证,且易继发感染。桡动脉穿刺既保证了采血量,又避免了继发感染。既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又使家长从感官上容易接受,减轻了家长的焦虑及恐惧心理,从而吸引了更多患儿,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胡娥.儿科护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60-61.[2].王玉贞,张银莲,高萍.92例新生儿桡动脉采血的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2011,1:140-141.[3].李菊荣,成黔容.婴幼儿不同部位静脉采血的效果比较(J).当代护士,2011,1:121-122.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