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淮南市八公山区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许凯(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安徽淮南,232001)摘要:本次研究将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学评价模型相结合,以淮南市八公山地区的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作为评价对象。根据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遵循评价因子选取的原则,选定了海拔、坡向、坡度、水源灌溉和交通通达性五个评价因子作为农用地适宜性的评价体系。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库技术建立了研究区域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数据库,在评价数据库的基础上,借助GIS的叠加分析、栅格数据聚类分析、DEM地形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空间分析功能,获取了研究区域的评价因子专题层。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指数和法与限制性因素法对研究区域的农用地进行了适宜性等级的评价。关键词:适宜性评价;农用地;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一、基础理论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某块土地针对某种特定利用方式是否适宜,如果适宜,其适宜程度如何,作出的等级评价。农用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资源评价的一种类型。其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生产力经营水平和农业耕作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评价因子,采用科学方法和综合分析土地各构成要素对作物生长的适应性与限制性,以此反映土地对作物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强度,从而对农用地进行分类定级。二、研究区域概况八公山区,位于淮河以南,八公山下。以低山丘陵为主,沿淮地势低平。特产有八公山豆腐。气候环境:地处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干湿显著,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6.3°C,气温年温差较小;月平均气温最高28.9°C,最低-3.8°C;年平均降雨量892毫米;环境优美,大气质量、水质和噪音等环境质量指标达国家标准。三、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技术与方法1、评价目标的确定研究选取的评价目标是耕地、园地、林地。2、评价体系的拟定:高度适宜(S1),一般适宜(S2),临界适宜(S3),不适宜(S4)3、评价因子的选取:(1)海拔(2)坡度(3)坡向(4)水源灌溉率(5)交通条件4、评价因子数据获取(1)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根据选取的因子构建层次各个评价目标的评价因子层(2)评价因子专题数据生成根据所选取的评价因子,结合各因素对农用地适宜性等级的影响方式进行量化分级。于定性因素一般采用1,2,3,4代表所属的等级;对于定量的-3--4-因素给出其标准等级值。四、评价分析模型与结果分析1、评价分析模型本次研究采用的土地评价模型为限制性条件下的加权指数和法模型。加权指数和法是在确定个参评因子权重的基础上,将每个单元针对各不同适宜类所得到的各参评因子等级指数乘以各自的权重值,然后进行累加分别得到各个评价单元的总分值,最后根据总分的高低确定各个评价单元对各种土地适宜类的适宜性等级。加权指数和法的模型如下:mliijiCWG式中:G—每一评价单元最终的指数和;Cij—第i个因素中第j个等级的评分值;Wi—第i个因素的权重值;m—评价因素(指标)的个数。2、评价结果分析(1)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2)园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3)林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五、结论(1)利用GIS的空间数据技术建立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数据库,在评库的基础上。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如缓冲区分析、DEM地提取了评价因子专题层,充分将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与农用地适宜性评合,实现了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的图形化。(2)在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选取方面,结合研究区域的特殊情况适合的评价因子。土壤和气候因素对农业的生产具有一定的影响,但由区域面积范围小,在小范围内气候和土壤具有均质性,对研究区域不同成的影响不大,不是造成农用地区域利用分异的主要原因,因此本次分析未考虑这两个因素;同时,由于水源灌溉率因素在农中所产生的影响较大,因此在选择评价因子的时候主要考虑水系的影响。同时交通条件的优劣影响到果品的运输,因此此次分析也把交通条件考虑进来。参考文献:邓青春《GIS支持下的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以成都市龙泉驿为例》,硕士学位论文百度文库《GIS技术下的诸州土地适宜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