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第一章绪论重点与作业重点:1土地、土地资源、土地资源学的概念;2土地资源的基本特3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4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作业:P24思考题1.1.1土地科学概念1)土地科学——是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以土地类型、质量、数量、空间分布和供求矛盾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内容)土地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土地利用与保护,土地整治与管理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如何持续利用土地(目的)。1.1土地科学进展与展望属性;土地科学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研究内容;①土地资源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的相互联系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②土地功能与作用、土地利用结构、土地用途转化的机理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③土地制度、土地政策、土地法律、土地行政等内容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④土地关系。1.1.4土地科学的发展;我国土地科学的发展;国外土地科学的发展;国内外土地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2、建国以来,我国土地科学的发展(1)第一阶段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吸收前苏联的一些研究成果,发展了土地类型学,从土地类型的角度对我国各自然分区的内部特征进行剖析,并且在1959年完成全国自然区划。(2)第二阶段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吸收了欧、美、澳等国的思想,完成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和1:100万土地类型图等的编制工作,进行了城市土地、林地、天然草地等的评价分析,土地综合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逐步形成。(3)第三阶段80年代中期至今,土地研究结合国土整治与规划、区域规划、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土地利用规划、开发区建设、土地使用制度研究、城市规划等实际工作进行土地科学:是关于土地知识的学科体系,是以土地为研究客体的一系列相关学科的集合体,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边缘交叉学科。依据研究内容划分为四个分支学科,即: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学和土地管理学。各分支学科间相互关系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是土地科学的理论基础,为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土地利用是目的,是为了持续发展生产并持续获取需要的各类产品;土地管理是国家为达到土地利用目标而采取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管理措施的手段,1.2土地资源学的概述(续)一、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括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1景观是由各个在生态上和发生上共轭的、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最简单的地域单元所组成的复杂地域系统,并且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自然地理过程总体。2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属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3①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③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④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1.2.2土地资源1)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2)土地资源——是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按现实及可能的用途,可以把土地资源分为农用土地,如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建设用地,如城乡居民点用地、交通用地、工矿用地等;特殊用地,如军事用地、公墓用地、自然风景区和保护区用地;未开发利用土地,如滩涂、荒漠、原始森林等。土地资源是国土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土地的特性1、土地面积的有限性2、土地位置的固定性3、土地质量的动态性4、土地利用的永续性5、土地用途的多宜性与多用性6、土地的不可代替性7、土地的社会性土地资源的特性1资源特性A生产性区域性B动态性可更新性C有限性不可代替性2、资产特性A商品特性B产权特性C不动产特性D增值特性。1.2.4土地资源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土地资源学——资源科学和土地科学的重要分支科目,它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1.2.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四种)(土地A统分析方法—B现代技术应用方法—C景观生态分析方法D社会经济分析方法1.2.6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及趋势(3)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前景⑴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加强土地资源调查和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土地资源(资产)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开展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研究;生态脆弱地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山地资源开发;特殊土地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研究,如滩涂、湿地、沙化土地等。⑵提高对土地资源学科的认识水平加强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重点开展我国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的研究;注意学科规范化问题(特别是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体系和一些基本概念必须尽快达到统一认识和规范化)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本章重点与作业重点:理解土地资源各构成要素对区域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质量特征及其开发利用的影响。作业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的特征的?土地资源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的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组成,同时又受到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的自然经济综合体。气候要素:主要是指地球表面至10000-12000m高空以下的对流层的下部,即与地球表面产生直接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降水量等)和物理过程(升温、蒸发、焚风等)。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三个方面。2.1.1太阳辐射1)光照强度是正常人眼对0.4-0.7um可见光的平均感受程度(用hr表示)。由于植物体的干物质总量中有90%-95%来自于光合作用。太阳的光照与作物关系密切,大多数作物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光照强度。反映光照强度使用日照时数表示,我国平均全年1200-3400h。日照时数的分布与太阳总辐射分布相似,由东→西,由南→北,低→高光照长度(日长)——它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至日没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日长随季节、纬度不同变化着,这与作物引种关系密切。长日照作物:小麦、油菜;短日照作物:玉米、棉花光照质量——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等部分的比例。光照质量好→作物质量高,颜色鲜,果实大。对工农业均有影响。2.2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特征分析主要是对研究区域内的地质、地貌规律的剖析,以及它们对土地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土地利用的影响。地学要素为区域性因素,主要是使区域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下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分配,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土地资源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1)地形地貌海拔高度;地面坡度海拔高度A、地面坡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等,如坡度大需修梯田,超过17°不宜机耕B、对建设用地:地面平坦,排水良好,工程土方量少,则可省投资,反之,则投资增大。2.3土地资源的水文及地球化学要素特征分析2.4土地资源的土壤要素特征分析土壤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在不同区域的土壤类型,由于受地方性地形、地貌、母质、水文或人为活动因素的影响而呈一定的规律的分异,称为土壤地域分异规律。3)我国土壤的分布纬度地带性:地带性土类大致沿纬线(东西)方向延伸,按纬度(南北)方向逐渐变化的规律。我国从南到北,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和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漂灰土。土壤垂直地带性:垂直方向上,土壤类型随海拔上升(降低)而变化的规律。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形成了山地不同高度的土地资源和立体农业的优势。2.5土地资源的生物要素特征分析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形态的总称,其研究对象涉及小到遗传基因,大到生态系统乃至生物圈的各级生命实体,最主要包含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狭义生物多样性)广义生物多样性除上述三个外,还包括景观多样性。②生态系统的特性:A、生态学上的一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的最高层次;B、内部具有自调节、自组织、自更新的能力;C、具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第三大功能;D、营养级的数目有限;E、是一个动态系统。植被是一定地区内植物群落的总体,包括森林、草地及农田栽培作物。植被对土地利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植物类型、植物生产力和生态调节等方面。2.6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特征分析①土地所有制: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土地所有制决定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促进土地市场形成和发育,使土地资源的效益得以充分发挥的最根本的影响因素。第三章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分类本章作业;简述我国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土地利用现状分类》2007国家标准,列至二级类)1)土地类型分类土地自然类型的分类,它是以土地自然属性的差异性为依据,可以根据土地的某一自然属性或土地的自然综合特性进行分类,其目的在于研究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3.2土地类型的划分与分类系统土地类型划分的目的1是土地类型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土地类型的调查和制图的重要基础2通过土地类型的划分可以揭示土地类型的发生、发展和各种土地类型组合的区域差异,为分析土地类型的自然类型、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依据3土地类型的划分可为土地评价、土地利用以及土地管理提供基础资料。(1)土地类型划分的方法土地类型的划分,由于不同学者其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占有资料不同,拥有的技术手段不同因而他们各自应用不同的方法对土地类型进行划分。概括起来可分为景观法,参数法和过程法。1景观法是以景观形态单元为基础划分土地类型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国内外应用广泛2过程法是通过对土地分异各主要过程以及过程动力学特点的研究,以上地内部的作用过程为依据,将不同成分过程效应在空间上的变化界线作为土地单位的边界,进而产生土地单位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性。3参数法是根据土地成分的特征值划分土地类型的一种方法。即在选取的相对重要参数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单位划分的方法。(2)土地类型划分的逻辑体系1)划分思路按自然属性,从宏观到局部,由粗到细的多级分类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类型的等级划分同一等级中土地类型的划分2)土地类型分类系统体系是一种树枝状的多级分类结构:自上而下,由大到小,逐级划分。先宏观土地属性,再区域性因素,分类标准的分异特性逐级累加高水平上:类型数目少,相似程度低,差异性大;低水平上,类型数目多,相似程度大,差异性小。3)土地类型的分级层数通常3~5级。土地类划分的原则1自然发生学原则2综合性原则3主导因素原则4实用性原则5指标的互斥性、明确性、针对性和层次性土地利用分类方法与分类系统所谓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的划分,是指对现有的土地利用状况,根据其利用的方式、结构及功能特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而进行同级土地资源的类型分类和分级。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1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现状的特征2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3充分考虑生产应用性4具有一定的科学系统性土地利用分类的依据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点等。第四章土地资源调查思考与复习1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2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方法。3土地资源调查成果图件一般编绘程序。4土地资源调查报告内容有哪些。作业:式述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优势和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解译为基础的土地资源调查方法的主要工作流程。内容提要;1土地资源调查的内容2土地资源调查的方法3土地资源图的编制与成果报告;4.1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对土地类型、数量、质量、权属、分布及利用现状等的调查1土地利用调查2土地类型调查3土地质量调查4土地权属调查4.1.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1、任务:(1)查清土地的权属、界线及其土地总面积。(2)按土地利用分类,查清各权属单位和行政单位的土地类型、数量、分布及其面积(本调查的重点),故又称土地数量调查。4.2土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