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外文资料翻译原文题目:BehaviorofMasonry-InfilledNonductileReinforcedConcreteFrames译文题目:砌体填充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非延性性状院系名称:土木建筑学院专业班级:土木P1107班学生姓名:徐鹏耀学号:201114010709指导教师:王军教师职称:副教授附件:1.外文资料翻译译文;2.外文原文。指导教师评语及成绩:签名:年月日附件1:外文资料翻译译文砌体填充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非延性性状文摘:本文提出的一种关于高地震区由砌体填充墙钢筋混凝土(RC)构成的框架的侧向负载抵抗建设传统建筑的性状的研究,这种类型的典型地被设计为重力载荷结合不足或根本没有横向载荷的较旧的建筑物,因此,它们不符合当前的抗震设计要求。此外,填充墙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侧力性能的参与最初的设计不被认可,往往造成过于保守的设计。在试图确定这种类型的结构的抗震易损性,实验方案进行了5个一半的测定,单层实验室模型具有不同数目开间的性状。结果表明,填充墙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显著高于极限强度,残余强度,并且对于未装修的框架初始刚度而不损害任何延展性,在载荷-挠度响应也是这样。此外,开间的数目似乎是有影响相对于所述峰值和剩余容量,失效模式和剪切应力分布。介绍一项研究计划是由建设工程研究实验室完成,以确定现有的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建造的宿舍型砖混填充墙钢筋混凝土(RC)框架的建筑抗震易损性,这项研究调查了砌体面板作为整体结构元素充分非延性填充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性状。术语非延性如在本文中使用时是指基于该加固细节最初设计以抵抗重力载荷,很少或没有考虑横向荷载,例如风和地震载荷的钢筋混凝土在未装修时的预期性能,这种类型的较旧的结构不符合在高和中等地震区的韧性详情现代设计要求,因此,它们被认为是潜在的生命安全危害。其主要目的是制定准确的能力评价方法,以确保这些建筑在可能的地震活动过程中提供足够的生命安全保护。为了满足这一目的,用五个半比例模型进行了测试。所有的单层结构受到横向,平面内加载,当设计实验,有适合于这种结构系统没有标准化的周期性方案,此外,由于目标是开发基于强度的评估程序,是不是基于性能,使用单调荷载是合理的,此外,这一系列试验将作为未来的循环荷载试验的参考。这项研究中引入了新的参数,以预测和确定抗压强度和填充板的剪切强度,并且柱的应变强度和假设对角斜撑杆之间的关系。前峰、后峰在裸露和填充墙框架实验数据给出和比较,破坏前的有限元分析(FEA)进行支持的实验数据。背景:填充墙结构的几十个实验和分析研究已进行了近50年,钢铁和填充墙砌体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这项工作大部分都集中在刚性的概念。对于砌体填充墙复杂性的的理解早期的贡献在1956年由波利亚科夫介绍(波利亚科夫1956)。他的等效支柱概念,其中一个系统中被认为是表现为一对角支撑框架与压缩支柱的概念,认为从框架到填充应力仅在填充到帧的接口的压缩区发送,用分布较为典型的对角支撑系统不是均匀的剪力墙。1969年,斯塔福德-史密斯和卡特(斯塔福德-史密斯和卡特1969)将这一想法相当于支柱基于等效支柱的有效宽度的估计运用在填充墙框架的侧向刚度的分析方法,由应力确定分析生成的应变,横向强度最小的性能选择在不同的故障模式时的框架和加密区。这项工作在早期的研究大部分是被断言的(1963年福尔摩斯;史密斯1962年)。据观察在弯曲该未经加密的框架失效,设计一种简单的四铰门枢机构,而具有加密框架在剪切、在张拉柱失效。通过Fioratoetal.模型的工作。在1970年(Fioratoetal.1970年)清楚地表明,填充大幅增强框架的峰后行为。在多个层准静态的模式,循环工作的结论是,横向强度和能量耗散以及横向刚度能力被大大增强,在试图尽量量化这些现象,斯塔福德-史密斯和卡特(1969)合理预测了对角支撑方式的刚度,但不是峰值刚度。1996年Fioratoetal.(Fioratoetal.1996)在半量程框架上进行面内装载的研究也证明大量的强度和刚度的增加,以及增强的能量消耗,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个层面填充墙和边界框架强度损害发生于不同层次层侧移的预测。近日,Gulan和Sozen(1999)提出了基于面板/列几何现有的填充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震易损性的排序方法。他们发现,该框架的填充剂贡献刚度估计应基于砂浆的压缩/张力强度。研究意义鉴于在过去50年抗震建设规范的要求的许多变化,现有的结构与砌体填充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侧向负载抵抗系统和地震易损性是值得关注的。要确定老建筑的横向负荷能力,两大方面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一些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如横向纵向加强件中的接头的连接,还有抗剪钢筋,钢筋拼接长度。另外,钢材和混凝土的质量近年来显著改善。其次,原始设计中填充板跟整个结构并不看成是一个整体。虽然填充板在该框架结构中的存在增加的强度和刚度,并且预期可以会产生一个保守的设计,具体的框架的非地震细节必须被视为安全系数不足的情况下设计。本文侧重于研究基本参数高度对这个复杂的结构体系的影响作用,并且需要制定准确的分析模型的参数来评估这种类型的旧建筑物的能力。实验程序描述模型和材料性能测试研究了预裂和早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行为。型号配置和所有型号的列于表1和表2。所选择的原型是1952年的填充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建筑设计符合美国混凝土学会ACI!守则第318-51〜ACI!从目前的代码显著分歧包括较少抗剪钢筋,不连续的光束在接头处的底部纵筋,和弱的材料。由于研究设施和设备的限制,二分之一的尺寸缩放因子被分配,如表3所示的五哥结构均为单层,非延性单,双或三开间建筑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每个模型是1524毫米高。每个间隔宽度分别列中心线之间2032毫米。在钢筋混凝土框架包括2033127毫米矩形柱和1973127毫米梁。混凝土砌块〜CMU!填充墙具有长细比一13.9(H/T),并且砖填充墙样品具有23的比例全部填充试样具有0.75的长宽比(H/W)。典型的强化细节所有的单开间标本图。1.注意的底部纵向钢筋是不连续的的连接,正如在代码为318-51ACI所看到的那样实验步骤在平面单调加载,过程控制侧推测试在所有五个框架这中进行,水平位移127-152毫米〜!鉴于刚度的一个关键参数的优势,单调加载被认为具有足够的静态方法来估算动态负载下的承载能力。如1996年;Gulan和1999年Sozen!如图1所示的模型。构筑钢筋混凝土基础梁和螺栓结构层正如图2所示的模型。致动器定位加载在试样的悬臂梁的末端。一对222千牛液压致动器的侧翼模型2-4同时装载工字钢横向放置到加载的方向。实验结果裂纹的形成,位移性能和失效机理在实验结果中术语前,中间,后用于识别相对于该负载端的列或填充板的位置。装置前指部件最接近于致动器,而装置背面是指从装载端的部件最远。刚度,裂纹负载,峰值负载,和相应的位移的五个模型列于表4中,图2是实验结束的标本。在钢筋混凝土框架〜模型1!裂缝开始形成在梁柱关节上的张力侧在大约总位移的1/10〜表4!鉴于梁〜和随后的代码更改的底部纵向钢筋的连续性来改变这个细节!这个观察并不令人意外。接着,一个小的张力裂缝出现在压缩塔顶,不久之后的张力柱的底部附近二者的张力裂缝和压缩塔底部附近的剪切裂纹。最后,在约为89mm的变形,柱和底梁分开。该模型的残余强度稳定在大约34.24千牛,塑料铰链的形成之后。在裂缝地层的序列,没有显著强度损失发生,虽然负载再分配作为新的裂纹形成并且旧的传播停止。在模式2中第在平面变形和75.6千牛的载荷下产生一条裂缝为10.2毫米。在用砂浆填充因为突然剪切破坏造成的楼梯开裂角踏步和踏板接缝如Fig2〜B!#。裂缝长19毫米和荷载81.4千牛,形成的裂缝在梁的前端,水平裂缝在填充上述第一裂纹水平段三个方向出现水平裂缝,,形成在前柱的顶部剪切裂缝的水平段以上,张力裂缝物化前柱在25毫米高,几条裂缝的前端形成在梁2/3的距离处。然后连通附加张力裂缝形成在背面塔的底部的剪切裂纹。剪切裂纹在前柱的顶部不断放大,并在上部前角发生压碎。此前破碎的砖石似乎已分裂成块。然后,三个不同的板如图2-B!#。附件2:外文原文(复印件)BehaviorofMasonry-InfilledNonductileReinforcedConcreteFramesAbstract:Thispaperpresentsresearchonthebehaviorofatypeofbuildingpopularinhighseismiczoneswithalateral-load-resistingsystemconsistingofmasonry-infilledreinforcedconcrete~RC!frames.Olderbuildingsofthistypetypicallyweredesignedforgravityloadsincombinationwithinsufficientornolateralloads,thereforetheydonotmeetcurrentseismiccoderequirements.Also,theparticipationofinfillpanelsinthelateralloadresistanceofRCframeswasnotrecognizedintheoriginaldesign,oftenresultinginanoverlyconservativedesign.Inanattempttodeterminetheseismicvulnerabilityofthistypeofstructure,anexperimentalprogramwascarriedouttoevaluatethebehavioroffivehalf-scale,single-storylaboratorymodelswithdifferentnumbersofbays.TheresultsindicatedthatinfilledRCframesexhibitsignificantlyhigherultimatestrength,residualstrength,andinitialstiffnessthanbareframeswithoutcompromisinganyductilityintheload–deflectionresponse.Furthermore,thenumberofbaysappearstobeinfluentialwithrespecttothepeakandresidualcapacity,thefailuremode,andtheshearstressdistribution.IntroductionAresearchprogramwasperformedbytheConstructionEngineeringResearchLaboratorytodeterminetheseismicvulnerabilityofexistingdormitory-typebuildings,constructedduringthe1950sand1960s,ofmasonry-infilledreinforcedconcrete~RC!frames.TheresearchinvestigatedthestructuralbehaviorofnonductileRCframesfullyinfilledwithmasonrypanelsasintegralstructuralelements.Thetermnonductile,asusedinthispaper,referstotheexpectedperformanceoftheRCbareframesbasedonthereinforcementdetailsoriginallydesignedtoresistgravityloads,withlittle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