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2012年第一学期主体班次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同志们:省委党校(行政学院)2012年第一学期主体班次今天开班了。我代表省委和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向参加学习的全体学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广大教职员工致以亲切的问候!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我们将迎来省十次党代会和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推动科学发展,努力实现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奋斗目标,关键在于提高各级干部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从我们当前干部队伍能力建设的现状和今后应对形势任务的挑战看,我认为,突出的是要提高各级干部开拓创新的能力、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应急处置的能力、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和高效执行抓落实的能力。下面,我就围绕提高这“五种能力”谈一下个人的一些思考,既是这次开学典礼的一个学习动员,也是与同志们一起学习共勉。关于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干部精神状态、责任意识和工作魄力的重要标准。特别是当前,我们正处在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矛盾的凸显期,发展任务繁重、利益诉求多元、矛盾问题复杂交织,尤其需要各级干部解放思想、勇于任事、开拓创新。应该看到,在吉林振兴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还面临着一系列的“两难”问题。比如,我们既要加快推进工业化,又要摆脱依赖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原有工业化模式,走具有吉林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既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又要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广泛吸纳劳动力优势,为社会创造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既要加快推进特色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又要避免因土地征占导致农民利益受损。再比如,在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的条件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引导舆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如何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管理、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这些问题,都是新形势下摆在我们面前绕不开、躲不过的现实问题,是对各级干部的新考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各级干部开拓创新的能力。唯有坚持解放思想,奋力开拓创新,才能推动科学发展,开创新的局面。今年是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20周年。20年前小平同志就曾告诫我们,“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程,我们党也正是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开拓创新精神,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敢于抓住主要矛盾、勇于直面风险考验、奋力攻坚克难前行,才使中国改革开放的巨轮劈波斩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更需要邓小平同志所强调的那样一股子“气”和“劲”。领导干部的开拓创新精神和能力,对一个地方和单位的发展至关重要。有了这种精神和能力,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工作就能不断创新发展;反之,就会错失机遇、贻误事业。我们的每一名干部,都要把开拓创新作为一种常态、作为一种责任,时时处处以党和国家的事业为重、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敢于正视矛盾、善于解决难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开拓进取、创先争优,不断开创工作和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关于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将党和群众的关系比作鱼水、喻为血肉,视若种子与土地。我们党90多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也充分证明,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可以说是一项“生命工程”,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当前,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文化交融的特殊时期,群众的思想观念、利益诉求、生产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群众工作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特点日益明显,做好群众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了,对我们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与群众的要求相比,有的干部群众工作方法仍过于简单,还习惯于指挥式、命令式;有的不愿见群众甚至怕见群众,担心群众难缠、问题难解;有的打官腔应付群众、找托辞糊弄群众;有的对解决群众的问题主动性不够,把应尽的职责当成了对群众的“恩赐”。我们常说,人民群众是衣食父母,党员干部是人民公仆。做好群众工作,首要的是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增强群众感情,这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胡锦涛同志强调,“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没有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就不可能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行动。我们不管做任何工作,出发点都要为群众着想,都要立足于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要经常深入基层和群众进行无缝对接,多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嘘寒问暖,多到群众困难多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多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理顺情绪。古人讲,“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实践也证明,干部对群众动真情,群众就会为真情所感动,就会跟你说心里话,我们才能赢得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拥护、支持,许多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下基层要真诚倾听民意、真心解决问题,在办实事上多下功夫,在解难题上多想办法。当年苏区有一首山歌唱道:“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现在我们拥有的实力、掌握的资源、运用的科技手段是那个时候没法比的,我们更应该在把握群众所思、解决群众所忧、满足群众所盼上有更多的招法和路子,办更多的实事和好事。去年以来,省委在全省深入开展“三帮扶”活动,这是新形势下开展群众工作的创新载体,是惠及民生的重大举措。我们一定要把这项活动继续开展好,经常深入群众,主动亲近群众,切实解决问题,在联系群众中服务群众,在服务群众中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在联系服务群众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关于提高应急处置的能力。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改革攻坚力度的加大和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加深,因利益调整、观念碰撞、环境污染等引发的矛盾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对各级干部的应急处置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再加上网络通信技术的普遍运用,等于在公众面前放置了一个“麦克风”,使每个人都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和传播信息的渠道。这也使原本简单的偶然个案有了演化成为连锁事件的可能,原本区域性的事件可以轻松突破地域限制,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造成极大影响。妥善应对和处理各种复杂局面,是新形势下对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能力的严峻考验。如果处理好了,就能迅速平息事态,还能借以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反之,处置不当、应对失策,就可能火上浇油,使局面越加复杂,小事件造成大影响。现在有一种用物理学解释社会现象的理论叫“社会燃烧理论”。这一理论将群体性事件与自然界燃烧现象相类比,认为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和爆发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就是“燃烧物质”、“助燃剂”和“点火温度”。“燃烧物质”是指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助燃剂”是指社会心理和舆情民意,“点火温度”就是突发事件。这其中,突发事件是“导火索”。由此可见,突发事件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诱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应对处置。如何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我认为,关键要处理好“三个环节”,即反应迅速、坚决果断、妥善处置。所谓“反应迅速”,就是要在第一时间介入,及时发布事件真相,做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这个时候及时就意味着主动。所谓“坚决果断”,就是要尽快控制局面,防止事态扩大。要审时度势,注意方式方法,避免直接对抗。所谓“妥善处置”,就是要理顺情绪,依法依规处理,彻底平息事态,避免产生新的突发事件。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特别要重视做好信息发布工作。传统观点在处置突发事件上有“黄金24小时”之说,即在事件发生24小时之内发布权威消息主导舆论是平息事件的关键。但在新媒体的巨大冲击下,传统的“黄金24小时”法则已经渐显无力。在新媒体时代,应急处置的速度就是新闻,就是影响力,就是舆论引导力。如果不能迅速及时发布事件真相,就会引起各种猜测,导致谣言四起。针对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了处置突发事件“黄金4小时”法则,这个提法充分考虑了事件发生后需要理清事实真相、有关部门协调工作和完成信息披露所用的时间,是综合许多重大突发事件处置实践的经验总结。对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各级干部都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加以把握和运用。关于提高运用新媒体的能力。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受众的爆炸式增长,新媒体的浪潮席卷而来,它以其开放性、虚拟性、互动性和即时性的特点,迅速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成为各种意识形态的较量场,并逐步取代了传统媒体的霸主地位,成为引领舆论导向的“生力军”。应该说,新媒体的兴起,极大方便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为人们接受信息、评论时事、发表意见搭建了更为便捷的平台,同时也为我们掌握舆情、了解民意、汇聚民智提供了渠道和手段。现在,许多省市设立了网络行政平台,作为网友网络问政的渠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应该看到,新媒体的出现正在深刻改变着我们舆论引导格局,它使传统的信息单一传输方向变成了多点传输、互动交流,使受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创造者、发布者,社会公众的话语权有效增大,舆论环境变得更加多元、多样、多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对新媒体的特点了解不够,信息传播方式把握运用不好,就不能正确引导舆论。现在看,一些干部对新媒体的认知和理解还不深不透,媒介素养不高,舆论引导观念陈旧,对网络舆情常常采取“拖、压、捂、盖”等方式对待,以致于错过了改变舆情意见流向和正负态势的关键时期。传播学中有一个描述舆论形成的理论假设叫“沉默的螺旋”,说的是在特定的意见环境中,由于从众心理的影响,强势意见的一方声音越来越强大,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的螺旋式过程。这个理论告诉我们,在网络舆情特别是负面舆情面前,如果我们沉默不语就可能导致谣言满天飞,场面难掌控。如果回应不当,还有可能引发新的舆论热点,招致“板砖”围攻。因此,对待新媒体不是接触不接触、使用不使用的问题,而是要主动作为,切实做到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这也是新形势下,我们各级干部必须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目前,我国网民已经突破5亿,手机用户突破10亿,微博用户超过3亿,网站接近400万个。在《2010中国危机管理年度报告》中选取的72件影响较大的危机舆情事件中,由网络首发的比例占到67%,网络已经成为危机舆情事件曝光的主渠道。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新媒体的重要作用,深刻把握新媒体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进一步提高媒介素养,努力增强运用新媒体、驾驭新媒体的能力,使新媒体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关于提高高效执行抓落实的能力。“为政之道,重在落实”。抓落实,是领导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领导能力的一种实际体现。在实际工作中,“不落实、假落实、难落实、乱落实”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干部责任心不强,工作标准不高,落实起来“雷声大雨点小”,甚至“只听雷声响,不见雨下来”;有的喜欢坐而论道,把工作“放到嘴上、写在纸上”,就是没有“抓在手上”;有的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认为会议开完了,文件下达了,就是落实了。这些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作风不实不愿抓落实,二是能力不足不会抓落实,三是责任不强不能真落实。抓落实,就是三个字,一个是“抓”,一个是“落”,一个是“实”。所谓“抓”,就是要主动把已经明确的任务紧紧抓在手上,这主要体现为干部的责任心问题,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尽其责。所谓“落”,就是要干,迅速把决策部署体现到行动上。“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列主义都没有”。所谓“实”,就是落地有声,见成效看结果。我们已经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但这仅仅是一个好的开端,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还在后头,许多难题还等待着我们去破解,我们还必须保持求真务实、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作风,把我们既定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