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域活动中提高教师观察研读幼儿行为能力的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在区域活动中提高教师观察、研读幼儿行为能力的研究作者:[李婉英]一、课题的提出和意义学前教育专家M.A.埃贝克提出:学前教育工作者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的确,在教育者面前的幼儿是一本“难读的书”,而观察就是读懂幼儿这本书的“金钥匙”。蒙台梭利认为:要教育儿童就要了解儿童,观察是了解儿童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前提。本课题选择在区域活动中提高教师观察、研读幼儿行为,有着重要意义:(一)符合二期课改发展的需要。《上海市幼儿园课程指南》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满足幼儿的探索兴趣,尊重幼儿的自主活动,支持幼儿的发展”。这无疑说明教育活动已不再成为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一种观察与欣赏,质疑与挑战,支持与引领相结合的有效师生互动过程。在贯彻《纲要》精神和立足本园的基础上进行本课题的研究,迎合了时代的发展。(二)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新课程改革和实施,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巨大挑战。观察能力是幼儿教师做好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能力素质,也是教师扎实教育工作的基本功。在区域活动中,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和分析解读幼儿行为,能让教师及时追随孩子的需要,实现教育的目标,真正成为幼儿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三)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区域活动以它独特的形式呈现在主题课程活动中,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能让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教师们可通过充分的观察,对幼儿活动进行正确的判断,进而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帮助幼儿获得各种能力的发展。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我们幼儿园对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指导幼儿的方式、材料的提供等研究经历了一个粗浅到深入,由随意到规范的过程。然而在区域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如何提高教师观察、研读幼儿行为的能力研究,还未有很明确有效的模式。本课题“提高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研读幼儿行为的研究”将有助于教师更加关注幼儿、追随幼儿,也能切实解决幼儿园在推进二期课改进程中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二、研究过程(一)研究的目标:通过对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研读幼儿行为现状调查和归因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研读幼儿行为的方法和操作策略,切实提高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研读能力,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二)研究的内容:1、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研读幼儿行为研究的情报综述。2、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研读幼儿行为现状调查及归因分析。3、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研读幼儿行为的方法及操作原则研究。4、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研读幼儿行为的案例研究。(三)研究的方法:1、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筛选、汇总相关情报资料,了解目前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研读幼儿行为的现状,汲取有价值的信息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行动研究法:围绕研究目标展开教育实践,研究区域中过程中教师观察、研读幼儿行为的方案,解决区域中教师观察、研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进实践。3、微格分析法:运用微格分析法,定格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观察的某情景,对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研读幼儿行为的方法、策略进行辩证,从而形成科学有效的方法、策略。4、案例研究法:积累大量有价值的观察、研读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行为的案例。(四)研究的步骤:1、前期准备阶段:(2006、9—2006、12)①经过对课题方案进行反复论证和修改完善,2006年6月向区教育科研办公室申报课题,于2006年12月被批准立项。②课题立项后,幼儿园非常重视,由业务园长担任课题管理策划,请刘丽敏、林琦两位骨干教师和几位一线教师加入课题小组,明确了课题的研究阶段,制定出各个不同阶段的研究计划和研究要求。③设计《在区域活动中提高教师观察、研读幼儿行为能力调查表》,对江海幼儿园教师进行区域中观察、研读幼儿行为能力的调查,共分发了54张调查问卷,全部回收,并进行分析汇总,撰写调查报告。④在对国内外情报收集的基础上,撰写了情报综述,通过反复研究、学习和讨论,并对关键概念作较为科学的界定。2、实施阶段:(2007、1—2007、9)①加强理论学习。该课题立项不久,我们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任务、要求、方法以及相关的理论,多次采取了“分层次、分渠道、由点到面、由面到点”的方式进行培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为教师广开渠道,先后几十次派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多次邀请有关专家来校指导。②研究进课堂。在研究中,课题组每学期都要进行三次以上的总结反思和观摩、看录像活动,把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研究的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从而促进课题研究步入正常轨道。③进行每月一次的区域活动观摩交流,在相互学习中,提高教师区域中观察、研读幼儿行为的能力。我们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制定详细的区域活动观察表格,支持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观察、研读幼儿行为的全过程。④指导教师撰写观察案例、经验及体会,并开展园内的评比,建立案例集、论文集。3、总结阶段:(2007.10—2007.12)①收集、整理分析全部研究资料、展示研究成果。②全面总结经验、撰写课题终结报告和工作报告。三、研究成果(一)理性思考1、观察的要素我们所指的“观察”是指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活动、创设的环境、内容,材料的观察。包括幼儿的兴趣(喜欢什么区的游戏、喜欢的游戏内容有哪些、哪些材料是幼儿最喜欢的等等)、需要、专注力、情感态度、交往方式以及产生的疑惑等。2、研读幼儿行为的能力本课题所指的“研读幼儿行为的能力”是指在区域活动中,教师通过察看、关注、倾听幼儿活动情况,分析幼儿的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反思区域活动的对孩子的发展如何。(二)在区域活动中提高教师观察、研读幼儿行为能力的原则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课题成员对研究计划进行了及时调整,并梳理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观察、研读幼儿行为的方法,形成行之有效的操作原则:1、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观察原则全面观察就是在区域活动时,教师观察各区域活动进展情况,有没有“偏区”现象,提供的材料是否得到幼儿的喜欢,了解当前幼儿已有的经验是什么,观察幼儿对什么感兴趣,并考虑在哪方面给予帮助。重点观察需要教师对某一区域进行仔细观察,了解幼儿的操作程度如何,材料是否要更换调整。在“春天来了”的主题中老师投放了内容“数的组成”。新投放材料后观察了探索区中在玩数的组成的活动情况。老师看到磊磊,他拿了红绿两种颜色的花心在给小花贴花心,他很随意的插着各种花心,并没有按照我预设好的活动内容在玩,按照花盆上的数字给小花贴上两种颜色的花心,花心总数是花盆的数字,进行活动。于是,走近他,问:“磊磊,你知道这怎么玩吗?”他看到老师来问他了,他显得很迷茫。从他的表现中老师知道了孩子不知道怎么玩。于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我给幼儿的内容缺少情趣,初次玩组成,应为幼儿提供实物的内容并带有情趣,孩子们才能在玩中掌握数的组成。于是老师及时的调整了活动内容,为幼儿提供了不同场景、不同实物的内容,让幼儿自由摆放,理解组成。新内容马上让幼儿掌握和受益2、预设和生成相结合的观察原则。区角活动中老师的预设活动是建立在幼儿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上的,丰富的环境,多变的组织形式,会焕发幼儿的学习热情,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但是,区域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自由活动,自己决定玩什么,就怎样玩。他们还会发现问题、出现新的活动内容,这时教师应及时捕捉到来自孩子的信息,并及时生成新的活动内容,使他们在活动中自主性显著提高。小班主题活动“娃娃家”,高老师投放了为爸爸装饰领带的内容,孩子们在活动中是那么的专注,一条条富有童趣的领带无不凝聚着对爸爸的浓浓之情。渐渐地,孩子们便出现了这样的行为:把装饰好的领带戴在自己的身上学做爸爸的样子,还不时地嚷嚷要学妈妈的样子,当观察到这个现象后,高老师及时地充实了很多材料,如:爸爸穿的皮鞋、皮带,妈妈用的拎包、发夹、围巾等,孩子们欢呼雀跃,积极地与材料有效的互动,学做爸爸妈妈的活动油然而起,孩子们生成的活动得到了进一步的满足。高老师及时发现幼儿的问题和需要,帮助幼儿增添活动内容,帮助幼儿梳理知识、丰富了经验。(三)在区域活动中提高教师观察、研读幼儿行为的观察方内容1、对区域环境及材料的观察老师通过观察幼儿接触所投放材料的频率和活动方式,来了解所投放材料的数量和难易程度,一般、太易的材料不会引起幼儿的兴趣,太难的则无法坚持玩下去。如小班幼儿特别喜欢娃娃家,教师可多开设几个娃娃家,以满足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大班幼儿的求知欲较强,在科学区可多投放一些材料,给幼儿提供一个可操作的的空间。又如表演区中只有一个小舞台显得枯燥,不逼真,增加一些头饰、服饰、磁带、录音机、照相机等道具后,幼儿不但可以逼真地表演,还可以将表演拍摄下来,这样,表演区一下子兴旺起来了。教师只要发现哪个区域孩子兴趣减弱了,则考虑投放新的材料。2、对幼儿及幼儿活动状况的观察①幼儿的兴趣。在幼儿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活动、了解当前幼儿已有的经验是什么,观察幼儿对什么感兴趣,考虑教师应在哪方面给予帮助。佳佳在“建构”角内,与几个女孩结伴一起搭建,用插塑搭出一个高高的烟囱,并在烟囱的底部放入一些木质积木代替柴火,然后围着烟囱模仿生火的动作游戏。几天后,她搭完烟囱后坐在垫子上看着旁边陶理搭“汽车城”,老师引导她也搭汽车城。在搭“汽车加油站”的游戏中,教师再次观察到:佳佳是一个动手能力极强的孩子,是一个很好的游戏合作伙伴。②活动参与情况。观察幼儿对活动区的选择以及进入各个区域过动的表现,是果断选择,还是犹豫不决?是独立,还是盲从?作出选择后是坚持玩一段时间,还是不停地变换材料甚至一个角一个角地转悠?从中可以发现孩子的自主性水平。③认知发展水平。观察幼儿选择材料操作的心理倾向,操作的方式以及活动结果,了解其认知水平。如:益智区里新添了一套动物卡片,老师向孩子们做了说明,介绍了新增内容应该如何游戏。有几个孩子想玩,可是他们不知怎么玩,摆弄了一会儿就走了。叶叶小朋友没走,她继续坐在桌边,将桌上的卡片翻来覆去琢磨,过了一会儿,她找老师问:“这怎么玩?”老师说:“这是找家禽的游戏,要在许多动物中把家禽找出来。你能把家禽找出来吗?”叶叶小朋友说:“我不会玩找家禽游戏。”老师说:“我们两人一起玩,你马上就会玩的!”于是老师和叶叶两个人玩起抽卡片的游戏。这时也被吸引了,纷纷参与到游戏中来。④幼儿间的纠纷。引发幼儿争执的起因很多,如空间的狭小、材料的不充分、规则的隐性控制又不强等,作为老师,若是客观环境造成,则首先要对环境进行改造,若其他原因引发,老师要与幼儿一起分析、协商解决。如:在美工区孩子们为如何制作贺卡争执了起来,甲说:“老师刚教我们的控空方法多好,我们就应该用这种方法学做贺卡。”乙说:“我剪一些好看的小花贴上去就行了,干嘛还要挖空,真烦人。”“吵来吵去”他们来找老师评理,做个了断,老师说:“贺卡的意义就是祝贺,让别人开心、快乐,你们觉得用什么方法来做好呢?”最后他们决定各个使用各自的方法去做贺卡。(四)在区域活动中提高教师观察、研读幼儿行为的观察方法1、随机观察法我们在开展主题活动“春天来了”的主题时,逐一的投放新的材料“春天的小河”、“美丽的蝴蝶”、“给小鸟筑窝”等内容,并进行随机观察,当发现幼儿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筑的太简单了时,我们就及时为幼儿增添了鸟窝的图片及老师制作的鸟窝,给幼儿一隐性的提示,接下来孩子们的鸟窝就漂亮多了、实用多了。2、跟踪观察法在区域观察中,选择一、两个存在发展困难、水平较低或行为比较特殊的幼儿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与记录,连续追踪记录他活动的过程,观察、分析,了解一些问题背后较深层的影响因素,从而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因人施教。杨扬是个文静的孩子,总是喜欢在美工区域玩。老师跟踪观察后,发现她在涂涂画画中能体验到成功,不厌其烦的画了一个又一个,因而对别的区域不去顾问了。于是,在表扬的同时,又带他看看其他小朋友在干什么,让他试着学学做做,渐渐的,他的兴趣转移出来了,喜欢上更多的活动区域了。3、多种记录法。运用多种记录法,帮助教师对幼儿区域中的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并做深刻的观察记录与反思,继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