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家族理事会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各位与会宗亲:本人汪广仁,并非广西人,也非香港人,更不是什么教授、博士、专家,其实就是贵州省赤水市长沙区长沙镇土生土长的教师出生的教育出版小小商人。8岁以前在城镇为非农业户口,8岁以后下乡当农民学会了种田挖土,17岁以后参加教育工作又变回非农业户口,所以适应城市的市侩,熟悉农村的朴实,喜欢农民的直率。38岁以前做过小小的校长,38岁以后做过大董事长国际奔波,现在退回国内做点小事以苟且偷生,也算看破红尘、隐居山野。我的老革命父亲1989年离世前曾遗言与我,寻根问祖、重修家谱。可惜后来我鸿运当头、如日中天,办学校、搞公司,国内外到处讲学,飞来飞去,荣誉、名义装满了脑袋,哪里还知道家乡呀。当书呆子遇到奸商,自己满身伤痕的时候,才知道我原来需要一个家啊。当深圳的汪文才来电,要求我同意他使用自己的所谓教育家资料于汪氏青年创业联合会,并且告诉我武汉汪振亮老人等准备修编《汪氏通宗世谱》时,刚刚有点家的感觉的我才猛然想到了父亲。于是,我一边飞赴武汉拜会汪振亮老人等,一边致电老家兄弟快递家谱给我看看,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我心中几乎只有“寻根问祖重修家谱”八字了。由此,我入涉寻根、企望家谱,不惜花费、长途跋涉,结识了家谱专家汪振亮、汪诗明、汪长富、汪兴吾等等,对家谱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汪振亮老人,退休至今,十几年如一日专注家族,几乎所有的退休金都用于家谱,太令我感动。当我第一次与汪振亮老人电聊,得知他们筹备全国《新编汪氏通宗世谱》研讨会可能因资金泡汤时,赶紧捐款两千;当汪振亮老人与我面谈,说没有公安部门同意刻制的公章不便开展工作时,我马上就安排秘书以自己的研究院名义申请刻制了公章快递武汉;当参加武汉会议,从汪振亮老人处知道,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一直想成立全国性的汪华文化研究会,但苦于国家民政部门的限制无法实现时,我主动与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会长汪炜电联,自己出资并且亲自去香港申请注册了“世界汪氏文化研究会(即世界汪氏宗亲联谊会)”交给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管理,而且负责以后每年的政府年检及其费用,同时捐款千元给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声明自己不担任武汉、黄山任何全国性、全球性组织的任何职务,志愿在外做些实际的工作。同样,我也不想担任滇黔川渝汪氏家族理事会的任何职务,志愿在外做些实际的工作,希望大家成全。自然,我编辑出版了《中国教育科学•汪氏研究专辑》(1),赠送给了武汉、黄山两会代表和部分未能出席两会的宗亲,也亲自参加了两会并且发表了讲话。武汉、黄山两会,我亲耳聆听了专家们的报告,对全国联谱修编《中华汪氏通宗世谱》和研究发扬汪王文化精神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本次参加滇黔川渝汪氏家族理事会扩大会议,我购买了150本《天下汪氏》第三期赠送大会,同时也自己编辑出版了《中国教育科学•汪氏研究专辑》(2)并且亲自带来150本赠送大会。各位看了这两本书,也就算是看完了武汉、黄山两会全部文件,相当于出席了这两会。今天没有参加会议的宗亲可以上网到相关网站浏览这些文件。我认为,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据目前学术界的考证,做家谱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追根溯源和留名于世,就是家谱的作用。人生短暂,怎样才能流芳千古?不朽永远是人类追求的理想。代代相传的谱书,记载着先祖名讳事迹流传至今,自己的精神也能传之永远。而且,家族世系人文,主干枝叶,什么时候都能一目了然。历代名人对家谱也都十分重视,国内如唐朝皇帝李世民、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国父孙中山、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三个代表”的江泽民总书记、和谐社会观的胡锦涛总书记、现代文学家巴金等人,国外如美国总统克林顿、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等人,都在重要场合提及家谱的重要性。家谱之于个人,追溯根脉;家谱之于家族,传承精神;家谱之于国家,观史鉴今。当世物质财富只能人间共享,而史书精神却能世代传扬。修家谱为后人留下的精神和思想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仅能团结族人,还能教育子孙,瞻仰先祖。家谱是承上启下的家庭历史,对家谱的重视则是每一个中国人爱家、爱国、爱人民的起点。2刚才汪志堂在《开幕词》中讲到:我们要为家族兴旺发达、团结和睦尽职尽责,以家族的团结去维护祖国的团结和巩固,用家族的兴旺发达去推动祖国的振兴强大,用中国的强大去维护世界的和平和安宁。这是我氏全国联谱重大意义之所在。这就是大局意识。作为百家大姓之一的汪氏族人,应有这种胸襟和气度,应为全国联谱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这次全国联谱中,我们滇黔川渝的汪氏宗亲一定会大显身手,勇做贡献。大家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有钱的出钱,有智的出智,有力的出力。汪义富在《廿年来的工作总结报告》中讲到:关于全国联谱的问题,其他姓已经走到在我们前面去了。对于全国联谱,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对各支系的上接问题,力争搞清楚,一脉贯通。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反对独断专行。一定要坚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原则。我们要一边搞好各支系的支谱调查,一边搞好我们的滇黔川渝《汪氏通宗世谱》(第三版),最后才能做好与《中华汪氏通宗世谱》的对接。各县理事会应该组织力量,尽快把汪姓族人聚居地的理事会建立起来。各地应尽快建立公益基金,以利于开展扶危济困工作。汪诗明在《修谱主题报告》中讲到:武汉会议的主要精神是全国联谱。全国联谱就是为了在更大的范围内弘扬爱国爱民这种思想,实现家族振兴、国荣我荣、国强我富、国泰民安、国盛我兴。编修《汪氏通宗世谱》是国家历史的需要,是汪氏家族历史的需要,是教育提振族人的需要。要广泛发动、查找尚未修谱的支系和离谱族群,精心组织初修、续修和统编工作,做好与《中华汪氏通宗世谱》的对接。要健全组织,加强联络员队伍建设,做好经费筹集、使用及管理,要提倡奉献精神。如何办,理事会或联谊会未成立或不健全的,要继续成立或健全;认真传达和贯彻会议精神;应把筹集必要的资金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要找本辖区内的企业家或经济宽松的本家赞助;人丁资料、家谱史料的收集工作,应同时进行;资料整理形式,人丁资料,统一用瓜藤谱表示。关于修编《通宗世谱》,汪义富、汪诗明、汪志堂等几位领导所讲的,也正是我想要表达的。由于时间关系,也就强调几点:1.认真领会全面宣传。全身心的参加会议,认真听、仔细看、用心想。要认真学习《天下汪氏》第三期和《中国教育科学•汪氏研究专辑》(2)里关于修编家谱、宣传汪王文化的文章,把汪义富、汪诗明、汪志堂等几位领导和下面将要讲话的宗亲的讲话以及本次会议精神进行全面传达、宣传贯彻。2.建立健全相关组织。尚未建立支系理事会或者联谊会的,要尽快建立,建议以建立理事会为主,以便更有力度的开展工作;已经建立支系理事会的要健全相关组织,调整班子,增添新生力量,培养年轻人,搞好传帮带。尤其是财务制度(可以参考武汉),不可随便。我刚才看了一下本次的会议日程,晚上是各支系讨论,今晚各支系就要抓好这次宝贵的聚会时间,召开好支系会议。对于还不知道自己支系的宗亲,等会休息时可以问问知道的宗亲,或者按区域问问相关理事会或者联谊会。3.广泛动员积极行动。只是自己懂得不行,只是自己去做不行。回去后各支系必须召开宗亲大会,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号召宗亲积极献言、献策(像汪辉、汪子实、汪诗华等宗亲这样)。要让全体宗亲至少各地宗亲代表人物能够知道如何去一家一家的登记什么、做什么,然后才能造册修补家谱。只有有钱的出钱、有智的出智、有力的出力,才能有成就。我的其它建议,大家看看《中国教育科学•汪氏研究专辑》(2)第37页《对〈中华汪氏通宗世谱〉修编的建议》和《天下汪氏》第三期第22页《几句即席语》即可。最后说一点汪王文化的研究与传承。我们大陆中共目前所倡导推行的社会和谐、和谐发展,其实并非什么新玩意,早在隋末唐初吴王即汪王或者汪华时代就已经施行。汪华的吴王时代,四周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唯其辖下六州民族团结、社会发展,这就是汪华和谐文化的功绩,也是唐至清先后有9位皇帝15次下诏加封汪华的原因。之所以黄山市政府拨款上亿修复汪华的徽州府衙等等,之所以安徽省政府要打造汪王文化旅游商业圈,不就是看重汪华的和谐吗?我主张天下汪氏一家亲、区域性汪事全国大家办,主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我们不要有地方、小集团思想,要有全局观念。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成员近五分之一非汪姓,武汉《中华汪氏通宗世谱》编修办公室有外姓人士,《天下汪氏》编辑部第一审稿人徐桥云,我《中国教育科学•汪氏研究专辑》大部分工作人员不姓汪,你能够说不允许外姓人参与我们汪氏之事吗?如果当年我们的祖先汪华这样做,他就不可能名垂千古。举国需要和谐,我们汪氏更需要发扬祖先首创的和谐。3为了给我们滇黔川渝汪氏宗亲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云南镇雄籍南昌工程学院讲师汪涛武等宗亲建立了“西南汪氏网”,我也在原“黔滇川渝汪相连群”的基础上建立了“黔滇川渝汪氏家族会群”,欢迎大家前往发表高见。只有百家争鸣、求同存异、和衷共济、团结至善,我们黔滇川渝汪氏家族才能有更好的发展。谢谢大家!汪广仁2013年9月21日(来源:《中国教育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