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社会建设中如何利用中国传统文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在当前社会建设中如何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谈到如何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我们要明确传统文化包含哪些内容。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在当前社会中如何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这个话题太大,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也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论述的。下面我从我的工作和阅历出发,谈一谈我的看法。传统文化如何为我所用?首先,学习讲规矩。国学是现下很热门的话题,国学提倡穿汉服、读《论语》,家长让孩子读背《三字经》、《弟子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要求做人是要讲规矩的,可现代的中国人的言行是中国历史上最没规矩的。相比之下,人可以没知识没文化,但不能没规矩。没规矩就会突破做人的底线,进而破坏家庭的和谐,最终影响社会的安定。孩子没规矩我们可以说年幼无知,成人没规矩一方面造成了孩子没规矩,一方面破坏社会公德。李敖先生说过“小混蛋的问题是老混蛋造成的”。因为没规矩,才会酒后肇事逃逸,扬言“我爸是李刚”;因为没规矩,才会诞生药家鑫这类视人命如草芥的无耻之徒;因为没规矩,中国的食品安全和贪腐之风才会愈演愈烈。所以该学《弟子规》的不仅仅是孩子。没规矩也是没人格、没信仰的表现;守规矩是一个人的文明程度、道德素养的最直观表现,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守规矩又不等同于思想的束缚,守住做人的规矩又能放飞心灵,那才活出了人生的境界,就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弟子规》是使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基础,“从心所欲”是身心极度自由快乐的表现,同时又能做到“不逾矩”,这就是人生的境界。孩子需要快乐的童年,更需要有规矩的童年。《弟子规》只是规矩的最基本表现载体,是一切规矩的基础,非常有必要在少年儿童中推广。《弟子规》作为一个比较成熟的初级教育范本,可以原文推广。第二,传承孝道。中华古语有“百善孝为先”之说。中国传统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讲究孝道,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实说的就是以孝道治天下。在中国社会特有的独生子女政策下,中国的家长过度溺爱孩子,缺乏教育,导致我们的孩子自私任性、为所欲为。但凡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矛盾,大多数时候家长以及社会就会把矛头指向教师,教师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中国教育又从以教师为主体的极端走向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另一个极端。《增广贤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在古代,养驴可以用来干活,养猪基本上就是用来卖肉的,养孩子要是不教育就相当于养个畜生,这话虽然糙了点,但讲得很深刻并且很客观。再看看我们社会中,层出不穷的经济纠纷,子女为父母的赡养问题大打出手,儿住楼房,娘住猪圈的事情屡见不鲜。《弟子规》提倡孝道,“亲有疾,药先尝”。亲人有病,喂药的时候你要先试探汤药的冷热。这其中包含着浓浓的亲情。中国之所以出现这些乱象,多数时候也是没有文化底蕴支持的人容易出现的问题,这就是迷失道德的社会现实,这就是抛弃传统文化教育的结果。子云:“孝者,色难也。”孔子说:“在父母面前,始终和颜悦色很难。有事情,年轻人去帮着做,有了酒饭,让长辈吃,难道这样就是孝吗?”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让父母心情舒畅,这才是真正的孝,中国人,你知道吗?第三,回归理性,讲求中庸,让传统文化滋养我们的心灵。当前,比提高经济增长更迫切的是提高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准和正确的文化追求。当前社会总体呈现出一种浮躁、抱怨之气。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就是钱、钱、钱。贪污腐败根深蒂固,找小三包二奶更成为一种时尚。在中国,扫大街的环卫工人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是不会得到应有的尊重的。人们为了钱和权,出卖良知,中国的食品安全就是中国人自己给自己制造的困境,给自己脸上抹黑。中国人自己弄坏了两个词,一个是“农民”,一个是“小姐”。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力更生、朴实敦厚的农民,是值得国人尊敬的。只有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大家闺秀,才会被人尊称为小姐。而现在这两个词已经完全变味了。当希拉里所谓中国二十年后将成为世界最穷国家的言论一出,中国人沸腾了,大量民众不假思索地疯狂装载,妄自菲薄,自我否定。这些现象都是国人缺乏思考、缺乏自信的表现。现代人的思考能力在下降,个人欲望在膨胀,当膨胀的个人欲望超出了社会现实和承受能力,就会导致心理失衡,衍生出抱怨、谩骂、指责等负面情绪,忽视了既得利益,幸福感降低。相比非洲和中东政局动荡,导致民众流离失所、朝不保夕,中国人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国人应该回归理性,思考自己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应该为国家做些什么。凡事不要走极端,讲求中庸之道,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即可。静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但非诸葛亮的原创。而出自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此联反映的是诸葛亮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认为一个人须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语浅而意蕴深刻,充满了道家哲理。从现实的情况看,在工作中能取得成就的人,内心都很平静,表现出来就是踏踏实实,勤勤恳恳,这样的人才会在工作中出成绩;相反,整天想着吃喝玩乐,拍领导马屁,捞好处的人,虽然他们有时候也很风光,但能出什么成绩?能取得什么成就?历史上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伟人,哪一个不是内心平和的人呢?他们专注的精神,就是内心平静的表现。淡定、踏实是这类人共同的精神气质,懂得享受淡定的乐趣,活得充实而快乐。现代人活得很累,尤其是心更累。各种诱惑、理想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人内心变得很浮躁,把人变成了一部没有生气的、麻木的机器。生活的确很现实,但现实的生活更需要智慧的指引才会更精彩、更幸福、更有意义。即便科学技术很发达,没有智慧的引导,人类社会的前途难以预料。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可以使我们静下来,仔细认识一下自己的生活,思考一下生命的意义,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才能使我们更有智慧地活着,使社会更和谐,使生活更幸福。文化的流失需要一个过程,文化的复兴同样需要过程,中国还能等得起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个中国人都应自觉地承担起复兴传统文化的使命。如果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人手中失传,那么我们将是历史的罪人。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