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参政党理论建设的思考摘要:参政党理论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理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参政党各项建设的基础建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统一战线工作的逐步发展,参政党理论建设日益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中,参政党理论建设仍是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加强。关键词:参政党;理论建设。“参政党建设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统一战线这门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1]我国参政党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政党类型,其理论建设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参照,必须依靠不断地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使参政党的建设能够建立在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之下,更加自觉、更加有序、更加规范地进行。“我国多党合作长期以来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探讨已为构建中国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不断实践,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一、参政党理论建设的战略意义参政党理论建设是在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参政党和怎样建设参政党”的基础和保障。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对于发挥参政党在加强共产党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基础、丰富执政资源、优化执政环境和改善执政方式中的独特优势,增进其对执政党的支持、辅佐、稳定、维护等作用,建设与时代同步、与执政党共进的参政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理论是政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告诉我们,政党发挥作用的大小往往取决于该党理论上是否成熟。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社会主义政党。”[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参政党是我国特有的政治现象。因此,中国政党的理论建设应当包括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理论建设,以及接受共产党领导的参政党——各民主党派的理论建设。在我国,执政党的理论建设经过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已经得到高度重视并日益成熟,执政党理论也形成一门完整、科学的学科,并成为执政党即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表明,中国共产党在理论的自觉性和实践的主动性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相比较而言,参政党的理论建设目前还处于探讨和初创阶段。参政党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建设性作用,就必须有理论的指导。有了理论,就有利于把握事物的本质,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有了主动性;有了理论,就可以对历史和当前的经验进行科学总结,获得新的理性认识,就有了创新精神。只有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建立和完善参政党理论,使之同执政党理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辅相成,并接受执政党理论的指导,才能培育政治上成熟可靠的参政党,才能使我国的政党理论更臻全面、完整,并且进一步推动执政党的理论建设。(二)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重大的变化,参政党同执政党一样都需要做出积极的应对。从国际形势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势必带来各种文明的碰撞、文化的交流和思想的交锋。个别超级大国则借机竭力在全球推行自己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妄图向我国输出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多党合作是有中国特色的政党体制,是我国政治文明最主要的特色之一。如何在新形势下既学习人类先进的政治文明成果又保持自己的政治特点,是执政党理论建设和参政党理论建设面临的共同课题。从国内情况看,中国社会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分配方式、利益关系的多样化,既显示了我国社会的生机和活力,也让人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正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和冲击,滋生了一些自由主义、分散无序的现象。另外,在经历了长时期的经济增长之后,中国的发展正面临着国内经济结构需要调整、人口与资源矛盾日益突出等重重压力,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各参政党,与共产党一样要经受市场经济的考验、利益调整的考验、多元文化相互撞击的考验、对外开放和观念变革的考验。如何与共产党团结协作,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目标,这是参政党理论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课题。(三)我国的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一样,在建国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其历史方位发生巨大变化,即由救亡图存、与共产党一起抗日和反对内战、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政党转变成自觉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共同致力于建立新中国的政党,由与共产党一起在受封锁、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搞建设的参政党变成在全面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与共产党一起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政党。主要通过对国家大政方针献计献策,对党和国家重大事情协商监督,实现作为参政党的作用和生存价值。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民主党派的组织规模、成员构成和领导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所以,考虑民主党派自身建设问题必须把立足点放到科学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方位上,放到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发生的变化上来。只有从变化了的情况出发加强理论建设,才能使参政党的建设工作和参政党的政治行为更主动、更自觉、更有序、更规范、更科学、更有效,才能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发挥参政党作用。二、参政党理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是在同一社会历史条件和同一历史发展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这就决定了执政党和参政党的理论建设必然有相通之处。然而,多年来,与中国共产党高度的一致性却掩盖了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差异性,忽视了其间政治地位和责权利的根本区别,忽略了参政党与执政党间的差异性,致使参政党理论建设雷同于执政党理论建设,参政党理论建设缺乏个性与特色,存在明显的不足。近些年的参政党理论建设步伐有所加大,成效显著。但是,同执政党理论建设相比,与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参政党的理论建设还存在较大差距。比如,很多成员有扎实的社会实践基础,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不缺乏专门知识、社会知识。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的理论水平还有待很高,许多人对参政党理论建设存在认识的误区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亟待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之难以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其主要表现为:参政党的理论建设主动意识不强,还尚未形成完善成熟的理论体系;参政党理论建设中过多套用执政党的理论建设模式,缺乏自身特色,导致参政党功能的发挥、角色的定位经常出现被动的局面;参政党缺乏高水平的理论研究队伍,理论建设的成果不能很好地为参政党其它建设服务。三、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的措施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就是要既承认、尊重参政党与执政党的差异性,又看到参政党与执政党的共性与一致之处,使参政党理论建设在坚持自己特色中与执政党保持一致,实现参政党与执政党理论建设的协调和融通,把握参政党理论建设最基本的规律。首先,要加快参政党理论创新。这就要求,参政党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研究,善于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推进和深化参政党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理论体系。参政党应该努力完善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要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努力完善发展参政党的理论建设,用新的思维、新的理论统一思想,激发热情,增强参政党持续发展的活力。要深入研究参政党理论建设的基本规律,实现参政党与执政党理论建设的协调和融通,实现参政党理论研究范式的转换,加大力度构建参政党理论建设的科学机制,推动参政党的理论创新,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学风,坚持把理论学习和研究同推动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用不断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其次,要加强理论与实践学习。参政党理论建设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行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研究,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进行研究。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发展,结合各个时期国家的中心任务及重要政治活动,认真学习国家的方针政策。把学习列入参政党的议事日程,体现始终把学习放在一切工作首位的指导原则,并力求用学习成果指导实践。只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这种研究工作,学习新方法、研究新情况,实现以理论创新推动工作创新,才能更好推动多党合作事业不断发展。开展参政党理论建设研究可将民主党派工作经验和理论学习体会进行分析和整理,使之更加符合实际,更加具有规律性,以利于更好地指导实践。显然,这是参政党理论建设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深化认识的过程。逐步建立健全学习培训制度、各项规章制度,组织学习会、报告会、座谈会,制定理论研究的中长期规划,明确研究方向和重点课题,指导和推动参政党理论研究工作的开展。最后,要加强参政党理论研究队伍建设。理论工作者对于参政党建设至关重要,它是建立健全参政党理论体系的关键,通过参政党理论研究总结民主党派工作规律,才能解决自身建设、履行职能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民主党派理论队伍的建设,尤其要注意培养中青年的理论骨干,这是搞好参政党理论建设的组织保证。”[4]民主党派多是以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参政党,拥有众多的专家、学者和文化科学工作者,这其中有很多具有理论修养的人才。要为他们提供一些研究和思考的环境氛围,注意启发和组织这些人才加强政党理论研究。整合研究人员队伍,发挥理论研究团体的合力作用,不断加强理论研究人员的教育培训,努力造就一支政治方向正确、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进取、有志于参政党理论研究的骨干队伍,努力营造参政议议人才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形成一批有份量的理论研究成果,推动参政党理论建设工作不断向更深层次发展。参考文献:[1]袁廷华.对加强参政党建设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2]李金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体系初探[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3]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4]杨超元、朱颂华.试谈参政党的理论建设[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