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地质和地貌考试说明要求1.地壳物质循环及对地理环境与地貌的影响。2.地壳运动的“足迹”——地质构造以及所形成的构造地貌。3.板块构造理论及利用它解释全球海陆分布、主要山脉、地震、火山、地热的形成原因。4.外力作用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5.地壳的演化历史、地层中化石的作用。高考命题走向1.地壳物质循环。它既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渗透哲学常识联系的观点。2.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因为它有很强的实践性,对社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故可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继续学习提高的能力。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解释地震、火山、山脉、地热的分布、成因。可考查学生根据资料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地推测、分析、说明的能力。4.人类活动对地表的不利影响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沙尘暴。考查学生运用哲学常识中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5.化石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判断古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的能力。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可以看出,本单元知识已成为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内容。特别是有关板块构造理论、地质构造、地震及分布、地壳演化史、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更是命题热点中的热点。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本单元试题命题突出体现了以能力立意为主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另外,命题综合性较强,重点考查本单元相关知识的关联性。以上命题特点将仍是今后高考命题的方向。重点、难点1.岩石与矿物的关系、外力作用与内力作用的关系、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2.内力作用所引起的地质现象的判断、地质构造的判断及应用。3.板块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的划分,火山、地震、地热的分布、地质灾害及防御。4.外力作用的类型及各自所形成的地貌特征。5.化石与地层的关系、人类活动与地表的关系,学法指导1.加强重点概念的理解记忆,如地震波、地质作用、地质构造(背斜、向斜、褶皱、断层)、火山、地震、五大外力作用、地层和化石等概念,要彻底改掉机械式的死记硬背,实现理解基础上的记忆。’2.加强重要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如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及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板块构造理论、地壳的物质循环、地壳的演化等。3.注意相关知识特别是跨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本单元与历史相关的知识点有:①全球构造理论的创立。②不同历史阶段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与政治相关的知识点有:①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之间的辩证关系。②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与重大时事相关的知识点有:全球构造理论与火山、地震(近些年来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进入了活跃期,日本、台湾、印度、伊朗、土耳其均发生强烈地震,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知识点有:地壳的化学物质组成、岩石与矿物、地下水的化学溶蚀作用及所形成的地貌(CO2+CaCO32HCO3-+Ca2+)等。在学习过程中可用表格比较法正确区分有关重要概念及内在联系,如地壳、地幔、地核;软流层、岩石圈;矿物、岩石、矿产、矿床;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背斜和向斜;震级和烈度;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各自形成的地貌等。可用图导图解分析法,结合具体的典型事例分析比较并说明地壳的厚度和不连续分布特征、内外力作用的辩证关系、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机理及对地层的影响、背斜与向斜的分析与判断、地堑与地垒的区别。板块构造学说及火山、地震、地热的活动与分布、各种地貌的形成与分布、化石与古地理环境的关系可用综合思维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经典解析[例1]下图是沿37°N我国东部沿海某丘陵地区的剖面图,图中1,2,3,4,5分别代表第三纪、中生代、古生代、元古代、太古代的地层。读后回答下列问题。(1)A处的地质构造是___________,B处的地质构造是___________(2)A,B两处钻井有可能打到煤层的是___________处。·(3)该地区水循环类型属___________(4)该地区典型土壤是___________,耕地主要分布___________(5)该地区的主要果树是___________,主要经济作物是___________(6)图中4所表示的地层中能否找到三叶虫化石?为什么?(7)如果在地层3中找到珊瑚化石,可推测当时的地理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8)在地层___________中可能找到始祖鸟的化石,在地层____________中有可能找到大羽羊齿化石。(9)在地层5中能否找到化石?为什么?[分析]本题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考查的知识点有:背斜和向斜的判断、地质构造的应用、水循环的类型、土壤、植被、化石等以及经纬度的应用和中国的区域地理,要求学生对学过的地理知识要有一定的横向联系能力。图中从左到右,岩层的新老关系的变化,A处为:4,3,2,1→1,2,3,4,从老到新再到老,故为向斜。B处为:1,2,3,4,5→5,4,3,2,1,从新到老再到新,故为背斜。煤的形成有两个时期-古生代后期、中生代,但E处这两个时期的地层已被侵蚀掉,故不可能找到煤,而A处这两个地层完整保留在地下,应能找到煤。从题目所给的已知条件——37°N、我国东部沿海某丘陵地区来看,可判定此地区为我国的山东丘陵。水循环的类型有三种,由于临海,故应为海陆间循环,回忆中国区域地理内容,土壤应为棕壤或褐土。山东省的苹果在全国有名,而山东丘陵上的主要经济作物是花生。从剖面图看,A,B地势较平坦,故土地类型应为耕地。结合化石与地层的对应关系,(6),(7),(8),(9)问应不难作答。[解答](1)向斜背斜(2)A(3)海陆间循环(4)棕壤或褐土AB(5)苹果花生(6)不可能。因为地层4代表元古代的地层,而三叶虫则是出现在古生代的生物。(7)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8)23(9)不可能。因为地层5代表太古代的地层,太古代还没出现生物且变质很深。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化石确定地层的年代,这也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要求考生对不同的化石所对应的年代要有牢固的记忆。其次是注意题设的已知条件“37°N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这是解决(3)(4)(5)的关键。[例2]读图所示四幅“大陆漂移示意图”,四图中,时间距今6500万年的是()[分析]本题主要是培养对大陆漂移学说中大陆漂移过程各阶段图形的判读能力。应根据四图中各个大陆的分布状况来推知它的年代,因为年代距今越久,各个大陆靠得越近。根据这个原则,D图各个大陆彼此紧密靠在一起,故这表示大概距今2亿年前的状况,B图从大陆分布状况看应是现在的地球海陆分布,A图与C图对比,C图各大陆靠拢程度比A图近,可知C图的年代比A图更远,按照地球年龄46亿年来看,题目要求距今6枷万年这个数据,并不是很久远的,故答案应选A。[解答]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球构造理论的理解程度。考生很容易错选C,这是没弄清各大陆彼此靠得越近,距今年代越远;或认为距今65印万年已经是相当遥远了,没掌握地球的年龄已有46亿年,而6500万年这一数据并不是很遥远的。[例3]读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1)这种地貌称___________地貌,在世界上分布最典型的国家是___________,我国的___________高原也分布广泛。我国以这类地貌成为旅游胜地的两个名胜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2)下面两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此种地貌的形成原ttl:A:CaCO3+H20+CO2→Ca(HCO3)2B:Ca(HCO3)2→CaC03↓+H20+CO2↑其中石钟乳①的形成可用方程式一表示,为流水的作用;溶洞②的形成可用方程式___________表示,为流水的___________作用。(3)试简单分析图中地下河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4)图中溶洞两边边槽的位置分布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此题有一定的难度,旨在考查学生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很明显,此图表示的是喀斯特地貌(或岩溶地貌),是可溶性的岩石(如右灰岩)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的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分布在地表的有石芽、石林等,分布于地下的有溶洞等。这些不同形态的地貌成因不同。石芽、石林、溶洞是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其原理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使难以溶解的碳酸钙变成易溶于水的碳酸氢钙,随水流失。这样,位于地表的可溶性岩石就形成石芽、石林。水沿着地下的裂隙溶蚀,就形成溶洞或暗河。可用方程式CaCO3+H20+CO2→Ca(HCO3)2,表示。溶洞中的钟乳石、石笋、石柱是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其原理是:溶洞形成后,包含碳酸氢钙的地下水渗入洞顶和四壁,由于温度升高、压力减低,水中的碳酸氢钙分解为碳酸钙而沉淀,可用方程式Ca(HCO3)2→CaC03↓+H20+CO2↑表示。由图中的地下河水面的分布看,边槽的分布位置就标志着地下河水位的变动情况。[解答](1)喀斯特(或岩溶地貌)南斯拉夫云贵广西桂林山水云南路南石林(2)A溶蚀B沉积(3)地下水沿着细小的裂隙流动,并进行溶蚀作用。随着压力的增大(孔隙中水的增加)和水流量流速的增加,孔隙迅速扩大与合拼,形成管道式的流水即地下河(4)标志着地下河水面变动时的位置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本专题知识内容的扩散思维能力。(1)和(2)两问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不难回答。(3)可能较难,易出现的思维错误是先形成地下河,然后形成溶洞,这样因果关系颠倒,就出现错误的解释。对于第(4)问,只要理解第(3)地下河的形成原因,问题便迎刃而解。本专题针对性训练1.下列物质中属于地壳中的矿物的是()A.从月球表面取回的标本B.各种水泥制品C.由赤铁矿和黄铁矿组成的混合物D.金刚石、石英2.下列事物是地质作用的结果的是()A.月球表面的环形山B.荷兰的围海造田C.石灰岩变成大理岩D.大寨的梯田3.下列地形中以外力作用为主的是()A。喜马拉雅山B.大西洋C.东非大裂谷D.长江三角洲4.下列地质构造中,地壳既发生了变形而且又发生了移位的是()①褶皱②断层③褶曲④向斜⑤地垒⑥地堑⑦背斜A.①②③⑦B.②③⑤⑥C.②⑤⑥D.①④⑤⑥5.图5-4是某地发生的地震所测量的结果,该地可能是()A.我国喜马拉雅山地区B.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地区C.南极点附近D.印度尼西亚的瓜哇岛6.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内力作用B.侵蚀作用C.搬运作用D.沉积作用7.下列应用板块构造理论对地质地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①大西洋、北冰洋均由板块张裂而产生②台湾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亚欧板块受挤压上拱而成③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使地中海在缩小④北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弧状岛链是新的大洋地壳诞生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8.黄土高原地区黄土的成因及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聚成原因是()A.前者是风力堆积作用,后者是流水侵蚀作用B.前者是风力堆积作用,后者是流水沉积作用C.前者是流水沉积作用,后者是褶皱和断层作用D.前者是流水侵蚀作用,后者是褶皱和断层作用读图下图,比较图中河流a,b,c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断面图,回答9——10题。9.河流位置与断面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①—a,②—b,③—cB.①——b,②—a,③—cC.①—c,②—b,③—aD.①—c,②—a,③—b10.与河流位置,b,c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A.侵蚀,搬运,沉积B.侵蚀,沉积;搬运C.沉积,搬运,侵蚀D.搬运,沉积,侵蚀11.1999年,台湾连续发生几次破坏性地震,主要原因是()A.由于人为原因的诱发B.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又处于地震活跃期C.由于火山爆发而形成D.由于降水多,滑坡和泥石流的引起12.选择坝址是建筑水库的关键之一,除地形等其他因素外,图5—6四种地质构造中,最适宜建坝的是()13.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1)图中两板块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地质构造上看喜马拉雅山属于____________山,两板块的交界类型是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