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6页四气压带和风带杨天寿一、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同时学好这部分的知识对帮助理解气候成因、特点将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但在本节内容中三圈环流的相关知识是学习的难点,但并不是重点,本节教材的重点是三圈环流的结果即在地球表面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两节课中学习了大气的运动,这些大气运动比较单一,为这一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大气的运动这一知识也比较抽象,同学们虽然在物理上已经学过了分力和合力的计算,但是很难应用起来。所以这一节课,如何清晰地展示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给学生一条清晰的思路是很重要的。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2.识记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并掌握其形成原因。能力目标: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2.通过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的知识学习,学会从简单现象到复杂现象的知识迁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2.理解近地面气压带、风带成因和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五、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六、教学重点: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成因过程和名称。七、教学方法:第2页共6页1.采用启发式、比较式、问答式等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边引导启发,一边画板图和读图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难点。2.讲授要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地掌握。八、课程类型:新授课九、课时安排:一课时十、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习旧知识前面学习了有关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知识,请同学们想一想:什么是热力环流?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近地面的风受几个力影响?学生思考并回答上述问题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上自己的班级和姓名,然后在纸上画一个圆,今天我们一起在课堂上完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画图、识图、便于理解记忆推进新课(教学法:引导分析法)过渡: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简单的热力环流,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大气环流,那么,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又是怎样的呢?我们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来了解.一.全球性大气环流结合教材P40第一段内容讲解:1.大气环流是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2.大气环流的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促进了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聆听和做笔记假设条件下的单圈环流(教学法:板图分析法和假设推理法)过渡: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会驱使大气不断的运动,那么,地球的大气运动如何?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单圈环流我们在假设“地表均匀且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情况下探讨一下,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请同学们结合上节课所学热力环流的知识和原理画出赤道与极地之间热力环流图.再将平面图转移到球面图的单圈环流.(如右回忆画图,并思考问题.第3页共6页图)分析总结:综上所述,赤道和极地间形成了“单圈环流”。思考:标注好后,再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你们认为这样的单圈环流会不会一直存在?有的同学说会一直存在,有的同学说不会一直存在,到底会不会呢?请看40页活动的第一自然段,一起来大声朗读-----理想现实化一:附加自转条件(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探讨--启发式和做图比较法)板图展示法和分析总结过渡:去掉地球不自转的假设条件,仍假设太阳直射赤道、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只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下面先来分析低纬环流的立体图。2.三圈环流讲解:1):赤道近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然后向四周辐散,使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2):赤道上空原本北流的南风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逐渐先偏转成西南风,到0°N高空形成西风并在30°N附近的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使近地面形成高压。3):近地面大气由高压流向赤道低压,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形成东北信风.这样,在0°-30°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下面请同学们在你们的纸上画出低纬环流。(1)低纬环流过渡:0°-30°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那么其他纬度的大气运动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讲解:在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高纬地区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下形成中纬西风。90°N由于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极地高压,气流从高纬流向较低纬度,偏转成极地东风。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的近地面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然后向南北辐散,使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60°N高空形成高压,气流向南北两方分流,分别补充下沉气流,形成中纬和高纬环流。画完“低纬环流圈”,再把“中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画出来。这样全球一共有三个圈,我们称之为“三圈环流”。请同学们标注好“三圈环流”。再看到我们本节课标题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所以三圈环流的过程我们只需要了解就可以了。(2)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下图(三圈环流)的形成.边对图文进行观察、思考,边听讲解分析。根据低纬环流的分析方法,听取北半球三圈环流的讲解分析思路,再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完成南半球三圈环流.第4页共6页下面请同学们完成南半球的三圈环流。我们要求掌握的是三圈环流形成的结果,即所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大家数一下,在北半球一共有多少个气压带和风带?多媒体课件展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思考:这样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了六大风带:南北半球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中纬的西风带,南北半球极地东风带。我们将其简称为“七风六带”。板书:“七风六带”为了更好的帮助同学们记忆这“七风六带”,我们一起来找一下它们分布的规律。如果以赤道为中心的话,将南北半球对折的话,你们发现了什么?分析总结:就得出了第一个规律——南北对称。板书:南北对称得到这个规律,我们只要记住了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按照对称性原则就可以记住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从赤道向北,气压带分别出现了“低气压带”“高气压带”“低气压带”“高气压带”,可以看出气压带出现的高低高低相见分布的;并且除了赤道与极地是“正”的意外,北纬30°附近与北纬60°附近都是“副”的,区别在于北纬30°附近是“副热带”,注意不是“副赤道”,北纬60°附近是“副极地”。总之可以归纳为: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学生读图,结合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形成过程,并思考回答问题.理想现实化二(再附加公转条件)过渡:太阳并不是终年直射赤道,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做周期性南北回归运动.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和风带也做季节性移动,那么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移动规律又是怎样的呢?(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展示: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太阳直射点移动和气压带与风带的移动。思考讨论: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幅度和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幅度有何区别?学生通过读图、观察思考,总结移动规律并做笔记.第5页共6页分析总结:1)、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2)、就北半球来说,与二分日相比,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课堂小结:板书设计:四、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一假设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单圈环流(理想模式)二假设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三圈环流----(结果)----“七带六风”规律:1、南北对称;2、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3、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三假设地表均一气压带与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随堂巩固:气压带和风带一、单项选择题1.三圈环流的低纬环流主要分布在()A.0°~30°B.30°~60°C.60°~90°D.40°~60°2.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A.季节移动是由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造成的B.夏季南移,冬季北移C.就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D.风带位置季节移动必然导致风向季节变化3.关于地球上各气压带、风带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高气压带均盛行上升气流B.高气压带均由空气遇冷收缩下沉形成C.信风带气流沿途不断增温有利于成云致雨D.中纬西风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容易成云致雨4.关于极锋的叙述,正确的是()A.极锋产生在两极附近B.较暖的盛行西风与寒冷的极地东风在60°N附近相遇形成锋面C.极锋是由于空气垂直下沉运动而形成的D.极锋是极地东风爬升到盛行西风之上的过程中形成的、十一、布置作业:完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绘图十二、教学反思:1三圈环流一直都是自然地理教学的一个难点,由于此理论是一个统计学第6页共6页理论,本身就存在很多的缺陷,所以课标并没有要求掌握其形成的过程,而要求掌握其形成的结果——“气压带和风带”。于是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就一直在弱化这个难点,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强化“七风六带”这个重点上面。除此,课本的第一自然段对大气环流的介绍与本节课“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关系不大,所以我选择了省略该内容,可以在后面讲解“气压带与风带的影响”时注意提及。2本内容它有一个内在的思维过程的在里面,即先理想化模型再逐渐的将其归于现实。这是本节内容内在的联系,也是一个很好学习的方法,于是,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我很有意识的在安排这个思路。3本节课我是用PPT进行教学的,这样学生可以更加形象生动的看到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但上课当中还会担心学生自己画图耽搁时间,尝试使用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结合,但总是感觉美中不足。4由于这节课知识的理论性很强,我没有更加深入的分析学情,导致没找到学生的兴趣与知识的完美结合点。这样下来,整堂课虽然有学生在动手,但缺少学生和谐欢快的氛围,下次一定要注意。5这节课充分的让学生展示,尤其是地理基础不好的同学展示,发现了一些问题的同时,也用了大量的时间,以后还需要好好思考,怎样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时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