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环境对外贸的作用:1)国际地域规模对外贸的作用:a自然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包括一个国家和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气候条件与自然资源的丰歉与分布等。这些因素的综合对一个国家长期贸易政策的形成和短期贸易行为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B人文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人文地理是指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自身所创造的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包括国家,居民,宗教,法律,语言,风俗习惯。人文地理环境虽不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但却影响力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准则。2)国家资源状况与其对外贸发展的紧密联系:所谓资源,内涵广泛,这里着重论述矿产资源对经贸活动的影响。矿产资源是宝贵的物质财富,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和活跃贸易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之一。它具有非再生性质,且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其消耗量与日俱增。因此,矿产资源的赋存储量、规格品种、组合结构、品位状况、地理分布以及新矿产、新矿点的发现等,不仅严重影响着一个国家与地区的经贸活动,而且强烈地影响着整个世界的国际分工、商品交往、货物流向、贸易格局和贸易运输,国家、地区的经贸发展和世界初级产品市场格局等,必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作用。地理环境包括的内容极其丰富,它常常从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同时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尤其是在世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更显视了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影响的深刻性和广泛性。3)国家地理位置对外贸作用:一、自然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包括一个国家和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特征、气候条件、水文状况、自然资源的丰歉与分布等。这些因素的综合,对一个国家和地区长期贸易政策的形成和短期的贸易行为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中纬度地区的岛国如日本,气候适中、海运便利,这些成为其发展贸易的有利条件,但国土狭窄、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极其贫乏的矿产资源,又是制约其工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相反,在高纬度和低纬度的内陆山区,因气候恶劣,交通闭塞,往往造成经贸的长期落后。中亚五国地域辽阔,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丰富,但因交通不畅,使经济难以发展。世界各海域的不同气候类型,直接影响国际贸易中的商品运输,各国的港口有的可全年通航,有的则冬季封冻,船舶不能停靠。如俄罗斯,虽有广阔海域,海岸线漫长但均因纬度偏高,封冻期漫长,利用率极低。中全球性气候异常,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发生期间,世界各地旱涝失常,同时诱发狂风、大潮、低温等灾害性天气,对工业、交通、国际贸易以巨大的冲击,其中首当真冲的是农业生产。因为气候可以影响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产量,由此而产生的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到世界市场上的粮食贸易。二、人文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人文地理环境内容广泛,主要指社会、政治、经济、人口、文化地理环境等。其中政治地理环境是影响国际贸易的最活跃的因素,战争与和平的环境对世界贸易影响极大,前者使交战国双方经济受到破坏,贸易中止,后者则可为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条件。西欧是产业革命的发源地,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密集的地区,其经济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两次世界大战,使其遭受严重损失,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此外,人口数量、年龄结构、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消费习惯和水平等文化地理环境亦程度不同的影响到国际贸易中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如伊斯兰教国家不崇拜偶像,因而禁止进口人物雕像、肖像和娃娃玩具等花总之,地理环境包括的内容极其丰富,它常常从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同时对外贸产生影响。2非洲地区的经济特征,中非的贸易状况,发展前景及意义。1)非洲地区经济特征:总的来看,近年来非洲经济一直保持中低速的恢复性增长态势。其特点是:增长与贫困并存;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与发展不平衡并存;自主发展与国际协调并重。但是,非洲经济振兴之路漫长,尤其是最不发达的国家又最为集中,更呈现了其长期性、复杂性的特征。近年来,非洲经济一直保持中低速的恢复性增长态势。其主要原因是:非洲大陆政局总体趋稳,热点继续降温;非洲联盟成立,为经济持续增长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多数国家继续进行经济改革,采取谨慎的宏观经济政策,提高了对财政、货币和汇率等方面的有效管理能力,增强了各国的经济基础,提高了抵御外界风险的能力;国际社会重新关注非洲,增加对非援助、投资与贸易,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助动力。增长与贫困并存截止到2003年底,非洲大陆的宏观经济形势不断改善。外债负担有所减轻;对非援助止跌看涨。但也要看到:外国直接投资起伏不定,外贸和经常帐户连年赤字,非洲在世界市场的份额趋于边缘化;特别是非洲人口增长过快,导致人均GDP还不及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尽管如此,由于非洲拥有世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许多重要战略资源,近期又在几内亚湾发现了丰富的石油资源,更加吸引世界各国前来投资,因此,非洲经济仍将保持继续增长的势头。但是,必须看到贫困正在困扰着非洲。非洲的贫困已引起非洲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虽然许多非洲国家都采取了一些反贫行动,国际社会也在发展政策与资金援助等方面给予非洲一定的支持,但消除贫困仍是非洲面临的长期任务。由此可见,未来20年非洲经济的持续增长态势和严峻的贫困现象仍将并存。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与发展不平衡并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应对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的挑战,非洲国家加快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目前,非洲现有的10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正在力争在21世纪30年代建成非洲统一大市场。东南非共同市场积极致力于自由贸易区和地区电信网的建设;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开始执行贸易协定,力争在2004年建立自由贸易区;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内部的非西非经济货币联盟成员国正积极筹建第二货币区,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和西非经济货币联盟还加强了对能源的协调。从整体来看,目前非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还处于从关税优惠区向自由贸易区过渡的初级阶段。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同时,非洲大陆还呈现出不平衡增长的格局。从地区来看,撒哈拉以南非洲明显落后于北非地区。自主发展与国际协调并重非洲国家独立以来,经济发展因深受外部理论和思潮的影响而历尽坎坷。21世纪初,非洲国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自主发展、振兴经济的新战略--《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非洲经济振兴路漫长,尤其是最不发达的国家又最为集中,更呈现其长期性的特征。短期内,非洲经济依旧无法摆脱单一经济的束缚、资本匮乏的掣肘、巨额外债的桎梏、战争和地区冲突的困扰、能力建设的低下等诸多痼疾沉疴,如得不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自主发展的新战略难以取得实效。2)中非贸易状况:中非贸易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一是总量小。目前,中非贸易在各自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仍很有限。二是长期保持顺差。自1965年以后,中国在中非贸易关系中一直保持顺差地位,特别是在1980年代,贸易不平衡现象十分严重。进入1990年代以后,这一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改变。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种种措施加大从非进口力度,2005年对非进口额超过了出口额。但整体来看,逆差主要来源于一些资源大国,对多数非洲国家仍然具有较大的顺差。三是商品质量和品牌形象尚需提高。目前,非洲的高档进口市场基本上被欧美国家所占据,特别在一些大城市里的金融和商业中心,聚集了许多西方国家和少数印巴人经营的超市、高档商品经销店和连锁商店等。而中国对非出口商品多数是中低档日用品,以及劳动和材料密集型的低附加值机电产品,经营业态也多数是以物资批发和零售兼顾的“华人街”、“中国城”等综合性实体。这种现状导致中低档商品过于集中,给许多“中国产品”贴上了“价廉、低档”的标签,也导致许多质量好的品牌产品无法正常销售。四是贸易秩序有待规范。近年来在中非贸易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较快,引发贸易摩擦等一系列新问题。导致摩擦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无序竞争。个别企业甚至扰乱当地市场价格,引起东道国民间层面的抵制,也损害了中国企业信誉和中国商品声誉。3)中非贸易发展前景及意义:巨大的经济互补性是中非贸易持续增长的前提。中非经济有较强的互补性。一方面,拥有53个国家、8亿人口的非洲大陆市场不但广阔,而且充满机遇。非洲国家普遍存在经济结构单一、工业基础薄弱等问题,工业制成品的需求很大,其中轻工、家电、电子等产品是需求最大的产品,而这些领域恰恰是中国企业的强项所在。友好的互信关系是中非贸易持续增长的保障。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非洲是全球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非友好合作已经成为“南南合作”的成功典范。近年来,中国和非洲国家领导人互访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加深。不断拓展的合作领域是中非贸易持续增长的源泉。近年来,非洲国家政治形势日渐稳定,经济建设稳步发展,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对许多中国企业来说,非洲市场正变得越来越富有吸引力。目前,中国已有800多家企业在非洲落户,不少企业在非成功开拓,留下了很好的口碑。中非经济持续向好对非政策持续奏效3以欧洲为例,地缘政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欧洲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一个洲,近代史上两次世界大战都发生在这里。二战后,美苏超级大国都把欧洲看作战略重点,千方百计控制、掠夺和干涉这个地区,使得欧洲形成了冷战、对峙的地缘政治局面。20世纪90年代,欧洲尤其是苏联东欧发生了剧变后,以俄罗斯为首的中、东欧21个国家参加了北约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同时,俄罗斯和乌克兰与欧洲联盟又签署合作伙伴关系协定。这就标志着欧洲出现了新的地缘政治格局,它将对欧洲及世界经济、政治产生重大影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欧洲出现新的地缘政治。这种新地缘政治局面,可称为竞争共存,利用发展,“多元”争强的新地缘政治格局。苏联解体,美苏称霸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大国控制欧洲的地缘政治局面已经瓦解,欧洲将出现新的地缘政治格局,这种格局具有冷战结束后新旧格局“和平转换”的独有特点。1)多极争强。多极争强是欧洲新旧矛盾交织的一种集中表现2.)竞争共存。这又是欧洲新地缘政治格局重要特点之一。冷战结束后,欧洲形成以多极争强,代替了过去超级大国争夺的局面。他们之间的竞争共存是建立在相互利用前提下的。尽管背后仍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但客观上起到了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作用。欧洲“和平伙伴关系计划”的签订,标志着欧洲新地缘政治局面的出现,各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反响不一是自然的。但是,必须清醒地、正确地认识这一行动。“和平伙伴计划”中引人注目的是“伙伴”。所谓伙伴,就意味着既有合作,亦可竞争,既有不同的结盟,又有不同的对抗,并不表示俄罗斯同北约从此就成为患难与共、亲密无间的那种伙伴关系。总之,欧洲出现了新的地缘政治格局,对欧洲的和平与稳定是有利的。4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概念以及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联系:是指人类经济活动在地域分工不断深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的多功能,多层次,多形态,结构复杂,网络发达的空间地域体系。指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在不同地域范围内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各具功能和结构特征的多层次有机组合体。又称地域经济体系或空间经济系统。地域范围大可至一个领土辽阔的国家或由几个国家组成的集团(如欧洲经济共同体),小可至省以下的一个地区或市、县。各地的经济发展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均有很大差异,因此在不同地域范围内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水平及其组合情况也各不相同。关系:互通有无5日韩的工业分布特点及地区工业发展状况,贸易特点,举例说明并进行比较。1)工业分布特点及地区工业发展状况a日本:日本工业分布的最突出特点是临海性。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尤其是所谓“三湾一海”地区,通常称之为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特别是战后新建的大量消费原料的资源型工业,全部分布在这一带,成为临海型工业区的典型代表。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不仅是日本、也是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区之一。但是,日本工业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原有工业地带已拥挤不堪,处于饱和状态,目前已提出重新布局工业的问题。工业布局开始向其它地方分散,其总趋势是:(1)向原有工业地带的四周及其外围的内陆部分延伸,特别是那些技术密集型工业更是如此;(2)向消费地扩展;(3)趋向劳动力资源充足的地区;(4)在工业落后的地区建立地方性的工业据点。b韩国:工业首先向原有京(汉城)仁(仁川)工业区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