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钢临界区变形晶粒细化机制的新探索近日,美国学者R.D.K.Misra和印度学者AnishKarmakar联合研究了不同的动态软化机制(如动态回复、动态再结晶、动态应变驱动奥氏体转变为铁素体)在细化晶粒时的优先顺序和不同温度下占主导地位的软化机制。实验在600℃~900℃,利用格里波模拟器对微合金钢样品施加大变形、单方向压缩变形(应变值1.0),样品发生形变后立刻水淬。实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Ae3温度以下,大变形后如果立刻水淬,可以得到有超细铁素体晶粒和马氏体岛屿(尺寸均小于3μm)的双相钢。该结构的宏观硬度仍高于200HV。第二,由于铁素体和奥氏体均会形变,伯格斯坦位错模型和混合规律可以用来预测两相间应力和应变分配。应变分配应考虑到现有模型中来预测超细晶粒结构的形成。第三,Ar3温度以上,造成动态软化的临界应变取决于动态应变驱动奥氏体转变为铁素体,但在两相温度区域,如果应变集中在铁素体多于奥氏体,动态软化也可以开始于动态再结晶。第四,在中间温度(750℃以下),先共析铁素体的回复和持续动态再结晶明显有助于软化。第五,在较低温度(727℃以下),由于缺少热激发和铁的自扩散,持续动态再结晶几乎不可能。第六,微合金析出和晶格位错的相互作用会限制位错的移动,减缓奥氏体和铁素体的重结晶。变形奥氏体可以促进动态应变驱动奥氏体转变为铁素体发生,变形铁素体则会明显促进铁素体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