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高考命题改革对高中地理教与学的导向作用——以上海市地理高考为例上海市格致中学吴照随着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由试点到全面推广,高中地理教与学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是在高考这柄高悬在头顶的“利剑”作用下,高中地理教学中应试教育的“毒瘤”还难以彻底铲除,地理高考命题的改革无疑对高中地理教与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笔者以为,地理高考命题对高中地理教与学的导向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考与不考不一样,高考时是否选考地理决定了地理教与学的态度,决定了学校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第二,考什么,决定了地理教与学的重点内容,这要求高考命题者认真研究地理课程标准,确定高中地理教学核心内容。第三,怎么考,决定了地理教与学的过程与方法,地理高考应该对地理教与学具有导向作用。本文通过解析近年来上海市地理高考试题的变化,探究地理高考命题改革对高中地理教与学的导向作用。导向之一:关注“自主学习”区域地理地理学科的地域性特点决定了区域地理是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地理虽然以系统地理内容为主,但是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落实到一定的区域。传统的八股式的区域地理教学,缺少对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地理教学无法穷尽所有区域的情况下,学生无法完成区域地理学习能力的迁移。因此,无论是国家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还是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中都把区域地理的“自主学习”作为重要内容。上海市高考命题充分发挥“自主学习”区域地理的导向作用,在2004年的试题中率先以“冰岛”为自主学习区域地理对象进行命题,以“阅读材料”、“地图”、“统计资料”等形式为考生提供冰岛的有关信息资料(见图1)并精心设计有关考题(详见2004年上海高考试卷第46~48题),这开辟了高中试卷中自主学习区域地理的先河,接着在2005年和2006年的高考试卷中又分别以“台湾”(详见2005年上海高考试卷第31~33题)、“甘肃”(详见2006年上海高考试卷第50~52题)作为自主学习区域地理考试内容。连续三年的自主学习区域地理高考试题,引导高中地理教学更加注重区域地理学习方法指导。导向之二:关注地理“研究性学习”图1“冰岛”区域地理自主学习2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学会不同的学习方式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方式”(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全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但是,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还较盛行,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还没有成为一种教学常态。上海市2005年的高考试卷中率先以“绿洲和邻近荒漠的小气候研究”为题材,设计了研究性学习的试题如下:本题资料来源于科学工作者实地观测的结果,如果从其他角度研究绿洲和邻近荒漠的小气候差异,你认为还可以选取哪些气象要素进行比较研究。请写出研究课题的名称(详见2005年上海高考试卷第51题)。2006年又以“上海崇明东滩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上海崇明东滩湿地公园旅游观光功能研究”两个小课题研究为题材,要求考生选择一个课题并确定资料收集的内容和途径(详见2006年上海高考试卷第45题)。这种命题导向,使中学地理教与学更加关注地理研究性学习方式。导向之三:关注“图表分析”能力地理图表主要包括各种地图、地理示意图和统计图表,“图表分析”是高中地理教学常用的教与学的方法,图表分析能力是高中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重要衡量指标,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近年来的上海市地理高考命题非常关注对学生“图表分析”能力的考查,分析近五年的上海高考试卷不难发现三种导向:第一,“图表分析”能力考查在试卷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见表1),这种命题导向对高中地理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将在数量上使用更多的图表组织教学。表15年来上海高考试卷中“图表分析”题情况统计年份地图(幅)景观图(幅)示意图(幅)统计图(幅)统计表(幅)合计(幅)围绕图表设计的试题分值(分)2004年8214116642005年8026218772006年10046020832007年8413142411072008年43153328104注:从2005年开始,上海市地理高考试卷中增加了分别适合一期课改和二期课改教材的试题各20分,所以按170分总值统计。第二、利用图表进行考查的方式趋于多样化,这种命题导向的作用表现在:中学地理教学更加关注利用不同形式的图标辅助地理教学。以同样考查人口内容为例,近几年高考试题中采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侧面考查考生对人口增长、分布、迁移、结构等方面掌握程度。2004年上海高考试题第26~29题利用“世界人口垂直分布”、“世界人口纬度分布”“世界大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面积、人口占洲总面积总人口的比例”三幅统计图表,考查考生对人口分布规律的掌握情况。2005年上海高考试题第26~30题利用“2004年A、B、C三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2004年A、B两国人口年龄构成”、“某市流动人口数量变化”三幅统计图表,考查考生对人口增长、人口问题、人口迁移等方面知识掌握的情况。2006年上海高考试题第29题利用“两城市人口变化”折线图考查城市人口变化及其产生的问题。32007年上海高考试题第16~18题利用“亚洲某城市人口金字塔示意图”考查日本人口变化特点、人口平均寿命状况等内容。2008年上海高考试题第35~36题利用“我国四大地区之间人口流动示意图”考察考生对我国人口迁移及其成因的掌握程度,第37题利用“人口数量变化与环境诸要素相互关系模式”图,考查考生对人口数量与环境诸要素相互关系的理解水平。第三,上海高考命题在关注学生图表分析能力的同时开始关注学生的绘图能力,如:2004年第24题要求考生绘制原油运输方向,2005年要求考生绘制人口年龄构成点状图,2006年要求考生绘制某日全球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的大致状况、洋流流向和表层海水温度分布。虽然分值很少,但高考对绘图能力的关注必将对地理教学产生一定得影响。导向之四:关注与地理学科紧密联系的“热点问题”地理学科研究的主线是人地关系,因此地理学科更应关注人类重大活动等“热点问题”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由于教材的滞后性,近期内发生的与地理学科有关的“热点问题”在教材中无法呈现,因此地理教学应选择适当的“热点问题”作为学习素材,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原理进行分析和解释。近年来的上海高考命题非常关注选择恰当的“热点问题”作为命题的素材。如2004年选择“四大资源调配工程”、2005年选择“崇明大桥的建设”、2006年选择“长三角‘湿地热’”、2007年选择“奥运火炬传递路线”、2008年选择“长三角多座大桥建成”和“湄公河流域第三次经济合作会议”等热点问题,精心设计试题,引导师生在地理教与学的过程中更加关注热点问题,更加关注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原理解释各种地理现象。导向之五:关注“地理表达能力”地理表达能力从表面看表现为文字组织能力,实际上却是地理思维能力的外显表现,良好的地理表达能力建立在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需要缜密的地理思维做后盾。传统的“一言堂”式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阻碍了学生地理表达能力的提高;传统的选择题、填空题命题模式也无法全面考查学生的地理表达能力和地理思维水平。近年来的上海高考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填空题”和“问答题”一增一减的变化体现了这种导向:如2006年第52题要求考生“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甘肃省应如何利用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经济。”,2007年第38题要求考生根据试题提供的气候资料“比较四城市降水差异,并分析其原因”、第54题要求考生“根据图文提供的信息,比较甲乙两市的交通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的改进建议”,2008年第28题要求考生分析“俄罗斯国内运输以铁路为主,河运不占主要地位的原因”、第37题要求考生“读图分析人口数量变化与环境诸要素的相互关系,并运用可持续发展观点对‘如何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第40题要求考生“对黄冈与黄石两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作出对比评价”、第44题要求考生“结合本题的图表资料,提出你对加强武汉城市圈内部联系的建议”。这种命题导向将使中学地理教与学过程中学生表达的机会增多、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地理思维品质的提升。4导向之六:关注“科学价值”地理科学的价值体现在能为协调人地关系服务,但是在高考的重压下,地理科学的价值在地理学科中的体现较弱,以至于学生产生学习地理是为了应付考试,地理无用论的观念在广大师生中普遍存在。如何改变这一局面,上海市高考命题做了有益的尝试,地理科学的最新“科研成果”成为高考命题的素材:如2005年的“绿洲和荒漠的小气候比较”,2007年的“城市交通问题”,2008年的“武汉城市圈”。这种命题导向引领中学地理教师更加关注地理科学的最新成果并精心选取适当的成果作为教学素材,真实地再现地理科学的价值,并能逐步缓解学生地理无用论的偏颇思想。导向之七:关注“最新数据”由于教材的修改和出版需要一定的周期,教材中的有关地理数据更新总是滞后于地理数据的变化。由于教学任务重,很多地理教师对收集最新的地理数据力不从心或根本没有更新的意识,而是紧扣教材中的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相对人文地理数据日新月异的变化,有时得出的结论就会与地理现实产生较大的出入。近年来的上海高考命题非常注重对最新地理数据的引用,如2007年“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就以最新的地理数据,纠正了广大师生“南粮北运”的错误看法。这种命题导向将会引导中学地理教与学更加关注运用多种途径搜集地理最新数据,弥补教材中数据滞后的缺陷,也给予学生一个明确的信号,地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地理事物。导向之八:关注“案例研究”始创于美国哈佛商学院的案例式培训方法造就的无数的商业精英,也正被部分地理教师运用于中学地理课堂,但是由于对案例教学法理解的偏颇,很多案例教学已演化为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案例中提供的某些地理问题成因及解决措施等。近年来的上海高考命题关注“案例研究”导向,如2004年的“鲁尔区产业转型成功案例对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整治措施的启示”、2006“泛珠三角产业结构升级和转移”,这将会引导中学地理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模仿案例中分析、解决某一地理问题的方法来分析、解决相近的地理问题,进而提高地理知识迁移能力。导向之九:关注“地理实验”“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之一);“学会进行地理观察和观测、地理实验和地理调查的方法”(《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之一)”。由此可见,地理实验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也是地理学习的好方法。但是在高考的重压之下,地理实验正在淡出中学地理课堂。近年来上海高考命题中已经关注到这一问题,分别在2007年第7~9题“用实验模拟某一天气系统”、2008年第16~18题“用实验模拟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的地转偏向现象”,引导中学地理教学更加注重地理实验教学,模拟自然地理原理,还地理教学原生态。导向之十:关注“元认知”5根据弗拉维尔的观点,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前知道学什么,在完成学习任务全过程中知道怎么学的认知。高考重压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在总是处于老师的控制之下,学生成为储存考试知识的容器,很少有时间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2007年上海高考试卷第46题以“上述我国粮食生产和流通格局新变化的案例,对你学习地理的启示是”为广大师生打开了元认知的一扇窗,参考答案“要联系变化的社会现实学习地理;要运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地理结论;要从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上探究地理原理,解决地理问题;要善于对多种地理要素进行综合分析;要结合定量与定性的方法,探究地理新问题”给予高中地理教与学很多启示。导向之十一:关注“地理景观”在高考试卷中的尝试,——中学地理课堂更加注重地理景观在分析地理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