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摘要:反社会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在各种人格障碍中,此种人格障碍引起的违法犯罪行为最多,犯罪的可能性和对社会的危害更大。本文介绍了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表现、成因及预防措施。着重介绍了家庭因素(特别是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形成的影响。关键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父母教养方式;预防和治疗一、什么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也称精神病态或社会病态、悖德性人格等,是一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是变态人格中最易于发生犯罪或违法行为的一种人格障碍。1835年,德国心理学家Prichard首先提出了“障德狂”这一诊断名称。指出患者出现本能欲望、兴趣嗜好、性情脾气、道德修养方面的异常改变,但没有智能、认识或推理能力方面的障碍,也无妄想或幻觉。后来“悖德狂”这个名称逐渐被“反社会型人格”所代替。反社会型人格者最容易发生破坏社会治安并造成危害结果,而且往往“犯罪成癖”,并常伴有“反社会性人生观”,也不容易接受教育和改造。表现为性格中存在着大量与社会规范相冲突的思想观念,极端自私自利,且固执己见,无悔过之心。该类型人在这些特征的支配下,对社会传统文化及现有规范体系怀有强烈的逆反心理,极端仇视社会政治制度、法律与道德规范,对周围一切人常常产生攻击行为,愈是社会所支持提倡的,愈是加以排斥拒绝;愈是社会所反对禁止的,便愈加以探求和坚持,从不承认自己有任何缺陷,感受不到良心的谴责,对痛苦的反应不强,而且不考虑未来,易实施政治性、经济性、有组织性和暴力性危害行为。由此可见,反社会型人格异常的犯罪心理痕迹具有反社会性和冷酷性的特点。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1、家庭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家庭结构缺陷。家庭结构的缺陷指父母双亡或一方死亡、父母离异、父母分居、父母残疾、父母有精神障碍、继父继母、无儿无女等结构有薄弱环节的家庭。家庭结构牢固、家庭生活和谐美满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而破碎家庭,子女得不到父母的关心、爱护、管理、教育,这一切都给子女的身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一些子女因此变得孤僻、抑郁、自卑、冷漠,或烦躁不安、任性、仇恨父母,他们对学习、生活、家庭失去了信心。在违法犯罪少年中,生活在缺损家庭的子女形成反社会人格的比例要比普通家庭的大得多。其次,家庭养育方式不当。不良的家庭气氛、冲突、对立、冷战状态会挫伤子女的健康心理,不良的气氛造成忧虑、压抑、痛苦迫使其性格变得乖戾多疑、冷酷、冲动,对一切都充满敌意、情绪无常、行为富于挑衅,对人凶狠成为危害社会的心理基础,形成反社会的人格。在家庭的社会化进程中,养育方式不当的家庭主要有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的家庭类型,特别在专制类家庭里的未成年人,家庭暴力因耳儒目染,或亲身体验过暴力侵害,心理受损明显,使家庭弥漫着紧张恐惧的气氛,个体意志和行为常受到压抑,因而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意志行为倾向,养成仇恨、冷酷、撒谎、逆反等反社会人格特征,直接向社会“施暴”,向弱者“施暴”。最后,父母的不良行为的影响。家庭成员的不良行为包括发生在家庭内部和施加到社会上的各种违反道德、违法乱纪的行为,都会对家庭的其他成员带来实质性的不良影响,而且在未成年人没有或缺乏判别能力的情况下,后果是难以估计的。如果父母表现得朝三暮四,喜恶、赏罚无定规,就会使得孩子无所适从。由于经常缺乏可效法的榜样,儿童就不可能发展具有明确的自我同一性。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对不良的因素的引诱缺乏抵抗力,对过错缺乏内在的愧疚心,是与他人赏罚的不一致性、本人善恶价值的判断自相矛盾密切相关的。2、生物方面的原因首先是遗传因素。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亲生父母的反社会行为与被领养的孩子的反社会行为相关较高。这些结果显示遗传因素对反社会行为有中等程度的影响。其次是疾病因素。科学家们通过对有脑损伤或患脑疾病的儿童和成年人的观察,发现他们变得更加粗暴、过于冲动、易于激动、易于动气,而且常常是反社会的。所以,“大脑异常说”就推断说,大脑损伤、大脑疾病或大脑异常可能是人格变态的内在原因。3、社会方面的原因社会学理论认为,一个人的侵犯、攻击行为是模仿学习的结果,学习是侵犯攻击的主要决定因素,同时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予以消除。社会上不断出现包含暴力和色情的出版物。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在心理上尚不成熟的个人,在遇到问题时,很容易去学习模仿外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逐渐形成反社会人格。总之,大众传播媒体中的不良内容对个体的负面影响,也是造成反社会人格犯罪的一个因素。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相关案例黄某,男,34岁,因在家反复寻衅闹事、打架斗殴,并扬言要杀父母。在其父亲的请求下,由我院派车将其接住我院。病人自小品行不端,上学期间经常逃课,并欺压同龄小朋友,尽管家境富裕,却常会干一些偷盗不法之事。十三四岁时就染上了抽烟、喝酒、赌钱等恶习,初中中途退学,回家后成天在外面游手好闲,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时常打架,脸上身上有多处伤疤。在家则时常与家人发生冲突,多次将母亲打伤。18岁时开始交女友,时间不长女友便被其强奸,因此被捕入狱,判刑3年。出狱后一如从前。结婚后时常无故打骂妻子,手段凶狠,妻子不堪忍受,1年后离婚。数年后,再次结婚,结果仍然毒打妻子,不久妻子便跑到娘家,并提出离婚,病人听后大怒,扬言要杀死妻子及其父母。家人无法管教便强行送入院。病人无精神病阳性家族史,入院体检及辅助检查未见异常。该病人自幼人格发育均偏离正常,在童年及青少年时期就无视社会常规,对人缺乏感情,经常违法乱纪,事后不知悔改;成年后恶习不改,对自己及他人都造成伤害。是典型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四、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预防和治疗(一)以预防为主1、采取正确的父母教养方式。在蒋奖的《儿童期虐待、父母教养方式与反社会人格的关系》中显示:反社会人格倾向犯人的父母对子女不够关心和照顾,较为忽视和冷淡,并且不让子女在行为上有更多的自主权。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过多干涉,剥夺了子女应有的自由,采取过多的保护措施,会导致他们心理上的紧张、压抑和不安,在行为上容易走向极端,例如有的孩子会形成强烈的逆反心理,缺乏理智,易冲动。所以因对子女关心、照顾、理解和情感上的温暖能促使子女正常健康发展,形成乐观自信、待人热诚、独立、适应力良好、有较多积极情绪的人格特点。爱是造就孩子健全人格的关键因素。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都具有活泼开朗的性格,富有同情心,有较好的人际关系,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感。所以,父母应多给予子女温暖和理解,给予子女更多的爱,使他们有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父母对子女的爱应该是是爱与严的统一,而不应是“溺爱”。大量教育实践充分证明,没有严格要求,就不会有成功的教育。因此,一个想把子女教育成才的父母,一定要把自己对子女的爱上升为严格要求,根据子女的年龄特点和教育任务,对子女提出明确、合理的要求,并坚持一贯的原则。总之。家庭因素对儿童的个隆产生重要影响,为此应该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以促进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避免不良个性的发生。2、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任何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都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人都是社会意义上的人;同时,社会环境又是人创造的,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又是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并对他人产生影响。社会文化背景的不良或变化过分强烈,会形成巨大的压力,导致人的心理不平衡,难以适应社会环境,产生不良的情绪体验,形成不良的人格特征,与客观世界发生冲突,出现行为偏差,甚至违反社会规范,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因此,我们应不断改善引发反社会人格的各种社会因素及其过程,包括宏观层面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与微观层面的学校教育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等,特别对人具有直接影响的家庭、学校和社区中的不良因素。(二)以治疗为辅对已经形成反社会人格障碍者,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和治疗环境,家庭中,家属和监护人要创设和睦温暖的家庭环境,丰富家庭文化生活,加强亲人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满足归属与安全的心理需要。必要时应送到康复机构进行临床治疗,辅助采取一定的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患者康复后,社会应当给予充分关注。积极参与配合,避免对患者抱有偏见与歧视,采取各种健康促进措施,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使之正常生活,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格缺陷,乐于与人交往,善于和他人友好相处,纠正其偏离的行为模式,使之,逐步康复,形成适应社会的健康人格。五、结语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者在儿童、少年期一般都有品行障碍,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矫正儿童、少年的品行障碍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个学前教育教师必须要注意对儿童进行道德情感的教育,尤其要进行责任感和义务感的教育,让他们知道自己作为一个人,不能光享受,还应履行义务和责任。参考文献:[1]《犯罪心理学》罗大华著群众出版社2002.[2]《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蒋奖许燕著2004[3]《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新进展》冯维于志涛著2005[4]《人格科学》L•A•珀文著2001[5]《儿童社会性发展》张文新著1999[6]《变态心理犯罪的特点及其预防》申自力著2004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