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人数迅速增加,独生子女比例升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加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一直是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之一。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会有很多大的且对人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有很多,比如圣体患有重病,亲人的去世,意外事故,恋爱不顺利或失恋等等,那么处于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大学生分别是如何对这样的问题进行处理的呢?这是本论文欲分析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在这个问题上得出客观的科学的结论。自30年代H·Selye提出应激(stress)的概念以来,生活事件作为一种心理社会应激源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引起广泛的关注。生活事件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紧张性刺激,分为正性生活事件和负性生活事件,正性生活事件能让人产生愉悦的情绪,进而提高生活的积极性,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相反,负性生活事件却是导致人生各种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高考落榜、失恋、父母离异等负性生活事件很可能给一个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带来毁灭性的结果【1】。国内对于大学生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已经很成熟,但仍存在不一致的地方。且对大学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受专业、年级、学生在班里是否担任职务影响的研究却较少。本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这个问题提供一些较为详尽的现实依据。总之本论文从实际出发,以廊坊师范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其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现实依据。2研究被试与方法2.1被试廊坊师范学院四个年级文理艺三个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分层发放问卷192份,最终获取有效问卷151份,有效率为79%。有效被试男生64人,女生87人。2.2测量工具2.2.1青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刘贤臣等编制)调查问卷总共包括27个题目,涉及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及其他等6个方面常见的负性生活事件,得分越高表明应激越大。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a=0.8561;2.2.2心理健康问卷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DerogaL.R编制)该量表包括90个项目,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执、精神病性),各症状因子的效度系数在0.75--0.91之间。评定结果分为5级(1~5),其中1级代表无症状,2级代表轻代表中度,4级代表偏重,5级代表极重2.3研究程序廊坊师范学院四个年级,文理艺三个专业,是否担任班干部,男女等维度上发放问卷进行调查为取得有效问卷所以每个维度大约48份问卷,根据研究实际综合发放192份。由主试宣读指导语和注意事项,然后被试独立并如实填写问卷。2.4研究方法运用SPSS15.0软件,由研究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Pearson积差相关,显著性水平为α=0.05、α=0.01。3结果与分析3.1不同性别大学生生活事件因子比较从表1可以看出在生活事件上,廊坊师范学院男女大学生在各因子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他们在人际关系和学习压力中遇到的困难最多表1不同性别大学生的生活事件因子分比较男(M±SD)女(M±SD)p人际关系因子6.188±3.9407.023±4.055.207学习压力因子7.125±3.8037.161±3.923.955受惩罚因子4.813±4.7045.081±5.156.744丧失因子2.891±2.7783.724±3.395.110健康适应因子其他因子3.797±2.5334.078±2.6394.471±2.658.1183.885±3.211.695总应激量28.890±16.71131.345±17.698.3903.2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生活事件因子分的比较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事件中的学习因子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行了多重事后比较中发现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压力上要显著高于二年级表2不同年级大学生生活事件比较(M±SD)生活事件大一大二大三大四FP人际关系学习压力6.7407±3.7275.860±4.2047.642±3.4696.593±4.4861.523.211学习因子丧失因子7.296±3.9302.963±2.4265.900±3.9703.260±3.7797.929±3.3403.024±2.5997.940±3.8684.343±3.2792.8791.355.038*.259受惩罚4.7037±4.8104.560±5.4525.405±4.4785.250±5.0230.278.841健康因子4.037±2.1923.860±3.1495.024±2.2253.719±2.3592.105.102其他因子3.481±2.9403.520±2.9084.976±3.3173.750±2.3832.347.075注:*p0.053.3不同生源大学生生活事件比较由于城镇生源和乡镇生源的学生家庭环境和生长环境的不同,使得他们遇到的困难会有不同,但是这种差异只在丧失因子上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他因子上的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一看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镇和乡村学生差异逐步缩小。表3不同生源大学生生活事件比较(M±SD)生活事件城镇生源乡村生源tP人际关系6.127±4.0056.979±4.008-1.257.211学习因子6.473±3.8437.531±3.836-1.631.105受惩罚5.146±5.0014.865±4.9520.334.739丧失因子2.618±2.7393.802±3.323-2.241.027**健康因子4.127±2.9514.219±2.424-0.206.837其他因子3.800±3.0454.063±2.944-0.521.603注:**p0.013.4不同性别大学生自评症状个因子比较由表4可以看出由于性别造成的症状自评差异是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即男女在心理健康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他们是相同的。表4不同性别大学生自评症状各子比较(M±SD)自评症状因子男女TP躯体化0.473±0.5460.625±0.638-1.536.127强迫症状.873±.683.983±.67753-.987.325人际关系敏感.673±.638.855±.681-1.666.098抑郁.673±.634.864±.745-1.661.099焦虑.648±.591.812±.729-1.525.129敌对.690±.741.825±.781-1.076.284恐怖.444±.553.637±.656-1.906.059偏执.583±.528.693±.654-1.107.270精神病性.593±.619.696±.653-.976.3303.5大学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生活事件各因子与症状自评个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表5):大学生生活事件中个因子与症状自评个因子呈正相关,且相关性显著(p0.01)表5大学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r值)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其他躯体化.403(**).381(**).531(**).320(**)397(**).603(**)强迫症状.560(**).508(**).479(**).368(**).461(**).501(**)人际关系敏感.540(**).509(**).536(**).319(**).498(**).525(**)抑郁.552(**).470(**).534(**).348(**).479(**).559(**)焦虑.542(**).466(**).561(**).371(**).416(**).599(**)敌对.419(**).390(**).457(**).248(**).399(**).529(**)恐怖.421(**).359(**).539(**).295(**.452(**).478(**偏执.417(**).396(**).459(**).263(**).446(**).502(**)精神病性.482(**).393(**).550(**).253(**).438(**).543(**)4讨论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个体自身的心理素质,也有外界环境的影响。对于大学生来说,研究他们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4.1本研究发现,在生活事件和症状自评上男女大学生在各因子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即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说明现在社会男女平等的意识逐渐增强,他们承担的责任和承受的困难也趋于相同。4.2各年级大学生除了学习因子差异显著外,其余则都不显著,但在人际关系因子上得分最高,这说明现在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面临的问题最大。而前人的研究表明在受惩罚因子上各年级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的结果不同可能是因为本研究取样与廊坊师范学院之一所学校,取样范围较小,但这恰恰反映出我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大三大四的同学比大一大二的同学更能认真去学习。大三大四面对社会压力,会更加主动去学习如考研、考资格证等等。4.3由于城镇生源和乡镇生源的学生家庭环境和生长环境的不同,使得他们遇到的困难会有不同,但是这种差异只在丧失因子上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他因子上的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一看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镇和乡村学生差异逐步缩小,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的心理素质是没有差异的。4.4大学生生活事件中个因子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且相关性显著(p0.01)从表5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生活事件各因子中,其他因子与心理健康的相关较高可以得出,除了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等几个因子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外,还可能存在其他本次调查所未及的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深刻影响。总之,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受多方面影响的,不仅与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等因素有关系而且还可能与自我认知,心理冲突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针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类型的学生,有必要进项心理辅导,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使之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业。参考文献【l】倪有娣,楼美丽.大学生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的研究【2】壬玲,袁章玲,刘宝松.狱中生活事件对在押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帮教与矫治.【3】许碧云,陈炳为等.青少年行为、情绪问题与生活事件典型相关分析.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4年第4卷第4期.【4】黄雪竹,郭兰婷,唐光政.青少年情绪和行为问题与生活事件的相关性.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年3月第27卷第3期.【5】辛自强,马君雪,耿柳娜.青少年无望感与生活事件、控制信念和社会支持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第3期.【6】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7】赵慧琴,宋迎秋.广州某综合大学生活事件与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河南防医学杂志.2008年第19卷第1期【8】罗伟,孙雅娜,王滨.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第15卷第4期【9】赵鑫.网络成瘾青少年生活事件的对比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12月第2卷第12期.【10】刘贤臣.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年第5卷第1期【11】BeersMHBerkowR.TheMerckManualofdiagnosisandtherapy,17thEdition(CentennialEdition),NewYork:Lip-pincottWilliamsandWilkinsPress,1999【12】王金军.浅谈体育兴趣程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卫生职业教育.2009年第27卷第2期。【13】罗国志.研究生心理健康、人格特征、生活事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中国民康医学.2009年3月第21卷第5期【14】邓远平,姜智.农村留守初中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6月第31卷第3期【15】戴雅玲、张运红、郑安云、苗丹民.网络成瘾青少年时间透视、生活事件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相关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年第23卷第3期【16】刘启刚、刘永贤.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大学生生活事件与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