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模拟卷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为天地立心”——张载“四为句”新释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其中包括他的四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第一句“为天地立心”。目前比较流行的解释是,认为天地没有心,但人有心,人的心也就是“天地之心”;“为天地立心”就是发展人的思维能力,以理解自然界的事物和规律。这是一种误解。首先,在古代“天地”一词并不专指自然界。儒家经典《易传》中有一个关于天、地、人的“三才”宇宙模式,表明古人倾向于把天、地、人看作一个整体。因此,“天地”也就是“天地之间”的意思,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个人和人间社会。张载把社会涵义的“天地”,也称作“天下”。其次,张载并没有否认“天地之心”的存在。“天地之心”是《周易·复卦》的术语,张载作为著名的易学家认为,“天地之心惟是生物。”(《横渠易说·上经》)显然,在天地能够生成万物这一意义上,张载是肯定天地是有心的。生物之心是天地所固有的,无需人来“立”,否则将不恰当地夸大人的能力。其实,“为天地立心”是指为社会建立一套以“仁”、“孝”等道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张载在其著作《经学理窟》中,对“立心”的涵义、方法等内容有集中的论述,如果视而不见,对“立心”的理解则易流于臆断。在张载看来,“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因为天理“能使天下悦且通”,从而使“天下”(社会)必然会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价值。(《正蒙·诚明》)依据这些资料来看,“为天地立心”的涵义很清楚,其重点不在认识论,而在价值论。第二句“为生民立命”。“生民”指民众,“命”指民众的命运。这涉及儒家一直关注的“安身立命”问题。史称,张载“喜论命”。“为生民立命”之“命”,主要指人的命运。历史上长期流行的是命定论,认为人只能听凭命运的摆布。然而张载却认为,只要通过自己的道德努力,人就能够在精神价值方面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而赋予生命以意义。因此,“为生民立命”是说为民众选择正确的命运方向,确立生命的意义。第三句“为往圣继绝学”。“往圣”,指历史上的圣人。儒家所谓圣人,其实就是指人格典范和精神领袖。“绝学”,指中断了的学术传统。理学家普遍认为,儒家学统自孟子之后就中绝了,所以要努力恢复。张载继承“绝学”,却并非照搬前人,而是力求创新,在他的学说中有不少内容是六经所未载,前圣所未言的。第四句“为万世开太平”。“太平”、“大同”等观念,是周公、孔子以来的社会政治理想。到北宋,以范仲淹、李觏等人为代表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提出过“致太平”的主张。张载不局限于当下的“太平”秩序,而是以更深远的视野展望“万世”的“太平”基业问题,这是他的不同凡响之处。对“四为句”的理解,不能脱离宋初的建国背景。赵宋统治者总结国家长期分裂的经验教训,为了重建社会秩序,确立了“以儒立国”的国策。在这种政策环境下,以张载等人为代表的北宋理学家的最大关怀,是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秩序奠定永恒的精神基础,而不是认识“自然界的规律”。总之,“四为句”涉及社会和民众的精神价值、生活意义、学统传承、2政治理想等内容。我们可以把张载的“四为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1.下面有关“为天地立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把“为天地立心”仅仅理解为发展人的思维能力来理解自然界的事物和规律是片面的。B.古人所说的“天地”是指关于天、地、人的“三才”宇宙模式,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个人和人间社会,而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指“天地”的社会涵义。C.“天地之心”是天地所固有的,无需再立,否则将会片面夸大人的能力。D.“为天地立心”是立天理之心,建立天下普遍接受的仁孝之理等道德价值体系,从而“能使天下悦且通”。2.下面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为生民立命”涉及到古人“安身立命”问题,这里的“命”主要指人的命运,它是对传统命定论的否定。B.张载认为只有通过自己道德努力,才能够在精神价值方面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而赋予生命以意义。C.“为生民立命”是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自己选择正确的命运方向,属于价值论的范畴。D.“往圣”,指历史上的圣人,其实就是指人格典范和精神领袖。“为往圣继绝学”是指努力恢复前人中断了的学说,并且要力求创新,言前人所未言。3.下面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是继承并超越了周公、孔子以来的社会政治理想。B.张载提出的“四为句”是为统治阶级重建社会秩序服务的,是以儒立国。C.“四为句”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秩序奠定了永恒的精神基础。D.“四为句”涉及社会和民众的精神价值、学术传统、经济文化、政治理想等方面的内容。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3赵至,字景真,代郡人也。寓居洛阳。缑氏令初到官,至年十三,与母同观。母曰:“汝先世本非微贱,世乱流离,遂为士伍耳。尔后能如此不?”至感母言,诣师受业。闻父耕叱牛声,投书而泣。师怪问之,至曰:“我小未能荣养,使老父不免勤苦。”师甚异之。年十四,诣洛阳,游太学,遇嵇康于学写石经,徘徊视之,不能去,而请问姓名。康曰:“年少何以问邪?”曰:“观君风器非常,所以问耳。”康异而告之。后乃亡到山阳,求康不得而还。又将远学,母禁之,至遂阳狂,走三五里,辄追得之。年十六,游邺,复与康相遇,随康还山阳,改名浚,字允元。康每曰:“卿头小而锐,童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风矣。”及康卒,至诣魏兴见太守张嗣宗,甚被优遇。嗣宗迁江夏相,随到涢川,欲因入吴,而嗣宗卒,乃向辽西而占户焉。初,至与康兄子蕃友善,及将远适,乃与蕃书叙离,并陈其志。至身长七尺四寸,论议精辩,有从横才气。辽西举郡计吏,到洛,与父相遇。时母已亡,父欲令其宦立,弗之告,仍戒以不归,至乃还辽西。幽州三辟部从事,断九狱,见称精审。太康中,以良吏赴洛,方知母亡。初,至自耻士伍,欲以宦学立名,期于荣养。既而其志不就,号愤恸哭,呕血而卒,时年三十七。(选自《晋书文苑列传》,有删改)4.对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小未能荣养..荣养:赡养B.观君风器非常..非常:十分,很C.见.称精审见:被D.既而其志不就.就:实现,成功5.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赵至有孝心和有才能的一组是()(3分)A.闻父耕叱牛声,投书而泣诣洛阳,游太学B.至乃还辽西论议精辩,有从横才气C.期于荣养断九狱,见称精审D.号愤恸哭,呕血而卒至诣魏兴见太守张嗣宗,甚被优遇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至的祖先本非微贱之人,只是世乱流离,才成为士。赵至小时寄居洛阳,十三岁那年,与母亲一起看到缑氏令初到官的情景,由此激发了他欲以宦学立名的念头,于是诣师受业。B.十四岁时,游于太学,看到嵇康写石经,气宇非凡,徘徊久之,不肯离去,并问其姓名,嵇康认为他与众不同,就告诉了他。后来,赵至专程到山阳求学于嵇康,未果而还,两年后得以实现此愿。C.嵇康经常说赵至头小而尖,瞳孔黑白分明,有白起的风范。嵇康死后,受到了太守张嗣宗的优待礼遇,,跟随张嗣宗来到涢川,后因张嗣宗去世未能入吴而去了辽西。D.在辽西时,母亲去世,赵至并不知情。后来,太康中,因为有良吏来洛阳,才知母亡,悲痛欲绝,呕血而死,时年三十七岁。4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又将远学,母禁之,至遂阳狂,走三五里,辄追得之。(3分)译文:(2)初,至与康兄子蕃友善,及将远适,乃与蕃书叙离,并陈其志。(4分)译文:(3)父欲令其宦立,弗之告,仍戒以不归,至乃还辽西。(3分)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13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南湖早春○1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2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注释]①南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白居易贬谪江州时所作,此时内乱频发,旱荒饥馑十分严重。②返照:阳光反照。8.这首诗歌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请简要概括。(4分)9.从全诗看,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⑴不宜____,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出师表》)⑵子曰:“_____,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⑶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李商隐《锦瑟》)⑷_______,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⑸不吾知其亦已兮,_______。(屈原《离骚》节选)⑹_______,天涯霜雪霁寒宵。(杜甫《阁夜》)⑺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⑻人随沙岸向江村,_______。(杜牧《夜归鹿门歌》)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车厢社会丰子恺我第一次乘火车,是在十六七岁时,即距今二十余年前。虽然火车在其前早已通行,但吾乡离车站有三十里之遥,平时我但闻其名,却没有机会去看火车或乘火车。十六七岁时,我毕业于本乡小学,到杭州去投考中等学校,方才第一次看到又乘到火车。以前听人说:“火车厉害得很,走在铁路上的人,一不小心,身体就被碾做两段。”又听人说:“火车快得邪气,坐在车中,望见窗外的电线木如同栅栏一样。”我听5了这些话而想像火车,以为这大概是炮弹流星似的凶猛唐突的东西,觉得可怕。但后来看到了,乘到了,原来不过尔尔。天下事往往如此。自从这一回乘了火车之后,二十余年中,我对火车不断地发生关系。至少每年乘三四次,有时每月乘三四次,至多每日乘三四次。(不过这是从江湾到上海的小火车。)一直到现在,乘火车的次数已经不可胜计了。每乘一次火车,总有种种感想。倘得每次下车后就把乘车时的感想记录出来,记到现在恐怕不止数百万言,可以出一大部乘火车全集了。然而我哪有工夫和能力来记录这种感想呢?只是回想过去乘火车时的心境,觉得可分三个时期,现在记录出来,半为自娱,半为世间有乘火车的经验的读者谈谈,不知他们在火车中是否作如是想的?第一个时期,是初乘火车的时期。那时候乘火车这件事在我觉得非常新奇而有趣。自己的身体被装在一个大木箱中,而用机械拖了这大木箱狂奔,这种经验是我向来所没有的,怎不教我感到新奇而有趣呢?那时我买了车票,热烈地盼望车子快到。上了车,总要拣个靠窗的好位置坐。因此可以眺望窗外旋转不息的远景,瞬息万变的近景,和大大小小的车站。一年四季住在看惯了的屋中,一旦看到这广大而变化无穷的世间,觉得兴味无穷。我巴不得乘火车的时间延长,常常嫌它到得太快。下车时觉得可惜。我喜欢乘长途火车,可以长久享乐。最好是乘慢车,在车中的时间最长,而且各站都停,可以让我尽情观赏。我看见同车的旅客个个同我一样地愉快,仿佛个个是无目的地在那里享乐乘火车的新生活的。我看见各车站都美丽,仿佛个个是桃源仙境的入口。其中汗流满背地扛行李的人,喘息狂奔的赶火车的人,急急忙忙地背着箱笼下车的人,拿着红绿旗子指挥开车的人,在我看来仿佛都干着有兴味的游戏,或者在那里演剧。世间真是一大欢乐场,乘火车真是一件愉快不过的乐事!可惜这时期很短促,不久乐事就变为苦事。第二个时期,是老乘火车的时期。一切都看厌了,乘火车在我就变成了一桩讨厌的事。以前买了车票热烈地盼望车子快到。现在也眼望车子快到,但不是热烈地而是焦灼地。意思是要它快些来载我赴目的地。以前上车总要拣个靠窗的好位置,现在不拘,但求有得坐。以前在车中不绝地观赏窗内窗外的人物景色,现在都不要看了,一上车就拿出一册书来,不顾环境的动静,只管埋头在书中,直到目的地的到达。为的是老乘火车,一切都已见惯,觉得这些千遍一律的状态没有什么看头。不如利用这冗长无聊的时间来用些功。但并非欢喜用功,而是无可奈何似的用功。每当看书疲倦起来,就埋怨火车行得太慢,看了许多书还走得两站!这时候似觉一切乘车的人都同我一样,大家焦灼地坐在车厢中等候到达。看到凭在车窗上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