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本章掌握要点1、掌握小学生学习的特点2、掌握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及发展关键期3、掌握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特点第一节小学儿童的学习一、入学前的准备(一)幼儿的学习与小学生的学习•(二)入学的生理准备–脑重增加、额叶的发育成熟、突触数量增多、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等•(三)入学的心理准备–1、动作能力方面的准备–2、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准备–3、社会能力方面的准备•二、学习的特点(自学,p276-282)1、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何特点?2、小学生对教师、作业、分数、集体的态度如何?3、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什么特点?自觉性较差,能力较低,需要教师更多的监督和指导,多采用接受法;内容是基本的读、写、算以及基本的行为规范。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对教师对班集体对作业对分数第二节童年期儿童的认知发展一、注意•从低年级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到中高年级的有意注意占主导;注意的范围比较狭窄,注意的稳定性、转移性比较差,注意的分配能力比较差。•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无意注意进行教学?如何培养有意注意?案例•某小学二年级学生,上课坐不住,每隔一两分钟就要站起来,有时甚至从教室的后面跑到前面。即使坐在座位上也是东张西望,经常动动这个,弄弄那个。学习成绩很差,字写得歪歪扭扭。经常打架……儿童多动症??表现(1)注意涣散,有意注意下降,无意注意上升,对新奇事物特别敏感。(2)活动过多,10%-15%反而看起来安静(以女孩居多),但注意是涣散的。(3)冲动、任性,感情用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意志,严重时会产生自伤或伤害他人。(4)学习困难,智力稍低于正常。(5)行为障碍,易产生违纪行为。(6)神经方面有体征,往往有视听、视动方面的障碍,不能快跑,精细动作做不来,画图、计算、拼写有困难。诊断(1)7岁前发病,不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2)符合病程标准,持续6个月以上。(3)行为量表中符合8条。(4)巴比胺类药的诊断实验:让多动症儿童服少量巴比胺类药,会更兴奋(一般顽皮儿童会安静下来)。病因(1)器质方面,如怀孕时的疾病,早产、围产期损伤、脑外伤等。(2)遗传方面,双生子同病率100%或85.7%。(3)成熟延迟: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延迟,言语能力延迟,骨骺年龄发育延迟。(4)代谢异常,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不足,多巴胺活动能力上升,5-羟色胺代谢障碍。(5)饮食或中毒,调味剂、人工色素、番茄、苹果能诱发多动症;铅中毒、铁不足、缺铁性贫血、锌等微量元素缺乏易诱发多动症。(6)环境教育因素。治疗(1)心理治疗,如疏导疗法、娱乐疗法。(2)教育。(3)药物治疗,如利他林,苯丙胺、匹莫林等。(4)饮食:限制调味品、人工色素的摄入,限制西红柿、苹果、橘子、酒类、甜食的摄入,对轻微贫血的补铁,对挑食的补锌,中药如党参、枣仁、熟地、山药等。二、记忆(p289-292)(一)记忆容量的发展(二)记忆策略的发展复述组织精细加工策略(三)元记忆的特点元记忆:是关于记忆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即人们对自己的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可进一步细分为关于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与记忆监控。1、关于记忆的元认知知识(1)有关记忆主体方面的知识(2)有关记忆材料与任务的知识(3)有关记忆策略方面的知识2、记忆的元认知体验3、记忆监控弗拉维尔等先让被试学习将词表中的词两两联成对,如小汽车-衬衫、船-苹果等。练习之后,向被试呈现两个词表并要他们预言哪个词表易学易记,其中一个词表的是名字与动作,另一个词表的是高度相关的反义词。结果发现,6岁、7岁儿童认为两种词表的记忆难度没什么差别,而9岁和11岁儿童则确信后者易学易记。在被试认为简单易学的词表上再增加一些新的词使词表加长,要求被试对自己的决定重新评价,结果几乎所有的6、7岁孩子都改变了主意,认为现在较短的词表(原来被认为较难的词表)易学易记。而9岁和11岁的儿童更加确信最初的选择,仍然认为反义词表易学易记。这表明年幼儿童没有意识到语义联系在记忆中的作用,而年龄较大的儿童已认识到了语义对记忆的促进作用。三、思维的特点1、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1)抽象逻辑思维虽在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2)思维发展的转折期(3)思维的不平衡性2、元思维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3、儿童辨证思维发展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四年级是个转折期。(p293)四、认知发展的个别差异第三节童年期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请问自己20次“我是谁?”,把你脑海里浮现出来的答案一一写出来。请不要有什么顾虑,也不要多做考虑,想到什么就回答什么,回答也不要重复。(一)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1)自我中心期(8个月-3岁),是自我意识的最原始状态,称生理自我。–(2)客观化时期(3岁-青春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这一阶段个体显著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3)主观自我时期(青春期-成人期),自我意识趋于成熟,进入心理自我时期。•韩进之(1983,1985)的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处于上升时期,其中,一年级到二年级上升幅度较大,是上升期中的主要发展时期。小学三年级到五年级处于平衡阶段。小学五年级到六年级又处于第二个上升期。(二)自我意识各因素的发展特点–自我概念、自我评价等–自我概念来自他们的“社会比较”二、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霍莉是个8岁的小姑娘,她喜欢爬树,在邻里中她最会爬树。有一天,她爬上一棵很高的树,当她下来的时候,一不小心从最上面的枝桠上掉了下来,幸亏没伤着。她父亲知道了很心疼,要她保证从今以后再也不爬树了,她答应了。这天晚些时候,霍莉遇到了她的朋友肖恩,肖恩最心爱的小猫不幸卡在一棵树的枝桠上下不来,得想办法救它。只有霍莉能够爬上树将小猫救下,但她想起刚刚向父亲做过的保证。”•阶段1(约6-8岁):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儿童认识到别人有不同的观点和解释。•阶段2(约8-10岁):自我反省阶段,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不仅如此,且别人能意识到儿童的观点。•阶段3(约10-12岁):相互观点采择阶段,儿童能从第三者、旁观者、父母或共同的朋友的观点,看两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阶段4(12-15岁):社会和传统体系的观点采择阶段,认识到存在综合的观点网络,如一般的社会制度、规范等。小学低年级学生有的处于“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意识到别人有不同的观点和解释,但不能理解这种差异的原因,比较机械,无商量余地。有的低年级孩子已达“自我反省阶段”,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且知道别人也有各自的观点。部分中年级学生也达到此阶段。有的中年级和大部分高年级学生已达“相互观点采择”阶段,能够从旁观者的身份解释。这种观点采择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有些儿童产生过失行为和不良行为,就是因为其观点采择能力水平较低,若在该方面加以训练,可以减少过失行为的发生率。三、道德发展(p313-314)(一)道德意识形成和发展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对道德概念的掌握从表面、具体到初步的本质和概括2、道德判断从只注意行为的效果开始逐步形成比较全面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3、儿童道德信念初步形成,但不稳定(二)道德行为的发展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在道德发展上,认识与行为、言与行基本上是协调的。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出现言行不一致的现象。(三)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水平一——前习俗水平(道德观念是外在的,满足个人需要或免受罚)1服从与惩罚定向:依行为的后果判断,服从规则仅仅是免遭惩罚。2朴素的利己主义或工具性倾向:以满足个人的需要为准则,对个人有利的就是好的。水平二——习俗水平(满足社会舆论,标准在于尽义务,做好事,维持社会秩序)3好孩子定向:按照社会上认为的善良人应该怎样做来做事。根据动机和意向去判断人的行为。4维持社会秩序与权威定向:注意的中心是维护社会的秩序,认为人应当承担社会的义务和职责,应当遵纪守法,预防混乱。水平三——后习俗水平(能履行自己所选择的道德标准,自觉遵守公共道德)5社会契约定向:看待法律比较灵活,认为法律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订后要共同遵守的,使人们能够和睦相处。如果人们感到法律不符合需要,往往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加以改变。6普遍以道德原则定向:根据自己的良心所选择的道德原则来判断是非。认为评价行为不仅要考虑法律的准则,更要考虑超越法律之上的全人类的正义和个人尊重等一些更普遍、更本质的道德原则。•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四、同伴关系的特点(p314-316)塞尔曼划分的阶段:阶段0(3-7岁):儿童把朋友只看成住得近的人或玩伴。阶段1(4-9岁):单向帮助阶段阶段2(6-12岁):双向帮助:认识到友谊是一种相互关系,是共享,是相互尊重,有情感交流。阶段3(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认识到同伴的人格,朋友成了有共同的兴趣和价值观,相互支持、共享亲密和个人信息的人。阶段4(12岁起):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相互依赖,有亲密性,但又尊重其自主性。受欢迎的孩子被忽视的孩子被拒绝的孩子有争议的孩子普通的孩子思考题•1、为什么要将小学入学年龄定在6、7岁?•2、有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小学生数学成绩比美国小学生高,能否据此推论中国小学生比美国小学生聪明或中国的小学教育比美国的小学教育优越?•3、试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代,上小学时你最要好的朋友是谁,为什么他能成为你最要好的朋友?他现在还是你最要好的朋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