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重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种系发展: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2发展心理学:广义是指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狭义指个体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3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人自己现有的智力结构中的过程;顺应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4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鲍尔比)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从出生到3个月)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到2岁)婴儿依恋的类型(安斯沃思)(1)安全型依恋(2)回避型依恋(3)反抗型依恋影响依恋的因素(1)抚养质量(2)儿童特点(3)文化因素5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指每个人对自己作为独特存在的个体意识,表现为认识自我和对待自我的统一。6自我中心:是指儿童还不能将自我与外界很好地区分开来,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不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认识和适应外部世界。7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指在一段相对长的时间内对同一个或同一批被试进行重复的研究。优点:能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不足:(1)随着研究时间的延续,可能造成样本的流失;反复测查可能影响被试的发展,(2)影响被试情绪,从而影响到某些数据的可靠性;(3)花费大且耗时。8横断研究:就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个年龄或某几个年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优点:能够在短时间内发现同一年龄或不同年龄群体的发展相似性和差异性,确定发展的年龄特征,而且由于能够同时对几个年龄群体进行调查和测量,获得的信息量大,经济且费时短。不足:(1)横向研究设计所关注的年龄效应可能会与代群效应相混淆;(2)由于在横向研究设计中每个人只在某个时间点上接受测查,因而无法获得个体发展趋势或发展变化的数据资料。9复演说:霍尔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他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对人类种族发展历史的重演即所谓的复演说10格式:皮亚杰将认知结构称做格式。格式是一种动态的心理结构,一方面它不同与静态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有不具有生理解剖的性质11图式:指动作的结构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12性别认同:是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征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收,即理解性别。性别角色偏向:指对与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13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14同一性:是指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中重要方面前后一致及较为完善的意识,同时也是指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一致。15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它不同于刺激反应学习。16守恒概念:指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是指对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时,物质含量保持不变的认识。17认同:儿童对成人个性品质的效仿过程(自居作用)18他律道德:儿童将道德规则看成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皮亚杰成为“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这种道德的特点是只能根据行为的后果而不是行为动机来进行道德判断。19自律道德:儿童将道德看成是为了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而达成的共识,在适当条件下道德规则是可以修改的。也称为道德相对论。特点是能够将行为的动机与后果结合起来进行道德判断。20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的连续性、同一性的认识即对个体的整体性认识。21自尊感:是自我体验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一种对自己可以胜任值得人尊重的自我体验,当个体对自己做出积极的正面的评价时则产生自尊感。22自我同一性: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23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在得到环境的一定支持或指导的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范围。它表示个体发展的潜力。24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反复地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25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后,又出现一个新刺激,这时的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这种恢复了对新事件的兴趣的现象称为去习惯化。26观点采择:观点采择是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以及发现这些观点之间的关系的能力。27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28更年期:是指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度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更年期的年龄在50岁左右。特点:两极分化29智力发展模式:是指智力水平随年龄变化的轨迹。任何一种智力发展模式必须回答:智力发展是单向还是多向的,是单维的还是多维的。晶体智力: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言语理解、常识等以记忆储存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流体智力:是以神经生理为基础,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相对地不受教育与文化的影响的能力(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30亲社会行为:又称为社会行为、利他行为,是积极的社会行为,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且有益于他人的行为和倾向31积极老龄化:指老年群体和老人自身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仅在机体、社会、心理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而且要积极地面对晚年生活,继续为社会做有益贡献。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两个部分:(1)人的认知过程发展的年龄特征(2)人的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四个方面:(1)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2)生理因素的发展(3)动作和活动的发展(4)言语的发展人生的阶段依据:(1)以心理性欲的发展为划分标准——弗洛伊德;(2)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标准——柏曼;(3)以智力发展作为划分标准——皮亚杰;(4)以个性发展特征为划分标准——埃里克森。皮亚杰把儿童思维发展基本上划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时儿童只能协调感知觉和动作活动,在接触外界事物时能利用或形成某些低级行为(图示)(2)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表象或内化了的感知或动作在儿童心理上起重要作用,词的功能开始出现从而儿童能够用表象和语言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这既是扩大了儿童生活和心理的范围,但在这一时期它还没有所谓守衡和可逆性,只能从自我考虑问题,不能从多方面考虑问题,这就是限制了它掌握逻辑概念的能力(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儿童开始出现守衡,开始离不开具体事物或形象的帮助,这一时期的运算主要属于群集运算的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这时儿童根据假设对各种命题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不断发展开始接近成人的思维水平。结合教育实际,论述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答:一、遗传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影响作用:第一,遗传只为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第二,人的遗传潜藏着发展的巨大可能性。第三,人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的过程和阶段。第四,遗传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第五,遗传对人的发展影响大小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有关。�第六,遗传对人的影响在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不同。总之,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和教育规定了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二、环境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影响作用�:第一,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制约着人的发展程度和范围。第二,社会关系影响着人的发展的方向和性质。第三,社会的精神文化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发展内容。第四,社会环境的不同还可能造成个体发展上的巨大差异。第五,环境对人影响的特点是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偶然性。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学校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第三,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第四,教育可控制和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第五,教育可以充分发挥个体遗传上的优势,弥补遗传上的缺陷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作用的几种观点?答: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调和论;辨证唯物论。(一)遗传决定论:该理论主张,个体心理发展是由等天的遗传因素决定的,个体的智力和品质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能延缓或、加速这些先天遗传能力的实现,而不能改变它。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说过,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德国儿童心理学家彪勒认为,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乃是儿童内部素质向着自己的目的有节奏的运动过程,外界环境在这时只起着促进或延缓这个过程的作用,而不能改变这个过程。(二)环境决定论:该理论又被称为机械决定论,主张环境决定个体心理的发展。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的“刺激—反应”公式表明,个体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和教育机械地决定的从而否认遗传的作用,同时也否认个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试述儿童自控能力发展的特点及其在个性成长中的作用。答:早期儿童自控的最典型的表现是对母亲指示的服从和延迟满足。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根据外界要求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都显著地提高。自我控制有一个适宜的度。儿童自我控制过低,常常表现为容易分心,无法延缓满足,易冲动,攻击性强:自我控制过强,儿童会表现出很强的抑制性(个体的需要和情绪表达)和一致性(与成人的要求保持同一)。这样的儿童容易焦虑、抑郁、不合群。自我控制对避免儿童成瘾行为的作用分析等。根据青少年期的身心发展特点,分析其心理冲突及不平衡性。答:(1)少年期是个体生理发展的又一个显著加速期,其心理各个方面相对生理发展相对平稳。因此,少年期是一个半幼稚与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2)少年期的心理冲突及不平衡性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反抗性与依赖性。由于少年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不服从权威,不愿意轻易接受成人的意志意见,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与此同时,在少年的内心中并不能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和程度与过去相比有所变化,童年时对父母的依赖更多的是在感情和生活上,而少年则更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精神上的理解和支持。第二,闭锁性与开放性。进入青春期的少年,渐渐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虽然他们内心世界更丰富了,但表现于外的内容却更少了。但与此同时,他们又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理解;他们一旦找到好朋友,就会推心置腹,毫不保留。第三,勇敢与怯懦。在某些情况下,少年们表现出很强的勇敢精神,但这时的勇敢精神带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这与他们的经验和认识能力的局限性有关。但另一方面,少年们又常表现出怯懦,在公众场合中常感到局促不安。第四,高傲与自卑。由于少年们还不能确切地评价和认识自己的智力潜能和个性特征,很难对自己做出一个全面而恰当的评价,时而高傲,时而自卑。第五,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少年们随着身体的发育成熟,有了很强的成人意识,一切行为表现都要与儿童区分开来;但他们也时常留恋童年时那种无忧无虑的心情、简单的行为方式及很直接的宣泄情绪的方法。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两极性):1、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2、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3、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什么是游戏?幼儿为什么都喜欢玩游戏?中国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适合于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形式。1、游戏是想象与社会现实一种独特的结合。2、游戏具有社会性,它是人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模拟形式,反映了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3、由于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它既不像劳动那样要求创造财富,又不像学习那样具有强制的义务性,因而深受儿童喜爱。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答:发展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一种非常好的活动方式。第一,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它是对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的模拟形式,反映了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儿童根据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理解,按照自己的愿望,将生活内容有目的、有意识、创造性地反映在游戏中。第二,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独特结合,它不是现实生活的简单翻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