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林静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主要内容变态心理学概述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常见精神障碍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关于健康心理学压力与健康第一节变态心理学概述人的心理活动存在着正常心理活动与异常心理活动;即使是心理异常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不全是异常的;正常心理活动与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互相转化的可能性。第一单元变态心理学的对象变态心理学是一门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如何定义心理异常,心理异常的发生、种类、性质和特点、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心理异常造成的痛苦体验、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损伤,等等。变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侧重研究和说明心理异常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心理异常发生、发展的影响。精神病学作为医学的分支,着重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转归、预防与康复。精神异常第二单元学科简史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公元前400年,古希腊的医生希波克里特(Hippocrates)提出体液学说,这种推论中,已经包含了现代心理学所谓“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判断的雏型。5世纪到16世纪,即欧洲中世纪期间,宗教扼杀了古代自然哲学的天才思想,极端的神秘主义占据了绝对优势,把心理异常现象看作是魔鬼附身。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的出现,人们再一次把心理异常现象和大脑的功能联系在一起。17世纪中叶开始,神经科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法国医生布洛卡(大脑额下回萎缩语言运动功能丧失)和帕斯德(细菌理论)的研究促使人们更倾向用唯物的思维对待心理异常的问题。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1、精神分析理论的两个基本命题第一个基本命题: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精神分析以为心灵包含有情绪、思想、欲望等等作用,而思想和欲望都可以是潜意识的。第二个基本命题:认为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认识到的。(1)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这一动力冠名为“力比多”(libido);(2)“力比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自出生起到发展结束,有三个发展阶段:口欲期、肛欲期和生殖器期。(3)人的心理活动存在于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中;与此相对应的人格则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4)“本我”是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是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是按“道德原则”活动。(5)人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叫做“防御机制”。2、弗洛伊德推演出的判断3、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固着”: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口欲期:0-1岁肛欲期:1-3岁生殖器期:3-5岁3、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焦虑”:由于我们的“自我”必须随时随地的学习外部世界,以便理性地处理“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以我们体验着焦虑。“压抑”: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我们必须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3、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压抑力量不足冲破防线体验痛苦未冲破防线隐藏在潜意识中异常心理或异常行为爆发(二)行为主义的解释巴甫洛夫通过动物实验,认识到高级神经系统功能的病理生理机制之后,再通过对临床病人的观察,最后用类比的方法来解释人的异常心理现象。巴甫洛夫认为,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区别是在神经活动障碍的复杂性上和精细特征上的区别。巴甫洛夫认为,神经症和精神病的产生原因是由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引起机能性神经障碍的两个条件,一个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艰难相遇,即这两个过程的冲突;另一个是强有力的、异乎寻常的刺激。这两个条件,也正是构成人类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心理的异常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这种“存在焦虑”就是“存在”和“责任”的冲突。第二节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第一单元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保障人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保障人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保障人正常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变态心理学把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称为异常。第二单元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一、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1991)医学标准: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统计学标准:在普通人群中,人们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符合常态分布。局限:一是正态分布的两极属于极少数,但并不一定是病态。二是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也不一定服从正态分布。内省经验标准:一是指病人的内省经验;二是就观察者的内省经验,这种判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社会适应标准:在正常情况下,人能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如果某人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就可认定此人有精神障碍。二、心理学的区分原则(郭念锋提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同一性)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在形式和内容上必须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如果不能保持一致,如出现幻觉或妄想,则属心理异常。精神科常把无“自知力”或“现实检验能力”作为判断精神障碍的指标。无自知力是指患者不能觉察到自身状态(言行)或错误的解释。二、心理学的区分原则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人类的精神活动虽然可以被分为知、情、意等部分,但它自身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每个人在长期的生活道路上,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每个人的人格应该具有相对稳定性。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一、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1991)医学标准统计学标准内省经验标准社会适应标准二、心理学的区分原则(郭念锋提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同一性)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第三节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心理咨询师学习常见心理异常的主要症状,是为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以便在必要时转诊。对于精神障碍患者,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辅助性心理咨询和治疗,并且要满足如下条件:一是必须是在经过系统临床治疗,病理性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以后才能进行。二是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主要目标,应是社会功能的康复和预防复发。三是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第一单元认知障碍感知障碍(感觉、知觉、感知综合障碍)思维障碍(思维形式、思维内容)注意、记忆、智能障碍自知力障碍一、感知障碍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由于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觉阈限降低而对外界低强度刺激的过强反应。此症状多见于神经症或感染后虚弱状态患者。感觉减退(hypoesthesia):由于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觉阈限增高而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迟钝,此症状多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患者对针刺反应迟钝,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时常常有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senestopathia):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如牵拉、挤压、游虫爬、扭转等感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和脑外伤后综合征。(一)感觉障碍(二)知觉障碍错觉(illusion):是在特定状态下产生的、带有固定倾向的、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病理性错觉不能接受现实检验,在意识障碍的谵妄状态时,错觉常带有恐怖性质。(二)知觉障碍幻觉(hallucination):是无对象性的知觉。感知到的形象不是由客观事物引起,并且对此坚定不移。根据感觉器官的不同分类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按体验的来源分类真性幻觉、假性幻觉。按产生的特殊条件分类功能性幻觉、思维鸣想、心因性幻觉。(三)感知综合障碍视物变形症:即患者在感知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长短等时产生变形(视物显小症、视物显大症)。非真实感:患者觉得周围事物像布景、“水中月”、“镜中花”,人物像是油画里的肖像,没有生机。可见于抑郁症、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窥镜症:患者认为自己的面孔或体型改变了形状,自己的模样发生了变化,因而一日内多次窥镜。可见于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一、感知障碍感觉障碍感觉过敏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觉阈限降低而对外界低强度刺激的过强反应。感觉减退由于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觉阈限增高而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迟钝。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知觉障碍错觉是在特定状态下产生的、带有固定倾向的、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幻觉感觉器官不同分: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体验的来源分:真性幻觉、假性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分:功能性幻觉、思维鸣响、心因性幻觉感知综合障碍视物变形症视物显大症、视物显小症非真实感:水中月、镜中花。窥镜症二、思维障碍(一)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奔逸:是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主要指思维活动量的增加和思维联想速度加快而言(脑子转得快、音联、意联、随境转移)。多见于躁狂状态或情绪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思维迟缓:是一种抑制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与上述思维奔逸相反,以思维活动显著缓慢,联想困难,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为主要临床表现。多见于抑郁状态或情绪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思维贫乏:患者思想内容空虚,概念和词汇贫乏,对一般性的询问往往无明确的应答性反应或回答得非常简单。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或器质性精神障碍痴呆状态。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患者的思维活动表现为联想松弛,内容散漫。给人“答非所问”之感。可见精神分裂症早期。(一)思维形式障碍破裂性思维:患者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思维联想过程破裂,谈话内容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严重的破裂性思维可出现“语词杂拌”。是精神分裂症特征性思维联想障碍之一。思维不连贯:指在意识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语词杂拌。多见于脑器质性和身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有意识障碍时。思维中断:患者无意识障碍,又无明显的外界干扰等原因,思维过程在短暂时间内突然中断,常常表现为言语在明显不应该停顿的地方突然停顿。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一)思维形式障碍思维插人和思维被夺:患者在思考的过程中突然出现一些与主题无关的意外联想,患者对这部分意外联想有明显的不自主感,认为这种思想不是属于自己的,是别人强加给他的,不受其意志的支配,称思维插入。若患者在思考的过程中突然认为自己的一些思想(灵感或思想火花)被外界的力量掠夺走了,称思维被夺。两者都见于精神分裂症。思维云集:又称强制性思维,是指一种不受患者意愿支配的思潮,强制性地大量涌现在脑内,内容往往杂乱多变,毫无意义,毫无系统,与周围环境也无任何联系。可见于精神分裂症,也可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一)思维形式障碍病理性赘述:患者在与人交谈过程中不能简单明了、直截了当地回答问题,在谈话过程中夹杂了很多不必要的细节。多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指患者主动地以一些普通的概念、词句或动作来表示某些特殊的、不经患者解释别人无法理解的含意。多见于精神分裂症。语词新作:患者自己创造一些文字、图形或符号,并赋予其特殊的含意。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逻辑倒错性思维:以思维联想过程中逻辑性的明显障碍为主要特征。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奔逸思维活动量的增加和思维联想速度加快思维迟缓思维活动显著缓慢,联想困难,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思维贫乏内容空虚、贫乏,对一般性的询问无回答或非常简单。思维松弛或称思维散漫,联想松弛,内容散漫,“答非所问”。破裂性思维意识清楚,思维联想过程破裂,谈话内容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严重的出现“语词杂拌”。思维不连贯在意识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语词杂拌。思维中断无意识障碍、无明显的外界干扰,思维过程在短暂时间内突然中断。思维插入在思考的过程中突然出现与主题无关的、不是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