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SM法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摘要:根据我国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我们们小组一致认为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主要有学生的人格、自尊、控制感、自我效能感、和自我价值感等主观因素和学生的经济状况、社会关系、家庭因素、生活事件和学业满意度等客观因素。然后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构造成一个多级梯阶的层次结构。通过模型中各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提高大学生主观性福感的几个建议。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ISM影响因素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概述1、主观幸福感概念主观幸福感(subjctivewell-being,简称SWB)是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观幸福感,主要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1]。这是Diener(1984)提出来的在心理学界得到公认的概念.它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绪体验,包括积极情绪(愉快、轻松等)和消极情绪(抑郁、焦虑、紧张等)两方面.主观性、整体性、相对稳定性是SWB有三个特点。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和特点现有研究表明,整体上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以上,在情感体验中,大学生的积极情感较多,消极情感较少,积极情感高于消极情感,但是仍有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这部分人的比例在10%左右。年级对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的影响显著,在生活满意度上,大学一年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要高于三、四年级,而二、三年级学生之间差异不显著。在性别这个维度上,严标宾、郑雪研究结果认为,性别对生活满意度、情感体验的影响不显著,在自我满意度上,男生对自己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女生。而王极盛等人研究发现,女生在总体幸福感、家庭满意感、自我满意感、同伴交往满意感和生活条件满意感上均显著高于男生。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是否存在稳定的性别比例,目前结论还很不一致,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这可能与测查工具、学校及主体对象不同有关。二、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现有研究表明,整体上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以上,在情感体验中,大学生的积极情感较多,消极情感较少,积极情感高于消极情感,但是仍有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这部分人的比例在10%左右。年级对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的影响显著,在生活满意度上,大学一年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要高于三、四年级,而二、三年级学生之间差异不显著。在性别这个维度上,严标宾、郑雪研究结果认为,性别对生活满意度、情感体验的影响不显著,在自我满意度上,男生对自己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女生。而王极盛等人研究发现,女生在总体幸福感、家庭满意感、自我满意感、同伴交往满意感和生活条件满意感上均显著高于男生。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是否存在稳定的性别比例,目前结论还很不一致,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这可能与测查工具、学校及主体对象不同有关。(一)主观因素1、人格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最初集中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但研究发现如性别、年龄等外部因素只能解释SWB变化很少部分。许多研究者将注意力转移到内部因素,尤其是人格上。在人格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中,在人格的结构走了一条有上由大三人格(神经质、精神质和内外倾)向大五人格(外倾性、神经质、经验的开放性、宜人性和严谨性)过渡的过程。在大三人格的研究中,众多研究一致表明,外向性与幸福感存在正相关,能够增进幸福感;神经质与幸福感存在负相关,会降低幸福感。尽管大量的研究探讨了大三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但是正如有的心理学者说的那样,单独地集中于外倾和神经质可能会过于简单地陈述人格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复杂的联系模式。一些宽泛的维度和范围相当较窄的特质均显示与主观幸福感有一致的相关。在这种背景下,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得到重视。五个因素全部与幸福感存在着显著相关。其中,经验的开放性同时与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存在正相关,宜人性和严谨性与幸福感的关系模式是一致的,即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负性情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因而能提高幸福感。Watson和Clark指出,具有外向性和神经质人格特征的人,分别具有体验正向情绪和负向情绪的天生敏感性[2]。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联系密切。具有外倾性的大学生对积极的正向情感敏感,非神经质的大学生对消极的负向情感不敏感,所以这两类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将会比较高。2、自尊随着大学生对自我的关注加强,自尊就成为影响其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自尊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预测作用较强,高自尊的个体对自我持肯定的正向评价,普遍认为自己比较出色,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缺点,对自我较为满意,自我接纳与和谐程度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较多,消极情感较少,因此幸福感体验较高。低自尊的个体则与之相反。杨昭宁、孔祥军等人研究发现[3],在高外显自尊个体中,内隐自尊越高,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在低外显自尊个体中,内隐自尊没有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3、控制感在控制感上,研究结果表明,个体越倾向于外控,其主观幸福感水平越低;反之,越倾向于内控的个体,其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内控者倾向于把行为后果看做是由自身行为本身决定的,体会到对事件的控制感,较为乐观和主动,多采用问题指向的应对方式,往往能较好地适应周围环境,无疑会对幸福感产生正面的影响。外控者倾向于把行为的结果归结于机遇和运气或其他一些自己无法控制的外部力量,较为悲观和被动,采取的应对方式比较消极,不利于个体的适应及身心健康,从而也损害自身的幸福感。4、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不同,主观幸福感会有所不同。5、自我价值感个体的价值取向(内部取向或外部取向)对主观幸福感有影响。Kennon.M.Sheldon等的研究表明,对于成人来说,内部价值(如自我成长、自我目标实现、自我接受等)比外部价值(如健康、财富、地位、形象等)更有可能使人体验到主观幸福感。在严标宾、郑雪和邱林等人的研究中表明,对于大学生来说,内部价值(自我目标的实现、学习能力、道德水平等)表现为自我目标的实现,学习能力的提高和道德水平的提高等,它们都与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二)客观因素1、经济状况对于经济状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直存在着争论。有研究认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另外的研究则认为,收入仅在非常贫穷时有影响,一旦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经济状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就很小了。多数大学生并未有经济收入,他们的经济状况只表明父母的经济能力。严标宾等的研究发现,低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低于平均或高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学生。2、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对主观幸福感有重要影响。Triandis认为,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人必须时刻保持和他人的协调(如服从他人的需要和期望),这有利于使他们体验到更高的主观幸福感。也就是说,对个体而言,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提高他们的幸福感。由严标宾、郑雪和邱林等人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对于大学生而言,主要的社会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恋爱关系、室友关系)确实是其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与家庭、恋爱和室友的相关关系极为显著。3、家庭因素家庭对子女的心理发展、人格形成及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家庭的环境、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等都相互影响着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对于经济状况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成正相关的关系,较高的收入会带来更好的物质条件以及权力、地位等,因此主观幸福感也会更高。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收入会在非常贫穷时有影响,一旦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经济的影响就很小了。调查发现,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均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个体在家庭中所感受到的亲密度越高,家庭的适应性越强,则越感到幸福。家庭关系和谐,情感联系亲密,个体长时间生活在这种氛围之中,自然能其乐融融,感受到较多的积极情感体验并对生活做出较高的满意评价,从而显著影响幸福感。4、生活事件生活事件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经历的各种紧张性刺激。Heady&Wearing的研究表明,重要的生活事件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大学生虽然已步入成年初期,但生理成熟并不意味着心理成熟、社会性的成熟。重要的生活事件会引起主观幸福感的变化。严标宾等研究认为,各种生活事件(正性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都没有对大学生产生明显的影响。5、学业满意度田澜等人的调查显示,总体幸福感与学业满意度具有极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郑雪等人通过调查我国大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认为学习满意度高,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的学生主观幸福感较高。同时还存在学校类型的差异,非重点大学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重点学校的学生。三、ISM法的分析根据以上的10个因素,我们小组经过多次讨论后决定了它们之间的关系:S1S2S3S4S5S6S7S8S9S10S11S100000000001S200011000011S300010000101S400000000011S501000010011S600000011101S700011101101S801011010101S900111011001S1000000000001S1100000000000根据以上的数据,建立可达矩阵:1000000000101111111111011111111110001000001101111111111011111111110111111111101111111111011111111110000000001100000000001可达集合、先行集合和共同集合iL(si)F(si)L(si)交F(si)11、111122—112、3、5-92、3、5-932—112、3、5-92、3、5-944、10、112-9452—112、3、5-92、3、5-962—112、3、5-92、3、5-972—112、3、5-92、3、5-982—112、3、5-92、3、5-992—112、3、5-92、3、5-91010、112-101011111-1111L(2)∩L(3)∩L(5)∩L(6)∩L(7)∩L(8)∩L(9)≠φ共同集合不存在空集,所以没有区域之分。首先找出L(11)=L(11)∩F(11)所以第一层次为要素11第二层次为要素10,1第三层次为要素4第四层次为要素2,3,5,6,7,8,9主观幸福感11人格1学业满意度10自我效能感4结果分析四、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策略五、总结参考文献:【1】丁新华、王极盛:《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4年第1期。【2】黄立清、邢占军:《国外有关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版,第29~33页【3】杨昭宁,孔祥军.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自尊2控制感3社会关系家庭因素生活事件经济状况自我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