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中国古代各时期的文学样式三、汉乐府、辞赋(一)乐府1、乐府:汉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汉乐府:指反对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100卷,是乐府最为完备的一部诗集,倾向现实主义。2、代表作:《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3、手法:汉乐府常采用赋、比、兴、互文、反复歌咏及对比、烘托等技巧。(二)汉末:建安风骨“风骨”指人的气概、品格,也指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建安风骨”:汉魏之际三曹、建安七子等的风格。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四、魏晋风度——批评文学(一)魏晋风度1、竹林七贤【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朝廷的虚伪。(二)批评文学1、曹丕《典论·论文》《典论》是三国时代曹丕的一部学术著作。原有22篇,后大都亡佚,只存《自叙》、《论文》、《论方术》三篇。《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题论文,所论的“文”是广义上的文章,也包括文学作品在内,涉及了文学批评中几个很重要的问题,虽不免有些粗略,但在文学批评史上起了开风气的作用。2、陆机《文赋》陆机(261—303年),字士衡。祖陆逊、父陆抗,都是三国时东吴名将。他的《文赋》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而精辟地论述创作的文章。在《文赋》中,陆机认为,进行创作需要学习前人的典籍,学习前人的著作,可以吸收间接的经验。又要深察外物,在观察外物变化中有了感情上的冲动,才能进入创作过程。而在进入创作过程时,要心怀高洁的志趣,这样才能写出有价值的作品。3、刘勰《文心雕龙》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南朝梁刘勰著。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10卷,50篇,分上下两编,各25篇。内容全书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4个部分。4、钟嵘《诗品》《诗品》是诗歌评论专著,以五言诗为主。全书将两汉至梁的作家122人,分为上、中、下三品进行评论,故名为《诗品》。在《诗品》中,钟嵘提倡风力,反对玄言;主张音韵自然和谐,反对人为的声病说;主张“直寻”,反对用典,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诗歌品评的标准。2、魏晋风度产生背景:乱象和屠杀知识分子心态:拯救自身内涵:自由意识和生活情调思想基础:老庄+玄学具体表现:药、酒、文章、书法、清谈、雅集生活态度: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3、魏晋风度为什么历代遭贬?①饮酒过度,醉生梦死②放达出格,有悖常理③就是清淡误国④带来了弊端,许多人赶时髦研究性学习中国古代各时期的文学样式5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一个承上启下,走向繁荣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在文学思想、文学的题材、体裁以及整体风貌上,都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是同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哲学思想、文艺思潮密切相关的。五、唐诗(一)初唐诗坛:这是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等。唐代建国初的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四杰”的出现开始转变了这种风气。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情和壮烈的怀抱,拓宽了诗歌题材。1、贞观诗风及上官体①贞观诗风:贞观诗歌的政治性较强,贞观社会积极、健康的政治情况,反映在诗歌中的是贞观君臣建功立业、励精图治、雍容自信的向上的精神风貌。贞观诗歌与一味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诗歌是有区别的,它确实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朝臣们在作品中赞美大一统的盛世及其欣欣向荣的社会气象,这些是梁陈的宫体诗所没有的。②上官体:在贞观诗坛后期,出现了一位重要的诗人---上官仪,形成一种诗风“上官体”。上官仪,贞观初进士及第,高宗时官至三品西台侍郎,地位很高,名噪一时。上官仪的诗是以写景清丽婉转而显得突出。诗人的杰出写景技巧和善于营够明秀灵动的诗景的能力。诗人有意拜托从类书中拾掇辞藻的陈规旧习,注重对景物的细致体察,通过景物的动态变化,写出情思的婉转,从而构成情感,隐于内而秀发于外的诗境。它将五言诗的体悟写景技巧大大的推进了一步,成为人们模仿取法的一种新诗体。2王绩与“四杰”⑴王绩:初唐的一般诗人中,王绩是诗风较为独特的一位。他的诗歌创作出一种淡薄而又朴厚疏野的诗歌境界。其代表作《野望》,以平淡自然的话语表现自己的生活情感。⑵四杰:在当时真正能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士人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的是“初唐四杰”:王勃(650--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4--689)、骆宾王(619--684)其中卢、骆以歌行见长,王、杨长于五律。“四杰”做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因此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二)盛唐的诗人群体开元十五年是盛唐诗风形成的关键时期1、原因:1)武后时兴起的重视文词的进士科-“以诗赋取士”且乡贡义试者比例大大超过了国子监的生徒。2)喜纳才士的张说和张九龄为相2、代表人物的作品风格(1)王维、孟浩然:静逸明秀之美王维、孟浩然虽都盛唐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但由于他们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是有区别的。孟浩然因仕途无路而隐逸;王维因仕途曲折而隐逸,两者殊途同归。共同的生活归宿使他们有相同的诗风——清淡。王维山水田园诗具有空明的境界和宁静之美,诗歌宁静优美而神韵飘渺。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景物描写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琢的特点,诗语自然纯净,似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诗歌呈现出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2)王昌龄、崔颢:清刚劲健之美王昌龄、崔颢较热衷于人世间的功名富贵,动辄以公侯卿相自许,非常自信和自负,颇有横绝一世、骏发踔厉的狂傲气概。尽管他们入仕后的境遇与所追求的人生理想反差甚大,颇多失意之感,但仍不失雄杰之气。他们的诗歌创作,具有豪爽俊丽而风骨凛然的共同风貌,创造出了清刚劲健之美。研究性学习中国古代各时期的文学样式6(3)高适、岑参:慷慨奇伟之美(4)他们的诗风相近,都以“风骨”著称,他们都曾厕身戎幕,擅长写边塞题材,而且诗中充溢着感激不平之气。高适的诗以古体见长,尤以七古为胜,他的古诗受到张说的影响。岑参以边塞诗著称,岑诗好以出乎常情的奇特想象抒发豪迈情怀,化平凡为神奇,使他的诗歌充满奇情壮采,富有力量感。(4)李白、杜甫:盛唐文化孕育的天才李白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及价值取向。①思想: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②风格: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③擅长的体裁: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的诗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好。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而杜甫的诗则更能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李白天才放逸,诗歌自成一体,是天授的奇才;杜甫当世英才,诗歌兼备众体,是人能的极致。李白的诗对于后代爱好豪放诗风、具有奇特想象力的诗人有深远的影响。杜甫的诗对于后代关怀社会现实、重视诗法变化和字句锻炼的诗人影响更大。六、宋词、哲理诗(一)宋词1、词,诗歌的一种,又称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2、词的类别①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②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③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④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3、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柳永、秦观等。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豪放派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等。其风格气魄大而无所拘束之意4、发展阶段: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二)哲理诗①哲理诗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②写作哲理诗,要语出自然,有警句创见,避免概念化、一般化,切忌人云亦云,浅薄无味。③哲理诗大体有两类:一是没有具体的意象的哲理诗。这类诗的基本特点是有一定的诗意,但不够含蓄,往往是“概念大于形象”。二是含有鲜明意象的哲理诗。这类诗,之所以倍受赞赏,是因为具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具有系列生动意象。二是含蓄,不露理。研究性学习中国古代各时期的文学样式7七、元散曲戏剧元散曲本质上是一种抒情文体,属于诗歌范畴,但由于和同一时期出现的戏曲形式—元杂剧密切相关,所以在二者互相影响和共同发展中元散曲中也表现出若干戏剧性特点,如鲜明的叙事性、习见的代言体和突出的口语化等。1、鲜明的叙事:王国维认为,所谓戏曲,即“以歌舞演故事”。那么就是说,戏剧文学首先得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作为一种抒情文体,元散曲当中,虽不必有舞,却也不乏以歌唱的形式来叙述故事的成分,甚至包含着戏剧性的矛盾冲突。①相对完整的故事性:散曲分为套数和小令,篇幅可长可短,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来安排。但是,与传统诗词相比,散曲的叙事性非常突出。虽然在古诗中也有叙事著称者,但绝大多数的诗歌以抒情为核心。而散曲当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或片断。而在很多小令当中,作者也常常通过讲述一个个饶有趣味的生活片断来表达情感。②较为明显的矛盾冲突马致远【般涉调】耍孩儿《借马》,通篇写马的主人在借与不借之间痛苦徘徊,刻画了细腻的心理冲突;高安道的【般涉调】哨遍《皮匠说谎》则叙述了皮匠和顾客之间的矛盾,皮匠做活的延迟拖拉和顾客希望早日完工的急切心情之间构成了激烈的矛盾冲突,而带有强烈的戏剧色彩,这一点,不能不说与戏剧文学所强调的矛盾冲突有某些类似之处。2、习见的代言体①代言对象的确定性代言体的诗词写女子的情思,模拟女子口吻心思细腻真切,这种代言体往往最终目的还是作为抒情的主体,人物身份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宽泛的象征性。并不具有具体可感的对象性。②代言对象的多样化在元散曲中,代言对象的范围得到了空前的扩展。包括各种不同身份和性格的女子,——纯情少女、深闺少妇、泼妇烈女、青楼歌姬,这些女子形象各异,性格不同,具有各自鲜明的特征,而且散曲中表现的亦不再是千篇一律的相思离别,还有形形色色的生活场景和独特情感。3、活泼丰富的生活化语言中国古典诗歌以典雅含蓄的审美取向为主,而散曲因为根植于民间,又与戏曲一样需要通过演唱来欣赏和传播,所以它的语言和戏剧语言一样,始终是接近口语的,并且成为特有的审美品格。这使得散曲便于演唱和传播,能够争取到更广泛的欣赏群,产生更为持久深远的影响。研究性学习中国古代各时期的文学样式8八、明清小说(一)明清小说时期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从明代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二)特点1、明清小说与传统文化①史传色彩--世俗文学的历史依傍②惩劝教化--儒家文化的影响③神妖仙道--佛道思想的濡染2、明清小说的内容①题材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