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学绪论隋代社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统一的局势,为南北文化的交融提供了条件。2、政治与经济的成功措施,均田制、府兵制、科举制都为唐朝所沿用。3、文化上有新气象,整理图书,分经、史、子、集四类,印刷术起源于隋朝的雕版印刷,4、短暂统治的教训,骄奢淫逸,暴虐无道。唐代社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国力强盛,经济繁荣。2、推行科举制度,中下层士人抬头。3、文禁松弛,思想活跃,儒、佛、道三教并行。4、中外文化交融,文化交流频繁。5、繁荣中潜藏着危机。隋代文学特点:1、北周和梁陈文风的延续。浮艳淫靡之风弥漫文坛。2、呈现出南北文风合流的趋势。一些由北周入隋的诗人,如薛道衡、卢思道、杨素等人,给诗坛带来一些清刚之气。唐五代文学概况:1、诗歌。中国古代诗歌之冠冕。(1)诗人众多,大家辈出。《全唐诗》录有2200余人,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贺、杜牧、李商隐等一大批著名诗人。(2)诗歌浩瀚,成就辉煌。清彭定求等人编《全唐诗》收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共九百卷。(3)风格多样,流派纷呈。初唐四杰、上官体、山水隐逸、边塞、新乐府诗人、韩孟诗派等。(4)题材广泛,内容丰富。(5)诗体完备,各体兼善。古体、近体兼具。2、散文。韩柳发动的古文运动,在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上进行革新,用清新质朴的散体文代替华美空洞的骈体文。3、传奇。唐人的文言短篇小说。它的出现,标志着小说文体的确立和成熟。4、词。隋唐以后出现的新文体。产生于民间,“敦煌曲子词”是最早的词,中唐出现大量文人词,晚唐五代词已很成熟,两大创作中心:一是西蜀,“花间词人”——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二是南唐,以“二主一臣”——李璟、李煜与冯延巳为代表。5、变文。唐代的通俗文学属于说唱文体。唐诗繁荣发展的原因1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的繁荣给诗人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2科举取士,诗人地位的转移。3统治者重视与提倡,文禁松弛。4中外文化交流对唐诗的繁荣起了促进作用。5文学本身发展规律。6“风骚”的传统。7诗歌形式的不断丰富。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七言诗----格律诗。8南北朝诗歌的发展直接为唐诗的发展准备了条件。第二章:初唐诗坛第一节唐初宫廷诗人:李世民、虞世南、魏征、上官仪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王绩《野望》:1首尾两联抒情言事,易代之慨与全身避祸的思想融于其中。中间两联写景,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2全诗以朴素之笔,用白描的手段,描绘了一幅山间晚归图,清新质朴。是一首成熟的五言律诗。3首尾两联抒情,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的反复,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第二节初唐四杰“初唐四杰”追求刚健的骨气,重视抒发一己情怀,诗作有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力量,代表当时文学革新的方向。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1、全诗以离情别意为感情基轴,分别抒写了送别时作者对友人的安慰、鼓励、劝勉等不同的感情层次,一洗悲酸之态,洋溢着奋发向上的时代气息,与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相一致,表现出一种乐观开朗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2、朴素无华的艺术风格。作者用质朴的语言,抒写壮阔的胸襟,但在质朴中含有精警,豪语中含有对友人的体贴。杨炯《从军行》1、风格雄浑刚健,情调慷慨激昂,奏出了初唐时代的最强音,成为盛唐边塞诗的先声。2、跳跃式的结构。诗歌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场景,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3、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这在初唐殊为不易。作者是将严整的格律与慷慨的基调相谐和,使鲜明的节奏和奔放的气势相统一,使五律更趋定型。卢照邻《长安古意》是一首宫体诗,但它标志着宫体诗的转变。在题材上由宫廷转向市井,是一幅描绘唐代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它反映的内容十分丰富:第一,揭露了唐代长安从豪门贵族到市井娼家追逐享乐的生活;第二,揭露了朝中官僚争权夺利互相倾轧的丑态,批判他们的腐朽和豪奢;第三,表现初唐落魄知识分子的清高情怀,表明自己的人生追求;第四,用热烈的爱情追求代替艳情,“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艺术方面:第一,用铺排描叙的手法。由于描写的是广泛的社会生活,因此结构的安排把纵向铺叙和横向比较相结合,是跳动杂乱的。第二,语言主要是浓墨重彩的描绘,但于丽句中加进了清词。第三,用对比的手法,用贵族的豪奢,权贵的倾轧等,与自己的清心寡欲形成对比,强化了批判的力量。骆宾王《在狱咏蝉》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要求通过物抒写人的思想感情。作者采用托物寄兴的手法,抓住蝉的三个特点:饮风餐露的清高;守节气取信;羽弱声微来写蝉,物象十分鲜明。同时又通过物寄托所要表达之情:有借蝉表明己之境遇,暗示环境之污浊;有借蝉表明自己高洁的心态,由蝉及己,由己及蝉,物我对举,相互融汇,抒情凄恻,寄托遥深,是咏物诗中的佳作。“四杰”在唐诗发展史上的贡献1、诗风的初步转变。“四杰”力求摆脱齐梁诗风,突破宫体诗的狭小范围,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抑郁不平的愤慨和刚健的骨气,显示出诗歌创作的健康方向。2、诗体的初步完成。五言律诗到王杨基本定型,七言歌行经过卢骆的努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他们还是宫体诗的改造者,宫体诗在他们手中从宫廷走向市井。沈佺期和宋之问是武后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台阁诗人。第三节陈子昂与张若虚陈子昂与唐诗风骨诗歌革新的主张:反对“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陈子昂《感遇》(其二)全篇主旨是“自伤不遇明时”。全诗用比兴手法,诗的前四句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诗的后半部分用语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慨遥深。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前两句两个“不见”,突出身前身后的两个无穷大,使人生显出瞬间性,既表现了诗人生长在这个时代无法施展抱负的悲哀,又把人们引入霎那与永恒的沉思。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第三句写出了空间的辽阔和时间的久远。第四句在时空交叉点上,突出了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人物形象。把个人的存在置放到广袤无垠的宇宙背景下,让人体验深刻的孤独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一部分:写春江夜月照耀花林之美景。第二部分:写诗人面对江水江月,探寻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奥秘。第三部分:描写花月春宵的离愁别恨,从而进一步抒发对人生的感慨。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美妙景色和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抒发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短促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对青春年华的珍惜。1、虽用乐府旧题,而内容一新。2、以月为线索、以情为中心,又融入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思索和感悟,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炉,情景交融,意境幽美。3、构思巧妙,紧扣题意,结构绵密。4、韵律婉转悠扬,语言清新流畅。唐诗兴象兴:钟嵘:“文有尽而意无穷,兴也。”指的是诗歌表现上具有的那种言近旨远,吞吐不尽的美学属性和艺术情趣;象:物象,指文学作品里写到的事物图象,即客观事物。兴是潜隐的,象是显在的。兴象,要求诗歌除了外形的鲜明生动以外,还需具备内在的兴味神韵,要能透过外表事物表象的描绘,导引和展示出内部涵蕴丰富、包孕宏深的艺术境界。第三章盛唐的诗人群体第一节:山水田园诗人山水田园诗派:盛唐时期的诗歌流派。上承陶渊明、谢灵运,以题咏山水景物和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表达闲适、退隐的思想情趣,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用五言古题和五言律绝的形式。代表作家有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孟浩然《过故人庄》通过对乡村幽美的自然风光和宁静安闲的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表现了他对朋友间真挚友谊的赞美,从中暗示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诗歌按时间顺序,完整地写出从赴约到告别的全过程,层次分明。它描绘了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气氛,并将恬静秀美的田园风光与淳朴真挚的友情交融在一起,有景有情,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语言平淡质朴,省净流畅,但却表现了质朴淳厚、诚恳深挚的情谊,表现了恬淡醇厚的诗风。《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这是一首请求引荐的干谒诗。它以观湖起兴,寄托了自己不甘隐居、迫切求仕的心情。首联总写洞庭湖。颔联分写洞庭湖。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反映湖的气势。颈联、尾联抒情,表明请张丞相汲引之意。1、运用了兴寄的手法。这是一首典型的干谒诗。而写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这首干谒诗以观潮起兴,寄托自己不甘隐居,迫切求仕的心情,干谒而不露干谒的痕迹,不卑不亢,点到为止,含而不露。2、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写景方面,从大处落墨,把洞庭湖的秋景描绘得气势磅礴,雄浑壮美,生气勃勃,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诗中有画”:是说王维的诗能有效地将色彩、线条、构图等本来属于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全面地融绘入诗,使他的诗具有格外鲜明的色彩美、线条美、构图美,有很强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取得了写意的水彩画和水墨画的效果,达到了诗情与画意的融合无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第一,注意捕捉形象,加以细致地刻画,构成一个生动的画面,组成极幽静清静的风景画面;第二,善于捕捉自然界的色彩与声音,把它们组合在自己的诗篇之中,使诗中的画面,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生动活泼,形象鲜明;第三,以简笔勾勒的方法,追求一种萧疏清淡的水墨写意画的意境,重神韵不重形似,与谢灵运刻划景物力求逼真细致不同,就像一幅水墨画。王维《使至塞上》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勾勒出了祖国边疆的壮丽风光,表示了对守卫边塞的唐军将士的崇敬,洋溢着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1善于选择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画面开阔,意境雄浑。2语言朴素自然,比喻通俗生动。3结尾“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山居秋暝:王维山水诗的名作“诗中有画”的代表颔联是典型的“诗中有画”。首先,作者捕捉了山中典型的景物,加以刻画,明月、松林、清泉、山石几种意象组成色调明洁的图画,渲染了山景的清幽。其次,捕捉了自然界的色彩与声音,使诗中的画面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上句是无声的静态,下句是有声的动态,动静交错,明月与流水映辉,松树挺立而山石俯卧,写景如画。颈联写岸上的浣衣女子,由喧笑而寻竹林,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下句写水中,是由莲动画面推断渔舟将归,是以动态写静态。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写法上,笔法错综,极尽变化。颔联:写物。上句月光抚松,由远而近;下句泉流石上,由近而远。颈联:写人。上句喧笑,由隐而显;下句渔舟,由显而隐。颔联,上见下闻,上静下动;颈联,上闻下见,上动下静。将高下、远近、隐显、动静、色彩与声响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完整而又幽美恬静的艺术画面,达到了诗中有画的境界。《山居秋暝》通过描绘出秋雨新霁傍晚山中那清幽宜人的美景,表现了诗人迷恋自然美景的闲适情怀。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之情。鹿柴静美:1一二两句极写空山静寂,通过视听、动静交错结合的方法,体现山中的空寂幽静:空谷传音反衬出空山的幽静。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寂而无人,语而不见,更显孤清寒凉。2三、四两句着重以视觉的感受来显示山中的静。环境的幽暗与静往往是容易连在一起的。3一二句用有声反衬空寂,三四句以光亮反衬幽暗,声光色影,明暗浓淡,都渲染出一种凄美冷寂的氛围。4视——听——视,与此相关的是静——动——静,先以空寂写静,继以人声写静,再以斜阳、青苔之色写静。通过对鹿柴及其周围景物的描写,表现出深山密林中傍晚幽静而美好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远离尘世的空寂境界的追求。1善于敏锐地捕捉住微弱的声、光形象,把一阵人语和一缕返景这样的声响和色彩织入诗中,使全诗画面有声有色,鲜明生动。2善于运用反衬法。借助人们视听上的感受反差,以音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