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复习唐宋诗词鉴赏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鉴赏:1、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尝尽了国破家亡丧夫,作品风格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此词便是这时期的李清照典型代表作品之一。2、词中意向有着丰富的内涵。①淡酒:愁思;②雁:离愁;③黄花,以花喻人,正趁凄苦忧愁;④梧桐细雨:一叶知秋,牵愁惹恨。3、艺术特点:①重音律,用叠词。起句连用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寻寻觅觅”,追念如烟的往事。这种寻觅,只能使她更感到现实景况的孤苦。“凄凄惨惨戚戚”一句写词人的内心感受,是“冷冷清清”的加深与继续,悲伤愁苦无以复加,读来徘徊低迷,婉转凄楚。②词作有完整、浑然的意象结构,情景交融。由作者自己为抒情女主人公统领全篇,描述她在深秋时候日常的见闻感受,层层深入,以她的深深感叹结尾收束,塑造出一位孤苦妇女深沉悲哀孤寂的形象。③讲究“故实”,也就是要求词人要有文化修养,能够运用好前人的文化掌故。“晚来风急”,化用了李后主“常恨朝来寒重晚来风”。“雁过”句,可以说是反用古来鸿雁传书寄托相思的传说;“黄花憔悴谁堪摘”,可比较杜秋娘“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梧桐细雨”,是白居易写唐明皇思念杨贵妃的“秋雨梧桐叶落时”等。④压仄韵。韵脚是“觅”“戚”“息”“急”“识”“积”“摘”“黑”“滴”“得”。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⑹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鉴赏:1、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这时距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一直不受重视。上阕开头以楚天与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借美景抒愁情,表达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阕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压仄声韵。2、艺术特色:①情感跌宕起伏。本词的情感内容十分丰富,对中原大好河山遭金兵蹂躏的痛惜,想抗金收复而又无路请缨的悲愤,因屡遭冷落、排挤而产生的郁闷之情,因世无知音而萌发的孤寂之感,年华流逝、功业未成而着急哀伤,朝廷不思恢复而忧愤抱怨等。②多种抒情手法含蓄委婉,意蕴丰富,颇耐人寻味。a.比喻意象、比拟意象。“玉簪螺髻”是比喻意象,“献愁供恨”是比拟意象。“玉簪螺髻”,将大好河山比作美人,表达了词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对丢失这大好河山的痛惜,对沦陷区人民遭受金兵蹂躏的哀伤,对四十年国耻未雪的悲愤。“献愁供恨”是将山水拟人化,通过写远山使自己联想到沦陷区的父老姊妹而痛苦发愁。山本来是无情之物,连山也懂得献愁供恨,人的愁恨就可想而知了。b.象征性隐喻意象。“落日”、“断鸿”为象征性隐喻意象。以“落日”隐喻南宋王朝国势的哀微,以“断鸿”隐喻词人孤独失落的处境和心情。环境渲染作用与隐喻象征意味的结合。c.人物行为意象。词的人物行为描写,也是意象表现。第一,“英雄泪”的泪水中包含多少痛楚、怨愤与无奈;第二,请歌女拭泪,旨意在渲染他的悲凉、孤独;第三,用“红巾翠袖”借代歌女,形象优美生动,是一个富有审美情趣的假想意象。d.典故意象。本词所用张翰、徐汜两个典故,意在表达词人不为个人、不谋私利的高尚品格,若直接陈说,一方面会显得了无余味,另一方面也可能因锋芒毕露而招惹非议;而通过典故委婉表达,则含蓄、圆通得多了。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鉴赏:通过对山居生活和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的隐逸之情。1.诗中有画。首先总写山的秋色,点出山居的空旷恬适。再写空中和地面之景,描绘出一幅优美的山水画,表现出一种幽静之美。①构图完整。首联勾勒出整幅画面的背景,为全景,远景。“新雨后”的“空山”秋夜,清新、宁静。颔联、颈联写具体、分散的景物,由分散的景物构成严谨的画幅。②色彩淡雅,南宗水墨画鼻祖。具备声、光、色、态,但色彩不浓艳,声音不喧嚣。景物疏淡,笔墨简洁。看到:月色、山泉、莲荷,渔舟;闻到:雨香、松香、竹香、荷香;听到:泉水叮咚、浣衣女交谈声、渔舟轻摇的橹声。③景物错落有致,静动结合,互为衬托,突出了环境和心境的幽静。颔联:“明月松间照”,无声之静态(空中)远及近;“清泉石上流”,有声之动态(地下)近及远。颈联:“竹喧归浣女”,有声之动态(岸上)远及近;“莲动下渔舟”,无声之动态(水下)近及远。上下、远近、动静、声色,交错杂糅,画面的景深富有层次,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活动之画、有声之画。2.运用比兴手法,山中景物寄托自己的情志和理想,以物芳而明志洁。三四句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造就出极为幽静的意境,五六句侧重写人,突出人的活动,动静相生,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和高洁的情怀,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险恶官场的厌恶。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赏析:1.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九九重阳节、登高节,56岁的杜甫流落三峡夔州,已百病缠身。此年9月,吐蕃入侵距离长安不远的邠州。2.思想蕴涵:首联:写具体之秋景:风、天、猿、渚、沙、鸟,准确表达秋气之肃杀、凄凉,修饰语准确细腻。颔联:写整体之秋景。写出三峡秋季的空阔辽远,寒气逼人,境界阔大。此二联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悲有壮。颈联意蕴丰富,八可悲处。尾联:渲染艰难、悲愤,以细节描写抒情。登台是为了排遣愁苦,却又因“新停”酒杯而无法解脱“艰难苦恨”的重压,但这浓缩的悲愤,却从软言冷语中结出,诗意更显深沉。3.艺术创新:(1)沉郁顿挫之风格。①感情沉重、丰厚,富有时代感。②抒情含蓄、层次分明、节奏疏密相间。③格调深沉而不颓丧,悲中有壮。(2)精严之格律。①对仗。八句皆对,尚有句中对。②押韵。平声“灰”韵。声韵流畅、深沉。③平仄。仄起式七律,符合粘对律。除一二六句外,其余各句皆与基本格式完全相同。但按照一三五不论的规则,一二句也是完全合乎格律要求的。第六句首字用仄声,用第三字救,也是可以的。二句二字与三句二字同为平,四句二字与五句二字同为仄,六句二字与七句二字同为平,都是相粘的。(3)精确凝练之语言:全诗写登高所见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出一股沉郁之气,为杜诗中沉郁悲壮风格的代表;抒写了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颓丧,凄苦而不消沉。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