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书院制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1、了解书院的发展历史。2、掌握书院的教学与管理及特点。3、理解书院的教育意义。教学目标第一节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书院的管理与教学第三节书院的教育意义一、书院及其产生•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主,将图书的收藏、校对与教学、研究合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学派性书院是各个学派的教育思想的实验学校,其基本的教育特点是自由讲学。第一节书院的产生与发展•书院产生的原因:•1、官学衰落、士人失学;•2、书籍的积累与传播;•3、私人讲学的传统;•4、佛教禅林的影响。二、书院的发展•(一)唐代的书院•书院的名称最早见于唐代,那时的书院有官方创办和私人设置的两类。•官方创办的书院只是校书、藏书的场所,如唐代的丽正书院。唐开元六年(718)将乾元院改为丽正修书院,十三年(725)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私人所设的书院多是读书人私人读书之地,他们把自己的书房称为书院,如遂宁张九宗书院,衡阳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二)两宋的书院•北宋初期,书院开始兴旺起来,其规模和数量大幅度扩展,成为宋初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书院兴盛的原因•第一,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而宋初官学却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第二,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第三,佛教禅林制度的影响。•第四,印刷术的应用,使书籍的制作与手写本相比,变得极为便利,是促成宋代书院兴旺发展的重要基础。两宋的书院•(1)北宋最为著名的六所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星子县北(今江西九江市)庐山五老峰下。岳麓书院•位于湖南善化县(今长沙市)西岳麓山抱黄洞下。嵩阳书院•河南登封县太室山(嵩山)南麓。•在应天府所在睢阳(今河南商丘),又名睢阳书院。应天府书院•在湖南衡阳县(今衡阳市)北石鼓山。石鼓书院茅山书院•茅山书院:在江苏江宁府茅山(今江苏金坛县)。•(2)南宋的书院•南宋书院在各方面都比北宋有长足的进步。书院的数量和分布的区域大幅度扩大;大量的宋初著名书院都得到了恢复和重建;书院内部的设施和功能更加完善;书院的规章制度也更加完备。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象山书院、丽泽书院。1179年,朱熹下令修复白鹿洞书院。次年修复后,朱熹亲自掌教,制定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这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学规。三、元、明、清的书院•官学化是元代书院的一大特点,将书院山长列为各地儒学提举司下属官员的编制,规定书院山长待遇同州学学正相等,山长由行省任免。元代设立直学之职,掌管书院钱粮,于是书院财权也由官方掌管。学生和地方官学学生一样,通过考核也可以有作官的前途。这样,书院就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明书院的发展可以说是几度兴衰。明初,因为汉族统治恢复,提倡科举,重视官学,书院受到冷落。明中叶后,因为科举越发僵化,官学有名无实,于是,书院兴盛起来。明中叶后日趋腐败的政治必然遭到儒家士大夫的批评,双方的矛盾越来越加强。所以,从嘉庆、万历以后,朝廷先后四次下令禁毁书院。•明代最著名的书院是位于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书院(1)完备的讲会制度使之成为文化学术中心。(2)密切关注社会政治,将讲学活动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清代初年,统治者推崇科举和官学,对书院采取抑制态度。•雍正十一年(1733年)诏谕在各省设立书院,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书院的管理和控制。•著名学者阮元创办的杭州诂经精舍和广东学海堂,就是当时训诂考据学研究与教学的重点场所。•清末改书院为学堂。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月,清政府下诏将各省所有书院,在省城的均改为大学堂,各府厅及直隶州的改为中学堂,各州县的改为小学堂。讲堂第二节书院的管理与教学•一、书院的组织、管理•由民办向官办发展;经费自主,主要依靠院田收入。•重视自己的特色。办学特色(1)办学目标:注重探讨义理,注重人格修养。(2)选址:多设山林僻静之处。(3)主持人:自行聘请地方名儒。(4)奉祀:多奉祀本学派鼻祖。•机构简单,管理人员少。通常由书院负责人兼职组织管理和日常教学,不再设其他人员和机构。•学规严密:如《白鹿洞书院揭示》。•课程设置灵活,不同书院有不同的安排。《白鹿洞书院揭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辩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右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右接物之要。二、书院的教育教学、研究•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派讲学,百家争鸣。讲学分学术讲授、学派讲会和宣扬教化数种。•分斋教学制度(漳南书院)•入学教学“门户开放”,不受地域限制。•教学注意讲明义理,躬行实践,教学方式多采用问难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师生关系融洽,以道相交,师生之间感情深厚。王守仁、湛若水的讲学•王守仁,明朝中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1508年,在贵州创办了龙冈书院;•1509年,在贵阳的书院讲学;•1518年,在江西修建濂溪书院讲学;•1524年,在会稽书院讲学。•湛若水,儒学大师陈献章(字白沙)的学生。•“平生足迹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白沙,从游者殆遍天下”。从40岁到94岁逝世前五十五年间无日不讲学,无日不授徒延伸学习:在中国古代教育史和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史上作出突出贡献的是宋明理学家、心学家以及清代的实学家所创建的精舍和书院。这些精舍和书院的教育实践,与汉代以来太学所形成的教育风格迥然不同,形成了另外一种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第一,培养目标不同。书院的培养目标,首先要求士子学做人,它追求学生人格的完善,强调道德与学问并进,而不像官学那样以科举入仕为主要目标。第二,自由讲学。每一个学派的大师所主持的书院、精舍,一般就成为这个学派进行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的基地。书院教育自由讲学、注重学术研讨的特点十分明显。•第三,学生自由择师。不受家庭出身及籍贯等的限制。•第四,教学以自学、独立研究为主,师生之间注重质疑问难。宋代之后所流行的各家语录,一般就是书院师徒间的问答记录。•第五,倡导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争鸣与交流。宋代书院倡导并推行“会讲”制度,所谓“会讲”就是一种学术研讨会,在书院所举行的定期会讲中,各派学者云集荟萃,彼此议论学术上的得失。第三节书院的教育意义一、促进理学发展、繁荣学术文化二、促进了教育革新三、促进了古代教育制度的完备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