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辅导之三怀古诗词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感慨个人遭遇,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讽今。1、弄清史实、典故。2、体会意图、感情。3、品味技巧手法。一.不要把怀古诗词看成是历史由于篇幅的限制,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甚至不讲究百分之百地忠于史实。比如说李商隐的《贾生》,与史实就颇有出入,其实,汉文帝还不算昏庸,也不是不想重用贾谊,贾谊之所以不被重用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遭到周勃等元老大臣的反对。诗人只是抓住“问鬼神”与晚唐朝许多皇帝妄佛媚道以及自己和贾谊都最终不被重用这两个相似点,借此发挥,以抒发自己“辜负凌云万丈才”的无尽感慨。二.不要把怀古诗词看成是史论。在二十个字到百把个字的一首诗或词中,绝对无法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做出全面的评价,做出结论,只是抒发某种感慨。三,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一是在王昭君的出塞与杜甫的“飘泊西南天地间”颇为相似;二是在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悲剧命运极其相似。如杜甫《咏怀古迹(三)》中,王昭君的出塞与杜甫的连接点究竟在哪里呢?抓住这两个连接点,我们就不难探明杜甫这首昭君诗的意蕴,在鉴时就不会偏离了方向。前面谈的是从相似点出发来找连接点,还可以从相反方向来找连接点。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而苏轼自己人到中年,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正是有感于此,苏轼才创作出历史上最杰出的赤壁怀古词。四,要学会点比较鉴赏,这不但对领会作者诗中所抒发的感情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提高鉴赏能力也很有了处。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和重大事件对后世的影响往入都很深远,许多文人骚赋对之大都“感极而悲者矣”,便欣然命笔,各抒其怀。但由于各自身世、地位、处境、个性、风格等的差异,其作品也就大相径庭,立意千差万别,水平参差不齐。我们以写项羽的两首绝句为例来加以深入探讨。杜牧《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的《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杜牧以诗人的眼光,从败不馁的角度立意,说明大丈夫男子汉要经得起失败、挫折的考验,要有包羞忍耻的顽强毅力。在史识上,王安石见高一筹。比较:王安石以政治家的眼光,从当时形势的角度立意,指出项羽已失去人心,不会再有成功的希望。从艺术的精度看,也就是说要从作者艺术造诣上加评析:杜牧的诗先提出对问题的正确看法,再概述史实,最后急转直下,一气呵成,全诗气势宏伟。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点明道理----如何对待失败和挫折。王安石以三句概述史实,最后一句点题,提出与杜牧相反的看法。因为缺少杜牧那种简练的叙事和顿措的笔法,以及曲折回环的咏叹,所以显得平铺直叙。他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然而,咏史并非史论,从诗词创作的整体艺术水准而言,王安石远不如杜牧,正如钱钟书先生所指出的,王安石同样犯了宋人写诗填词好议论且缺少形象思维的毛病。总而言之,从这两首同题诗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贾生王安石一时谋议各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两首同题诗中,李商隐和王安石同咏贾,而主题为何相反?谁的诗艺术水平更高?练习:主题相反是因为两人所处的时代以及身世、地位、性格等方面的不同。李诗用笔曲折,韵味深长,提示了历史上人才不被重用的普遍规律;王诗虽用笔奔放,颇有见识,但纯是议论,且只表达个人知遇之恩,无不如李诗。四,要掌握一点怎样区分怀古诗词艺术水准确性高下的要诀。借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无我”和“有我”之境的说法来说,就写景而言,“无我”之境是最高境界,而对怀古诗词而言,“有我”之作才能臻于精妙。蜀先主庙刘禹锡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鼎足,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像贤。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这首怀古之作抒发了国家后继无人,将导致倾覆的深沉历史感慨,也对腐朽的统治者的讽喻,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前半写刘备的英雄形象,一生功业,高度概括,笔力雄健;后半写蜀汉衰亡,感慨万端.鲜明的兴亡盛衰的对比道出历史的深刻教训,也是对当时的统治者的嘲讽。全诗警辟工整,垂戒千秋,句句精拔,字字如濯,怀古、论史浑然一体,形象感人,意义深邃,令今人读之,亦掩卷喟叹,感慨系之,国家兴亡大局盛衰之恨顿生。但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却批评这首诗为“浅近”(不够含蓄),斯评虽不恰当,而批之日“无我”则比较准确。刘禹锡只是作为一个客观的评判者,没有把自己融入诗中,因而“诗中无我”,虽警辟深邃,但难臻精妙之品,不如杜甫、苏轼怀古诗词。再如,杜甫《咏怀古迹(三)》言之:诗人在咏怀古迹时,用的是“古人即我,我即古人”的手法,把自己完全融入诗中,诗人悲明妃出塞与自悲“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叹明妃绝色遭弃与自叹“古来材大难为用”,如水乳交融,似水中着盐,浑然无迹。可以说诗中的明妃就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明妃。吟咏时诗人并非隔岸观火,或作壁上观,而是亲赴火场院,身临其境,故感慨格外深切,意蕴分外深邃,情意特别真挚,余韵尤其深长,令后人读之击节赞赏,拍案叫绝,唏嘘叹惋,以至泣下,绝非一般客观评判者之所能及也。小小结:练习: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为什么这首诗以诘问的语气作结,更富韵味,请作简要的分析。运用诗人咏贾谊亦兼自咏的手法回答:诗人明知贾谊为何来到长沙,却故意提出贾谊“何事”来到长沙这一疑问,这就更为曲折地抒发出了对贾谊,也是对自己的怜惜之情,可谓含情不尽。最后,要知人明世,也就是要了解作者的简历、史实、创作该篇时的背景,以便感情诗情,这对咏史诗尤其重要。凡是课本、读本及其注释、练习中所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典故都应牢牢加以掌握,切不可等闲视之。对于唐宋著名诗人的大体经历,也要略知一二,这样,在不懂得诗人创作该篇时的背景之情况下,也能做个大体的猜测,不至于两眼抹黑。这是最基本的。这首词最后以怀念李白和写景作结,所含有余不尽之意主要是什么?练习:子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韩元吉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回答时应考虑:作者与李白来采石矶有何共同点,落魄的南宋爱国诗人的愁和恨与李白因参加李璘幕府而被流放,最终死于此,十分相似。据此可作如下回答:李白想“为君谈笑静胡沙”,落得远贬夜郎路八千;如今奸臣当道,词人的前程也不会比李白好多少,怕是和青山之外缥涉的远烟一样。练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请大家齐背)辛弃疾填词喜欢用典,不懂得典故及其用意就不懂辛词。词中张翰、刘备的典故和桓温的话各表现了什么?以张翰、刘备两个典故表达自己不想追求闲适生活,只想建功的崇高理想。以桓温的话抒发了英雄失意,年华虚掷的痛苦。不经一番寒彻骨头,怎得梅花扑鼻香!预祝同学们新学期有新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