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调研——水绘园目录一.简介二.园林背景1.历史背景2.文化背景3.园林特点三、江南文人园背景四、冒襄修缮水绘园五、分析1.叠山理水,堆石叠山2.石桥横跨六、与现代环境融合一.简介:水绘园,地处南通如皋东北隅。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原是邑人冒一贯的制业,历四世至明末清初冒辟疆时始臻完善。是园以水为贵、倒影为佳,既秀且雅;而其以园言志,以园为忆、并融诗、文、琴、棋、书、画、博古,曲艺等于一园的特色,是一座饶有书卷气的“江南文人园”。二.背景1.历史背景:当时的明王朝已成溃乱之势,东北在清兵的铁蹄之下,川陕湖广是“流寇”驰骋的战场,而江浙一带的士大夫依然过着宴安鸩毒、骄奢淫逸的生活。秦淮河畔,妓家所居的河房开宴沿宾,樽酒不空,歌姬的翡翠鸳鸯与书生的乌巾紫裘相交错,文采风流,盛于一时。2.文化背景:明至清初阶段封建文化沿袭宋的传统,文学艺术走向成熟。自由放逸、各出心裁的写意画再次辉煌。绘画理论与造园艺术呼应发展。园林艺术出现两个变化。一是除了以往的全景缩移、模拟自然山水景物之外,还出现了以山水局部来象征山水整体的更为深化的写意创作手法。二是如同绘画的题款一样,景题、匾额、对联在园林中也普遍使用,意境信息的穿达得以直接借助文字、语言而大大增加了信息量。园林意境的蕴藏更为深远,园林艺术比以往更密切地融合了诗文、绘画的趣味,从而赋予园林本身以更浓郁的诗情画意。3.园林特点:1.元、明、清初是中古古典园林成熟期的第二阶段。2.文人园涵盖了民间的造园活动,并影响到皇家园林,写意山水园形成。文人园林达到艺术成就的高峰。3.精湛的叠山技艺、造园普遍使用叠石假山。建筑技巧,叠山技巧,植物配置技巧,形成积极一面。三、江南文人园背景1.经济发达,文化水平提高,文人辈出2.江南气候温和湿润,花木生长繁盛。3.民间建筑技艺精湛,盛产优质石料。四、冒襄修缮水绘园。清顺治初归冒起宗,冒家历来人才辈出,以冒襄(辟疆)为最,他与方以智、陈贞慧、侯方域并称“明末四公子”。冒氏与阮大铖不合,携董小婉隐居水绘园,邀四方名士以书、画、诗、戏、酒为娱,风流文采,映照一时。冒辟疆将旧园重整,赋予思想,精心增饰,在园中构筑“妙隐香林”,“壹默斋”,“枕烟亭”,“寒碧堂”,“洗钵池”,“小语溪”,“鹤屿”,“小三吾”,“波烟玉亭”,“湘中阁”,“涩浪坡”,“镜阁”,“碧落庐”等十余处佳境。清初名士陈维崧在《水绘园记》中写道“绘者,会也,南北东西皆水绘其中,林峦葩卉坱圠掩映,若绘画然。”明朝灭亡后,冒辟疆心灰意冷,于是把水绘园改名为水绘庵,决心隐居不仕。当时名士钱搛益、吴伟业、王士祯、孔尚任、陈维崧等纷纷前来如皋相聚,在园中诗文唱和。时人说:士之渡江而北,渡河而南者,无不以如皋为归。水绘园盛极一时。王周臣作冒辟疆五寿序时如此描述水绘园及其主人的生活:“树木掩映,亭榭参差,曲水环流,山亭独立,尝于其中高会名流,开樽张乐。”这样的园林生活,分明就是一个文人“市隐”的享乐窝。五、分析1、叠山理水,堆石叠山是园以水为贵,倒影为佳。水池一般都濒临着假山,合于“山脉之通按其水境,水道之达理其山形”的画理。江南古典园林遵循自然之道,地形之势,理山叠水手法多变。适宜地形,彰显内涵。1)叠山造石作为一门造园艺术,在园林造景中非常重要。类似于自然山岳以其丰富的外貌和广博的内涵而成为大地景观的最重要的一部分。水绘园运用叠石手法为石壁。既无皱与涡,而石洞较大洞的边缘多做尖角。且有不少自壁面挑出的石块,或上翘,或下垂,奇矫凌乱。2)集中用水分散用水园中以洗钵池为中心,池水四方分流,把园分为数块。再加上水中洲,在其回环的水道上,疏疏落落地建有一堂、一房、一斋、一庐、二阁、三亭剩下来的就全是水景了,这正好点出了地处长江三角洲水网平原上的造园特色。冒辟疆营造的水绘园不设垣墉,环以碧水,园中凭借水流于地面,自然地形成了一幅幽美的画图。这里,有画堤的两岸夹镜,涪溪的窈窕,香林的妙隐,似镜浮的茅亭,洗钵池的空明和屿地的不羁,水中倒映着冬季的“碧落”,早春的“寒碧”,夏日的“悬露”,爽秋的“泼烟玉”,更有那迟疑的涩浪坡和怡淡的枕烟亭。石桥横跨信步入园,但见石桥横跨清渠修然,竹木扶疏,有土坡障景,这里遍栽翠竹,竹影浯溪,名“妙隐香林”。园中既然是自然的水道,那么就有些地方是互不通连的,当年园主人在这里挖土相通,名小浯溪,就近推积,遍栽翠竹,形成障景,使之竹影浯溪,名“妙隐香林”,富有禅意。经过这样的处理,客观上形成了三道通道,一自小浯溪南东近古刹中禅寺,可觅隐玉斋遗踪,一自小浯溪北东近寒碧堂处,又一自西绕过障景可北通壹默斋。六、与现代环境融合在与现代环境融合上,增设动物园,游乐场。从游玩效益上,布置丰富了现代人的生活。从园林艺术,绿地系统规划上来看。打破了原来隐逸,山林野趣的游玩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