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书的注解2陈澧《东塾读书记》时有古今,犹地有东西、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3语言文字因历史的变迁、发展而不断变化,因地域不同而产生方言歧异。古代典籍流传到后代,必然产生语言障碍。流传的时间越久远,语言文字的障碍就越多,因此,离开注释,后代人便难以读懂古书。《史记》流传到东汉,便有延笃为之作音义(注音、释义);《汉书》流传到汉末,便有服虔的注本《汉书音训》。4《尚书·泰誓》我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孔安国注我治理之臣虽少,而心德同。十人: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天、散宜生、南宫适及文母5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成玄英注:朝菌者,谓天时滞雨,于粪土之上热蒸而生,阴湿则生,见日便死。亦谓之大芝,生于朝而死于暮,故曰朝菌。月终谓之晦,月旦谓之朔;假令逢阴,数日便萎,终不涉三旬。蟪蛄者,夏蝉也。生于麦梗,亦谓之麦节,夏生秋死,故不知春秋。菌则朝生暮死,蝉则夏长秋殂,斯言龄命短促,故谓之小年也。。6注释的体例1传注体主要是汉代学者奠基的注释先秦典籍的一种体例。传西汉四家传《诗》齐人辕固所传--齐诗鲁人申培所传--鲁诗燕人韩婴所传--韩诗外传鲁人毛亨所传--毛诗故训传7注唐·贾公彦《仪礼疏》云:“注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也”。注释古书称“注”始于东汉学者郑玄。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毛君、孔安国、马融、王肃之徒,其所注书,皆称为传,郑玄则谓之注。”(《左传注疏》卷二)8“笺”《说文》:“笺,表识书也。笺,始于郑玄。郑氏解《诗经》,以《毛传》为根据,或是补充、订正,或是发挥、阐明,与《毛传》相区别,称为《诗笺》。毛亨传传注体-释例郑玄笺毛亨传郑玄笺郑玄笺返回本章目录10传注体的特点1、质约简朴。2、释词通句。112义疏体所谓“义疏”,可省称为“义”或“疏”,是兼释经注的一种训诂形式。义疏萌芽于汉末,盛行于六朝。12正义所谓“正义”,即正前人的义疏。在唐代,官修的“五经”称“正义”。孔颖达与诸儒撰《五经正义》凡一百八十卷,(《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春秋左传正义》、《礼记正义》),是对义疏之学的发展。《五经正义》结束了两汉以来说经家派别林立、异说纷争的局面,使经学定于一尊,唐、宋间的科举应试便以此为依据。《五经正义》注重考证古义,其方法较汉儒更臻完善,为考据学奠定了基础。13私人:贾公彦的《周礼疏》、《仪礼疏》,都对后世影响较大。14义疏体-释例孔颖达疏孔颖达疏孔颖达疏返回本章目录153集解体集解是汇集各家解说的一种注释形式。前代流传下来的注释很多,同一部古籍,往往有多人作注。于是便有学者集诸家之善说,汇于一编,并时抒己见,更其未妥者,遂成集解。何晏的《论语集解》,汇集了孔安国、包咸、马融、郑玄、王肃等人对《论语》的解释。裴駰的《史记集解》,也收集了前代对史记的一些解释。16集解体-释例返回本章目录魏·何晏《论语集解》附以己意17注释新变化注明典故来源唐李善注《昭明文选》考核增补史实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阐发原著哲理唐成玄英《庄子》疏标注古籍读音唐陆德明《经典释文》18“章句”“章句”是分章拆句的意思,指在解释词义之外,再串讲文章大意。章句与传、注等不同,传、注解释、疏通古书的字句,一般比较简明;而章句分析古书中全句或全章的大意,往往离开文字的注释空发议论,多琐碎繁杂,动辄数万言。如《尚书》有《欧阳章句》三十一卷,《大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春秋》有《公羊章句》三十八篇,《谷梁章句》三十三篇。19章句体-释例返本章返回本章目录东汉·赵岐《孟子章句》十三经13121110987654321春秋礼记周易尚书诗经公羊传谷梁传左氏传孟子汉武帝初唐唐文宗宋仁宗416卷147560字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氏传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尚书诗经孝经论语尔雅公羊传谷梁传左氏传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尚书诗经孝经论语尔雅返回本章目录附: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南宋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二篇,与《论语》、《孟子》配合,撰《四书章句集注》。五经《周易》《诗经》《尚书》《周礼》《春秋》汉代五经包含了除《孝经》《尔雅》以外的全部儒家经典。返回本章目录附:三礼与《礼记》注疏《仪礼》记仪式(各种礼仪)《周礼》记职务(政治制度)《礼记》言意义(儒学杂编)三礼《大戴礼记》西汉戴德辑录原有85篇,现存39篇《小戴礼记》戴德之侄戴圣辑录49篇,即今之《礼记》《礼记》注疏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礼记注疏》元·陈澔《礼记集说》清·朱彬《礼记训纂》清·孙希旦《礼记集解》返回本章目录附:三传与《左传》注疏三传春秋三传《左氏传》—左丘明(汉代称《春秋内传》)鲁隐公元年—鲁哀公二十七年(前722)(前468)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公羊传》—公羊高《谷梁传》—谷梁赤《春秋》:鲁隐公元年—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年—前481年)计242年《左传》注疏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注疏》清·刘文淇《春秋左传旧注疏证》今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返回本章目录附:《论语》与注疏-1汉初《论语》论,lún,论纂。《古论语》简称《古论》,出于孔壁,古文字写成,21篇《齐论语》简称《齐论》,齐国学者所传,22篇《鲁论语》简称《鲁论》,鲁国学者所传,20篇东汉郑玄参考《古论》、《齐论》,为《鲁论》作注。即今之《论语》。已散佚返回本章目录附:《论语》与注疏-2《论语》注疏魏·何晏《论语集解》宋·邢昺(bǐng)《论语集解疏》宋·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人杨伯峻《论语译注》返回本章目录附:《孟子》与注疏《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撰写的关于孟子言行的书,共7篇(每篇分上下)。《孟子》注疏东汉·赵岐《孟子章句》宋·孙奭(shì)《孟子注疏》宋·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孟子正义》返回本章目录附:《老子》与注疏《老子》,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楚国人老聃(dān)所作。81章,约5000字,多为韵文。《老子》分为上下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因而又称《老子》为《道德经》。《老子》注疏三国·魏·王弼《老子注》汉河上公(后人假托)《老子章句》今人马叙伦《老子校诂》今人高亨《老子正诂》返回本章目录附:《庄子》与注疏《庄子》,战国时蒙(今河南商丘)人庄周所著,现存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所著,外篇、杂篇为庄周后学所著。唐天宝元年二月尊称庄子为南华真人,于是始称《庄子》为《南华经》或《南华真经》。《庄子》注疏晋·郭象唐·成玄英《庄子注疏》唐·陆德明《庄子音义》清·王先谦《庄子集解》清·郭庆藩《庄子集释》返回本章目录附:《荀子》与注疏《荀子》注疏唐·杨倞(liàng)《荀子注》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今人梁启雄《荀子简释》《荀子》现存32篇,多数是荀子所著,小部分出于门人之手。荀子,名况,时人尊称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诸子中的集大成者。返回本章目录附:《韩非子》与注疏《韩非子》注疏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今人陈奇猷(yóu)《韩非子集释》今人梁启雄《韩子浅解》韩非,战国末期韩国的诸公子,荀子的学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被杀于秦。《韩非子》现存55篇。返回本章目录附:《诗经》与注疏-1西汉传诗的四家齐人辕固所传--齐诗鲁人申培所传--鲁诗燕人韩婴所传--韩诗鲁人毛亨所传--毛诗东汉后散佚毛诗风(十五国风)-----160篇雅(大雅、小雅)----105篇颂(周颂、鲁颂、商颂)-40篇产生时间:西周初期(前11世纪)-春秋中期(前6世纪)返回本章目录附:《诗经》与注疏-2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宋·朱熹《诗集传》清·陈奂《诗毛氏传疏》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诗经》注疏返回本章目录附:《楚辞》与注疏西汉刘向汇编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题为《楚辞》。“楚辞”是公元前四世纪至三世纪之间,楚国诗人屈原等在民歌基础上加工创作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楚辞》注疏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宋·朱熹《楚辞集注》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返回本章目录附:《国语》与注疏《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是先秦的历史散文集,21卷。作者旧传为左丘明,其实是春秋时各国史官所记史料的汇集整理。分别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自西周中期至春秋战国之交的500年的史实。由于此书史料丰富,可与《左传》相互参证,所以被汉代学者称为“春秋外传”(《左传》被称为“春秋内传”)。《国语》注疏三国·吴·韦昭《国语注》清·董增龄《国语正义》近人徐元浩《国语集解》返回本章目录附:《战国策》与注疏《战国策》是战国时代的史料汇编,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作了校理,按国编排,分为东周、西周、秦、楚、齐、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共33篇。初名《国策》,又叫《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刘向定名为《战国策》。《战国策》注疏东汉·高诱《战国策注》元·吴师道《战国策校注》清·黄丕烈《战国策札记》返回本章目录附:《吕氏春秋》与注疏《吕氏春秋》,战国末年吕不韦的食客们共同撰写,是先秦杂家的代表作,也是一部诸子散文集。原书分十二纪、六论、八览,现存160篇,20万字。又称《吕览》。《吕氏春秋》注疏东汉·高诱《吕氏春秋注》清·毕沅《吕氏春秋校正》近人许维遹(yù)《吕氏春秋集释》近人陈奇猷(yóu)《吕氏春秋校释》返回本章目录附:《山海经》与注疏《山海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完成于战国至西汉时期,作者不可考。18卷,分为《山经》、《海经》。原文有图,故又称《山海经图》,但图早已散失。《山海经》记述了古代传说中的山川、道里、部落、物产,还保存了近100个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等。《山海经》注疏晋·郭璞《山海经注》清·毕沅《山海经新校正》清·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返回本章目录附:《淮南子》与注疏《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原书内篇21卷,外篇33卷,今仅存内篇。《淮南子》本名《鸿烈》,刘向校定后称为《淮南》,《隋书·经籍志》始题作《淮南子》。此书又称《淮南鸿烈》。鸿烈,东汉高诱注云:“鸿,大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此书思想内容接近道家,但也杂糅先秦各家学说,《汉书·艺文志》归于杂家类。书中保存了“女娲补天”、“共工争帝”等神话资料。《淮南子》注疏东汉·高诱《淮南鸿烈解》返回本章目录附:《文选》与注疏文选(昭明文选)萧统(501-531)从隋代起成为“文选学”高宗年间李善注玄宗年间五臣注吕延济刘良张铣(xiǎn)吕向李周翰南朝梁唐返回本章目录附:《史记》与注疏《史记》,司马迁著,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反映了我国汉以前的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130篇,其中十二本纪(帝王的传记)、十表(记载历代世系、列国关系等)、八书(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三十世家(王侯外戚的传记)、七十列传(多为人物传记,也有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我国有交往的国家的历史)。52万字。《史记》注疏南·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清·梁玉绳《史记志疑》近代·日·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返回本章目录附:《汉书》与注疏《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记载西汉230年的史事。全书100篇,包括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班固在兰台令史任上所著,历二十余年。班固死于狱中,八表由其妹班昭续成,《天文志》由马续所补。《汉书》注疏唐·颜师古《汉书注》(集注,23家)清·王先谦《汉书补注》今人杨树达《汉书窥管》今人陈直《汉书新证》返回本章目录附:《后汉书》与注疏《后汉书》,南朝宋范晔(398-445)著,今本120卷(范晔完成其中的纪10卷,列传80卷;志30卷是后人从西晋司马彪《续汉书》中抽出补入的),记载东汉近200年的历史。《后汉书》注疏清·惠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