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聊斋志异一、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的成书:蒲松龄(明崇祯十三年1640—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山东淄川县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第子员,文名藉藉诸生间。”二、狐鬼世界的建构:(一)一书而兼二体1、就文体来说,其中有简约记述奇闻异事如同六朝志怪小说的短章,也有故事委婉、记叙曲微如同唐人传奇的篇章。2、就取材来说,其中有采自当时社会传闻或直录友人笔记者,篇首或篇末往往注明某人言、某人记;也有就前人的记述加以改制、点染的;还有并没有口头传说或文字记述的依据,而是完全或基本上由作者虚构的狐鬼花妖故事(二)用传奇法以志怪1、继承了志怪传奇小说的文学传统.纪晓岚:“《聊斋志异》盛行一时,然才子之笔,非著书者之笔也。”“今一书而兼二体,所未解也。小说既述见闻,即属叙事,不比戏场关目,随意装点。”2、神道意识的美化三、狐鬼世界的内涵(一)科举失意的心态(二)(三)寂寞生活的梦幻(四)刺贪刺虐(五)现实伦理与精神超越(六)崇高与庸俗并存四、文言短篇的艺术创新(一)多种小说模式(二)情节的丰美(三)小说诗化倾向(四)叙述语言平易简洁(五)人物语言多样第二章三国志演义•三国故事始于汉灵帝建宁元年的黄巾起义,终于晋武帝太康元年的三国归晋。第一节《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一、三国故事的长期流传与发展1、魏晋六朝: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2、隋唐宋:(1)民间传说、说话(2)文人对三国人物的仰慕评价3、金元:平话、戏曲二、关于罗贯中及《三国志演义》的成书时间嘉靖本《三国志演义》: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三、《三国志演义》的主要版本明嘉靖《三国志通俗演义》万历年《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叶昼伪托)清康熙《三国志演义》(毛纶、毛宗岗父子)第二节在理想和迷惘中重塑历史一、渴慕明君良臣: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于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少陵昔赠曹将军,曾曰魏武之子孙。君又无乃将军后,于今环堵蓬蒿屯。(一)政治上向往仁政(二)人格上注重道德(三)才能上崇尚智勇二、在悲怆和迷惘中追寻传统1、儒家道德理想的碰壁2、人物命运的悲剧色彩(一)蜀国失败的原因:(1)实力相差悬殊。(2)孙刘联盟多次遭到破坏。(3)北伐战略被魏军识破。(二)功业心的颠覆与嘲讽孙策之死——曹操之死(1)当时皆位极人臣,此后没再建立大功业,便迅速死亡。(2)两人临死前,小说都安排道士将他们戏辱一番。(3)通过于吉和左慈对他们的羞辱,颠覆与嘲讽了孙策与曹操功业之心及“三不朽”观念的价值和意义。第三节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一、虚与实的结合1、桃园三结义:《三国志》2、赤壁之战虚构的作用:(1)可以通过逻辑的推理,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历史可能性,弥补历史的不足与局限。(2)可以使小说深入到史实隐而不见的底层,创作出比历史的表象更加深刻、更具思想性的历史文学。二、非凡的叙事才能(一)结构1、周期性的叙事结构2、板块式结构方式3、小说以蜀汉为中心,把曹魏作为蜀汉的对手,又增加了东吴作为陪衬,显示出鲜明的道德取向。第一回描写了桃园三结义刘关张的结合与曹操小时候的劣迹及“奸雄”称号的由来,表现了仁主与叛臣、明君与奸雄之间势不两立。三顾茅庐:通过三回的篇幅,渲染了诸葛亮的登场,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诸葛亮的旷世奇才和潇洒风度以及关羽、张飞的急躁之态。三、全景式的战争描写(一)复杂多样的战争形态(二)重视战争中的人1、突出智斗(1)自以为高明的蒋干,先为曹操、周瑜所利用,又最为诸葛亮所操控,成为一个表演于众人面前的小丑型的人物。(2)既将发生的大战,因这一小小穿插,显得妙趣横生。2、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曹操横槊赋诗(1)忙中偷闲、松紧错落的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又有紧张的戏剧性场面。(2)展现了一位自负而性格极为复杂的诗人兼政治家的动人肖像:既豁达开朗,又凶狠暴虐,同时又为年迈体弱所困扰。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小说将人物打出常轨,破坏感情结构的稳定性,把潜在意识、人格挖掘出来,在情感失衡与恢复平衡的过程中,揭示人物内心隐秘。四、人物塑造《三国志演义》创造了一批具有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表现为鲜明的单一性、稳定性与和谐性的特点。但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作者围绕人物的特征化性格,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强化、深化,使人物性格在单一性和单纯性中,呈现出某种丰富性和复杂性,成为单一与丰富、单纯与复杂的组合体。(一)曹操1、古今来奸雄第一奇人,是矛盾的完美统一体。2、威主、智士、良将三重性格相重叠。(二)关羽1、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武艺超群、勇敢刚毅、忠贞义气2、性格缺陷:刚而自矜、勇而无谋、傲慢自负(三)诸葛亮1、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高超的政治智慧、非凡的谋略辩才、操守的不同寻常、伟大的儒家政治家2、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迎合民间趣味3、性格缺陷:锋芒毕露、傲慢清高、自命不凡(四)刘备1、明君仁主:为人忠厚、仁民爱物、诚信天下、知人善任2、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第四节《三国志演义》的影响一、历史演义的繁荣二、列国系统的小说三、隋唐系统的小说四、明末的时事小说五、对于社会文化生活的广泛影响六、《三国志演义》在国外第五章儒林外史第一节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创作方面一、科第兴盛的家族与门阀自豪感二、家道中落与叛逆意识第二节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一、命意在批判科举二、科举扭曲的社会和文人:1、周进2、范进3、匡超人三、科举派生的“名士:(一)假名士求名求利的途径(1、求功名:鲁小姐2、附名流:蘧公子3、自吹自擂:牛玉圃4、互相吹捧:杨执中、权勿用)(二)做作的名士:杜慎卿第三节理想文士的探求一、杜少卿形象的人文内涵:既有传统儒家思想又有名士风度,闪耀时代精神,带有个性解放色彩,其命运又反映了知识分子梦醒后无路可走的时代悲音。(一)豪杰之气:1、古道可风的孝思2、乐于助人3、尊重妇女4、辞却征聘、不攀富贵的反潮流精神(二)真才实学:1、学术上有真知灼见,敢于离经叛道2、用心于礼乐兵农等经世致用的学问3、维持文运的努力遭到失败二、“真儒”与实学思想(一)实学思想1、主张以“礼乐兵农”的实学取代空谈性理的理学,以“经世致用”的学问取代僵化无用的科举时文。2、讽刺嘴上孔孟满肚富贵荣华的假道学,赞美真心诚意恪守封建伦理的真儒。(二)反思封建文化1、以孝悌反对功名富贵2、对礼教的态度三、金陵市井奇人与理想人格(一)市井平民形象(二)理想人格第四节《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一、长篇结构的新形式二、叙事艺术的新特点1、精细白描再现生活2、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3、描写的个性化4、第三人称隐身人的客观观察的叙事方式三、讽刺艺术的新成就1、真实2、含蓄第八编清代文学一、政治文化特点1、民族矛盾2、文化高压禁锢政策二、文学特征1、众体俱备2、悲剧性增强三、分期(一)清初:实学思潮(博学、审思、致用1、诗2、词纳兰性德:清新自然3、戏曲《长生殿》《桃花扇》4、小说《醒世姻缘传》《聊斋志异》(二)清中叶1、复古主义思潮6、小说《儒林外史》《红楼梦》《镜花缘》第二章《长生殿》一、洪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浙江钱塘人。其作品有诗集《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集》,传奇《长生殿》、《天涯泪》、《回文锦》、《闹高唐》等,杂剧《四婵娟》。二、《长生殿》思想主旨(一)歌颂真情(二)历史反思三、人物形象(一)唐明皇:1、多情而专一2.爱极而乱生3、败而能悔(二)杨贵妃:1、因色得宠2、以智固宠3、为国捐躯四、结构艺术(一)结构艺术充分考虑到了适应舞台演出的要求。1、两套结构(1)定情(盟誓》——死别(违誓)——对真情的追忆,真爱不再的悲哀——情悔(渴望真情)——月宫重圆(2)治世(明君贤相)——乱世(君臣无道)——对盛世的追忆,盛世不再的悲哀——悔过(呼唤纲常)......重建太平盛世2、金钗钿盒(二)曲文糅合唐诗、元曲的特点,形成清丽流畅的风格。(三)在宫调运用和曲词的审音协律方面十分考究。第五章牡丹亭第一节汤显祖的生平与思想一、坎坷的仕途二、徘徊于儒、释、道之间三、人生的“至情”论四、创作:传奇五种:《紫箫记》《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后四种合称“临川四梦”第二节《牡丹亭》的象征寓义一、故事来源和梗概(一)故事来源1、志怪小说2、明代话本小说3、明代传奇《牡丹亭》(二)剧情梗概二、荒诞情境与哲理意蕴奇幻无比的情节中产生了一种强悍而热切的情感逻辑,在这种情感逻辑背后,又有一种使它的产生具有必然性的历史逻辑。汤显祖所要表现的就是超越生死的至情,它是以个性自由为实质内容,体现了超越封建伦理观念之外的人文主义新鲜思潮.四、浪漫主义风格1、主题上:既高扬“情”的大旗,主张有情,又遵循礼的规范,最终主人公如愿以偿,实现理想,主题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理想主义色彩。2、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有爱可得到爱,没有情人可生出情人,现实生命死亡可作为理想人生起点。奇幻情节和感人形象,既充满浪漫色彩,又带有时代特征。五、女性关怀视野第三节艺术成就一、人物性格冲突二、浪漫主义风格(一)浪漫的精神1、作者对于至情的全力歌颂以及对礼教的全力否定。2、用非现实的情节,即杜丽娘生而死、死而生的奇特经历,来表现作者对于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二)浪漫的手法1、现实、梦幻和阴间三个世界交相出现,表达出作者的三种认识和倾向。2、用梦作为建构情节的平台。3、以杜丽娘奇特死亡经历来启引斗争主题。4、大团圆结局来表达以情胜理的思想。第四章《金瓶梅》第一节一、作者不明二、版本第二节情色与利欲一、书名寓意1、从外显的层次上来看,《金瓶梅》之名是以书中的三个女主角姓名中的一个字连缀而成。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因为这书中的潘金莲、李瓶儿、春梅,都是重要人物,所以书名就叫《金瓶梅》。”2、从深隐层次来加以观照,可引申出作者对于纵欲导致人性堕落的思考。二、内容概要1-10回写西门庆私通潘金莲,合谋毒杀武大郎,并娶潘金莲为妾。为兄复仇的武松误杀李外传,发配孟州。11-79回写西门庆的淫乱、发迹及暴卒,以及妻妾间的矛盾。80-100回写众妻妾各奔前程,庞春梅改变命运,嫁给周守备,贵为夫人,却死于淫乱。三、关于性描写的问题《金瓶梅》表现了私人欲望的深层内涵和后果及人们如何被这些欲望驱使和吞噬的众生相。以西门庆为中心,作者注意到西门庆性欲、权势欲与占有金钱的欲望是密切结合的,并且被纳入了由盛而衰的趋势里;而西门庆与女性的交往中,性的背后往往是利的交易。四、从暴露社会的矛盾走向剖视扭曲的人性(一)暴露社会矛盾1、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进行不遗余力的抨击2、对新兴的商人势力抱着一种颇为复杂的态度加以暴露(1)在传统道德观念和重农抑商思想的支配下,把西门庆作为新兴商人的代表进行批判。(2)在新思潮的熏染下,把西门庆写得精明强干。3、讽刺社会的阴暗面,没有哪部作品比《金瓶梅》更深刻尖锐广泛地暴露出中国社会的黑暗与腐败。(二)剖视人性弱点1、纵欲主义的现实环境2、以金、瓶、梅为例五、悲剧意识《金瓶梅》中虽然没有什么悲剧人物,却满含悲剧意识,这种深刻的悲剧意识来自于作者对于堕落时代的苍凉感。在这样一个人欲横流的时代,许多鲜活生命及其自我价值皆被毁灭了,这个社会也因其黑暗腐化而日趋走向没落。第三节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里程碑一、网状结构打破了传统小说采用的线性结构,创造出立体网络结构。具体表现为:(1)由线性型到网络型,以西门庆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形成人物网络;(2)由故事型到性格型,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中心,一个故事情节由着重刻画一个人物性格变为同时刻画众多人物性格;(3)由封闭型到开放型,主要表现为有特别广阔深邃的思想和艺术容量。其叙事中注意前后脉络勾连,常常在讲述某一情节时,一边加入新情节,一边完结原有的人物和故事,形成了交互回环式的结构方式。此外,还注意伏笔、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