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古生物基础第一章生物界及其进化生物分为五界:①原核生物界②原生生物界③植物界④真菌界⑤动物界生物进化是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变化所导致的部分或整个生物种群遗传组成的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生物是进化的,即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体现在其形态构造的复杂化和生理机能的提高(特例:退化、分化、特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以及生活的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密切相关的。任何生物不能脱离环境孤立的存在,环境的任何变化都或多或少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生物的生存,而生物界也不断地影响周围的环境。因此生物与环境是矛盾的统一体。小进化与大进化:发生在种内个体和群居层次上的进化称为小进化;种和种以上分类群的进化被定义为大进化(小进化是进化的基础,大进化的进化事件大多数是小进化的积累)。小进化影响因素:①突变②迁移③遗传漂变④适应⑤自然选择大进化的形式:①适应辐射②趋同与平行演化(区别:趋同指不同祖先的生物类群;平行演化常指亲缘关系相近的两类或几类生物)③线系渐变与间断平衡适应: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与其赖以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相结合的现象。自然选择:具有最适应环境条件的有利变异的个体有较大的生存和繁殖机会。适应辐射: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地产生许多新物种。大爆发:在生命进化史上可以发现阶段性地出现种或种以上分类单位的生物类群快速大幅射现象。大绝灭:又称集群绝灭,与生物种大爆发现象相对应。即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在一个地理大区范围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绝灭。生物种:可以相互交配而且与其他种群的个体有生殖隔离的自然群体。小壳化石: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附近开始出现、在寒武纪初大量繁盛和分异、个体微小、具硬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小壳化石的出现被称为寒武纪大爆发的第一幕)化石群落原地埋藏的判别:①化石保存完整,各部位及表面无脱落及磨损现象②个体分选性差,大小极不一致,没有水流冲刷排列整齐的现象③具两壳瓣的化石,一般两壳闭合,即使两瓣分离,在同一层位中两壳数量比例大致为1:1④基本保留了古生物原先生活时的状态或稍有变动。第二章古生物学基础古生物学: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的学科,它研究各地质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遗迹及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古生物的研究对象:化石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化石保存类型:①实体化石②模铸化石③遗迹化石④化学化石化石化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而成为化石的过程。包括:①矿质充填作用②置换作用③碳化作用化石保存条件:①生物类别②遗体堆积环境③埋藏条件④时间因素⑤成岩作用的条件界以下依次为门、纲、目、科、属、种。*古生物学的命名P25双名法:属以上的分类单位用正体,种命则用两个词表示,称为二名法(双名法)。生物演化具有①进步性②阶段性③不可逆性④适应性第三章原生生物界原生生物是动物界中最低等的动物。组成分层旋壁的细微壳层分为:①原始层②致密层③透明层④疏松层⑤蜂巢层蜓的外形和基本构造P33蜓的演化及地史分布P35第四章植物界叶在枝上排列的方式叫叶序,有:①螺旋生②互生③对生④轮生原蕨植物的出现时植物进化史上重要的转折点,它完成了从水域到陆地的飞跃,是征服陆地的先驱。石松植物门始于早泥盆世,中、晚泥盆世开始繁盛。二叠纪后期开始衰退,中生代以来仅存少数属种。苔藓植物门D-Rec.原蕨植物门S-D石松植物门D-Rec.节蕨植物门D-Rec.真蕨植物门D-Rec.前裸子植物门D2-P种子蕨植物门D3-K1苏铁植物门C2-Rec.银杏植物门P-Rec.松柏植物门D4-Rec.买麻藤植物门J2-Rec.被子植物门J3-Rec.孢子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种子植物被子植物植物界分解系统石松植物门:鳞木叶作图P42节蕨植物门:茎单轴式分枝(原始类型为二歧式分支)P42松柏植物门:包括科达纲和松柏纲P48银杏植物门P49被子植物门:2片子叶为双子叶纲,1片子叶伟单子叶纲P50孢子花粉简称孢粉,孢子是孢子植物的繁殖细胞,花粉是种子植物的雄性繁殖细胞。P51第五章动物界腔肠动物:两胚层的多细胞动物,体壁由外胚层、内胚层和其中的中胶层组成。身体具有司消化等功能的中央腔(消化腔或腔肠),故也称腔肠动物。腔肠动物分为:原水母纲、钵水母纲、水螅纲和珊瑚纲等。骨骼构造的组合类型由简单到复杂分为①单带型②双带型③三带型④特殊的泡沫型珊瑚纲中主要的化石类别为四射珊瑚亚纲和衡板珊瑚亚纲。四射珊瑚隔壁图P56珊瑚动物营海生底栖生活,主要分布在海水清晰而温暖的正常浅海,分为造礁和非造礁,造礁珊瑚大量繁殖生长在水温23℃~28℃范围内,最适水深在0~20m左右。腕足动物门背壳和腹壳的区别:通常腹壳大,背壳小,腹壳上的肉茎孔也较背壳上的要发育。*腕足动物与双壳动物的对比:双壳纲腕足动物门壳瓣两侧对称,两瓣大小一般相等,每瓣壳本身前后一般不对称壳瓣两侧对称,两瓣大小不相等瓣分左右瓣分背腹对称面位于两壳结合而上对称垂直于两壳接合面有足丝缺(凹口),无肉茎孔无足丝缺(凹口),有肉茎孔同一瓣上有齿及窝齿在腹壳,齿窝在背壳有韧带及外套膜附着构造,无腕的支持结构无韧带及外套膜附着构造,有腕的支持结构双壳类外壳定向的顺序:先定背、腹和前、后,后定左壳和右壳。确定背腹和前后的标志有:两壳铰合的一侧为背部,其相对的一侧为腹部;壳顶通常位于背部的中偏前方或前方;壳喙一般指向前方同心状壳饰通常在前端密,后端稀,向后呈扩散状;小月面在前,盾纹面在后;足丝缺口在前方;异柱类肌痕中,小的闭肌痕在前,大的在后,单柱类的闭肌痕在中偏后方;外套湾在壳的后方。P72缝合线:缝合线是隔壁的边缘与壳壁里面的接触线,只有当外壁剥落后才能看到缝合线。缝合线上向前(即壳口方向)凸出的部分称为鞍,向后(即胎壳方向)凸出的部分称为叶。节肢动物门:分布广,种类多,生物最大类群。*三叶虫背甲构造图P78(画图与识图)三叶虫古生态和地史分布P81笔石纲:骨骼构造:①胎管和线管②胞管(树形笔石有三种性质的胞管:正胞管、副胞管和茎胞管)③笔石枝(笔石枝的生长方向可分为七种形式:上攀式、上斜式、上曲式、平伸式、下曲式、下斜式、下垂式;由胎管和一个或多个笔石枝组成笔石体)笔石相:保存在黑色页岩中的笔石种类和数量都很丰富又很少与其他门类的化石共生,或只与极少数的蜉蝣生物化石在一起,这种沉积环境称为笔石相。*正笔石目P85笔石动物古生态和地史分布P87脊索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类。无颌无颌纲盾皮纲无羊膜鱼形超纲(腮呼吸)变温棘鱼纲脊椎动物亚门卵生软骨鱼纲有颌硬骨鱼纲两栖纲爬行纲四足超纲(肺呼吸)有羊膜鸟纲恒温--------胎生哺乳纲无颌纲是最原始的脊椎动物。羊膜卵的出现为脊椎动物登陆生活和繁殖后代创造了必需的条件,是动物进化史上中的一件大事,是脊椎动物征服陆地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人类的起源与进化:①南方古猿②直立人③能人④智人牙形石形态分为:①单锥型②复合型③平台型第二编地层学和地质发展史第七章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地层是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体,能以明显界面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的岩层和岩石体相区分。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层。P115*地层划分P115地质年代单位按级别从大到小分为宙、代、纪、世、期、时,分别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为宇、界、系、统、时间带。地层区划:全球性分布的,各个地区的地层发育特征和状况颇不相同,把不同地区的地层加以对比研究,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阐明其原因,并划分出不同的地层区域。层型:一个已命名的成层地层单位或地层界线的原始或后来被指定作为对比标准的地层剖面或界线。P120(图7-6)地层层序律和生物层序律是确定地层层序的基本原则。地层对比是论证不同地区地层单位间的特性或属性一致和(或)地层位置相当。沉积旋回(岩石地层):一套岩石按着一定的生成顺序在剖面中作有规律的重复。*地质年代简表P125沉积相:形成于特定古沉积环境的一套有规律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的组合。相变:相在横向(空间)上和纵向(时间)上的变化统称为相变。陆相沉积类型:①山麓沉积②河流沉积③湖泊沉积④沼泽沉积⑤冰川沉积⑥风化壳(残积层)海侵:海洋向陆地推进,海水面积扩大,海岸线延伸到原来的陆地内的现象,其前进的方向即为海侵的方向。、海退:海平面下降,海水从大陆后撤,海岸线向外迁移。沉积旋回(海):当海退序列紧接着一个海进序列时,便形成地层中沉积物成分、粒度、化石等特征有规律的镜像对称分布现象。蛇绿岩套:由镁铁、超镁铁杂岩和深海沉积物所组成的岩层,可视为古大洋岩石圈在大陆上的残留块体,其中的基性-超基性岩代表板块碰撞沿地缝缝合线挤上来的古洋壳残片。第八章前寒武系岩系特征及其研究方法:①同位素年龄测定②构造-岩浆旋回法③岩石学方法④生物地层学方法中国元古宇划分简表P146生物相:反映一定沉积环境的生物组合特征及生态特征。笔石相:以含丰富的笔石而很少底栖生物为特征的生物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