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名词解释1.古生物学: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界面貌和发展历史的学科。其具体内容是:研究生物的发生、发展、演化、形态、分类、生态及地质历史和地理的分布。不难看出,它的研究范围不但包括各地史时期的生物本身,还包括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2.关律:环境条件使生物的某种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必然会有其它的器官随之变异,同时产生新的适应重演律: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而快速的重演3.适应: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上与其生存环境取得良好协调一致4.5.碳化作用:石化作用过程中,生物体中不稳定的成分分解和升馏挥发,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保存为化石。6.实体化石:生物遗体的全部或部分保存成的化石。7.模铸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生物遗体的印模和铸型(复铸物)。8.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9.双名法:用两个词表示种的学名,如Claraiaaurita(带耳克氏蛤),就是在种本名之前加上它所归属的属名,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种名。种名用斜体书写,字母全都是小写。//国际通用的生物命名法,指每一个种的学名必须有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共同组成的生物命名系统。即:属名在前,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在后第一个字母小写,在印刷体中,属名及种名均应用斜体字。10.相特化:生物对某种生活条件特殊适应的结果,某些器官在形态和生理上发生局部变异,但整个身体的组织结构和代谢水平并无变化11.适应辐射:某一类群的趋异向着不同方向发展,适应多种生活环境。12.适应趋同:生物亲缘关系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在形体上变得相似。13.集群绝灭:生物绝灭的速率突然数十倍的增高,波及全球或大区。14.古生物钟:用化石留下的反映生物生长周期(节律)的特征,计算地质时间和地球自转速率变化。15.蜓隔壁:珊瑚隔壁:珊瑚体内纵向辐射排列的骨板,它由珊瑚虫底部上褶部分分泌而成。头足类隔壁:壳壁内横向的板16.旋脊:通道两侧的次生堆积物,它随着通道从内向外盘旋拟旋脊:复通道附近的次生堆积物1.什么是标准化石标准化石—生存时限短、地理分布广、保存好、数量多、特征强、易发现的化石。//能据以确定地层地质年代的化石,应具备时代分布短,特征显著,数量众多,地理分布广泛等条件,以利于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划分。但其标准性是相对的,可变的。2.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的原因现今人们能够在地层中发现和观察的化石仅是各地史时期生存过的生物的极小一部分。化石形成条件严格,地史时期的生物只有极小部分保存;已发现的化石仅是岩层中保存的化石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待发现。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是古生物学的基本事实。不完备性表现为:种类的不完整性;数量的不完整性;种间的不平衡性;形态的不完备性。23.化石的保存类型:实体化石(硬体,软体);遗迹化石;分子化石;模铸化石:印痕化石,印模化石(内模,外模,复合模),核化石(内核,外核),铸型化石4.育的构造。5.珊瑚的生活环境和意义1)全部海生,固着底栖,造礁或非造礁。2)非造礁型—小型单体,少数复体,可在各种深度(6000m)和低温(4。5--10°C,最低达-1。1°C)下生活,适应性强;3)造礁型—均为复体,深度在20m左右最适宜,温度18--30°C,最适宜温度在20--25°C,盐度34--37‰;水体清澈;4)现今赤道南北30度范围内(28度更佳)、光照强、海水流畅的地区珊瑚礁发育。意义:造礁珊瑚具有严格的生态环境和一定的分布规律,因此可以推断各地史时期的赤道位置、古纬度、古气候的变迁;为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提供重要的古生物学证据;指相(浅海、温暖、清澈…..);珊瑚礁内孔隙和洞穴相当发育,是石油的良好储存空间,因而造礁珊瑚是寻找石油矿产的重要标志;古生物钟。6.腹足类和双壳类的生活环境和地史分布腹足类是一类对各种环境都能适应的类型,海洋、淡水及陆地都可见到腹足去动物,随环境的不同,壳形、壳面装饰等变化很大。分布时代:寒武纪至现代,但以新生代为主。双壳类是水生无脊动物中生活领域最广的门类之一,由赤道至两极,从潮间带至5800米深海,由咸化海至淡水湖沼都有分布,但以海生为主。生活方式有底栖爬行、游泳、穴居等地史分布:自寒武纪开始出现,一直延续至今,中、新生代最为繁盛。7.头足类缝合线的类型及其特征,地史分布无棱菊石型:鞍、叶数目少,形态完整。D1-2棱菊石型:鞍、叶形态完整但称尖棱状。P2-T齿菊石型:鞍形态完整,叶部称齿状。P-T菊石型:鞍、叶都有许多小齿状褶曲。J、K8.头足类的生活环境均为海生;善于游泳,或在海底爬行;分布广泛;头足纲的化石分布广,演化快,特征明显,许多种类是重要的标准化石。16三叶虫基本构造:相衔接并可以活动的胸节组成;关节处可弯曲,故身体可卷曲。胸节中间隆起的部位为轴叶,两侧为侧叶;胸节数目2--40个以上;有许多彼此相似,相互衔接的胸节组成;中部隆起为轴叶挖掘、支撑,甚至可用于保护。B、地史分布:早寒武世开始出现,寒武纪--奥陶纪最为繁盛,志留纪--泥盆纪逐渐衰退,石炭纪--二叠纪仅存少数代表,二叠纪末绝灭。18.腕足动物基本构造:(1)壳体定向和度量:定向:大瓣为腹,小瓣为背;有茎孔一端为后,相对的一端为前;度量:壳长、壳宽、壳厚、(2)壳体外形:决定于壳体轮廓和突度。(3)壳饰,即壳面装饰。(4)茎孔附近构造主要有:壳喙,铰合线,三角孔等(5)壳的内部构造包括A、铰合构造:两壳联合的枢纽和起闭的支点。腹壳----铰齿,背壳----铰窝;B、腕骨:背壳内部支持腕的骨骼构造。有腕基、腕棒、腕环、腕螺---细分为三种类型(6)肌痕和生殖腺痕腕足动物的生态特征:海生、底栖;单体,喜群居;腕足动物与软体动物的区别:19.腕足的生活环境:海生,主要为浅海生活;固着海底,对海底性质要求不同;环境要求。3自寒武纪开始出现,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变化,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腕足动物类型。20.笔石的主要构造:笔石的硬体构造主要由胎管、胞管、笔石枝和笔石体等。(1)胎管:是笔石动物第一个个体所分泌的长锥形管子,一端尖,另一端开口。尖端向外伸出一条细线,称线管(nema,复数nemata),它是一种附着器官。是第一个分泌的外壳,是笔石发育的基础。(2)胞管是笔石体的外壳,笔石虫的住室,也是中空的管子。其形态变化很大,是分类的重要依据。(3)笔石枝:笔石的第一个胞管由胎管长出,以后每一代胞管由前一代胞管长出,这样许多胞管连续生长,排列成枝,是为笔石枝。正笔石目的笔石枝简单,树形笔石类的笔石枝则复杂许多。笔石枝的伸展方向,以胎管尖端向上为准,分为七种形式:(4)笔石体和笔石簇由一个胎管和一个以上笔石枝组成一个笔石体。许多笔石体连接在一起,或聚生在一个浮胞上,形成一个笔石簇。笔石页岩相:有的笔石不和其他生物化石共生,保存在黑色页岩中,构成笔石相。21.笔石地史分布:中寒武世出现,早石炭世绝灭。早奥陶世早期:反称笔石类为主,早奥陶世中晚期;无轴正笔石类为主(胞管简单类型);奥陶纪中晚期,无轴正笔石类为主(胞管波折和内弯);志留纪到早泥盆世:胞管外弯和外展的单列有轴类型为主;早泥盆世以后:仅存留树形笔石目的类群。笔石生活环境:22不遭受其他因素(如地下水)破坏。(3)时间因素需要一定的时间,使生物进行石化作用过程(4)成岩作用的条件沉积物在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的保存条件石化作用即形成变质实体化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如下三种类型:a充填作用生物硬体内部的各种空隙被地下水中的矿物质所充填的一种作用。能使硬体变得更加致密。这种石化作用没有改变生物体原来的组织结构,但增加了重量和成分。如龙骨(中新生代脊椎动物化石)。b交代作用(交替作用)生物硬体被埋藏后,不断被地下水所溶解,同时又被地下水所携带的矿物质所交代。这种石化作用保持了生物硬体的形态大小和结构构造(有时可以以分子进行交代,因此可以看清其细胞结构),但它改变了生物硬体的成分。c升溜作用这些有机质中的易挥发成分(氧、氢、氮)在地4下的高温高压作用下,往往被遗失掉,留下比较稳定的炭质形成薄膜。如:植物的叶子、笔石和某些节肢动物。化石的保存类型(1)实体化石古生物遗体本身(特别是硬体)保存下来的化石①未变质实体这是在特殊条件下,避开了空气的氧化和细菌的腐蚀,原来的生物硬体和软体完整的保存下来成为岩石。②变质实体——生物遗体经不同程度的石化作用,全部硬体或部分硬体保存为化石。(2)模铸化石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留下的印模和铸型等总称①印痕化石生物体印在岩层中的顶底层面上的痕迹,一般是扁平的生物或不太硬的生物所形成。②印模化石具凸凹壳的生物体印在围岩上的痕迹a.外模——生物体的外凸部分印在围岩上的凹形,相反地体现了生物壳外表的大小形态和纹饰。b.内模——生物壳的凹面印在围岩上的痕迹,它相反地为凸形,反映了壳内表面的大小、形态和构造c.复合模—内模和外模重叠在一起的化石③核化石反映生物壳内外空间形态的整体,这样的复铸物称为核。外核——当生物壳体溶解后,外模使其填充物保持了壳体原来的外形,但它们没有内部构造,是实心体。内核——壳体内部的空腔被填充后的形态体5④铸型化石。外内模之间的壳被溶解后,填充物又在原来的地方铸成了形态逼真的“壳”。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