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地层学思考题详解1、生物进化概念:生物进化是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所导致的整个或部分生物种群遗传组成一系列的不可逆变化。包括新环境的适应辐射,对环境变化的调节以及产生的新型生活方式以适应变化环境。这些适应促使在发育方式、生理反应以及种群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方面更复杂的变化。2、生物物种概念:物种是指可以相互交配而且与其它种群的个体有生殖隔离的自然群体。3、古生物学概念: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它研究各地质历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遗迹及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4、地层叠复原理:地层层序律是指地层在未发生断层和倒转的情况下,上下有序,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地层在上,即上覆地层新于下伏地层。5、生物层序律:生物层序律是指根据生物演化的前进行和不可逆性原理来进行地层划分、对比,以确定地层层序。6、叠层石:生物成因的沉积建造,是由藻类(以兰藻为主)捕获和粘结沉积颗粒而形成一层叠一层或一层套一层(生物—沉积构造)(由蓝绿藻和绿藻与沉积物组成互层)白天一种藻向上生长,捕获和粘结沉积物颗粒;到晚上,另一种藻水平地生长,把沉积物颗粒牢固地系住。7、化石的研究方法:化石标本和样品的野外采集,化石标本的揭露和分离,化石的鉴定和记叙,化石的照相、制图和复原,化石资料的分析与应用8.形成化石的条件1)生物本身的条件生物具硬体部分(壳,骨骼,牙齿,鳞片,蛋)硬体多由矿物质组成,比较稳定的是方解石、硅质化合物、磷酸钙等不太稳定的是霰石、含镁方解石有机质硬体,如几丁质薄膜、角质层、木质纤维等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物理条件:如高能水动力条件下生物尸体易被破坏化学条件:如水体pH值小于7.8时,CaCO3易于溶解;氧化环境中有机质易腐烂生物条件:如食腐生物和细菌常破坏生物尸体3)埋藏条件圈闭较好的沉积物易于保存,如化学沉积物、生物成因的沉积物,具孔隙的沉积物中的古生物尸体易被破坏一些特殊的沉积物还能保存生物软体部分,如松脂、冰川冻土等基底上的内栖生物,以及一些表栖生物也能破坏沉积物内的生物遗体一些特殊的沉积物还能保存生物软体部分,如松脂、沥青湖、冰川冻土等4)时间条件埋藏前的暴露时间及时埋藏有利于形成化石;埋藏后不被再挖掘出来;石化作用时间经过较长地质历史时间的石化作用;短暂、近期内的生物埋藏不成为化石;5)成岩石化条件埋藏的尸体与周围的沉积物一起,在漫长的地史成岩过程中,逐步石化,形成岩石的一个部分8、蜓类的演化趋向:壳体由小变大,壳形由短轴型的凸镜形、盘形演化为等轴型的球形和长轴型的纺锤形、圆柱形;旋壁构造由简单到复杂;隔壁褶皱增强,但也不少进化种类的隔壁为平直的;旋脊由发育变为细小至消失,另一些珽则演变成拟旋脊;通道由单一通道演变为复通道或列孔。9、植物界与动物界最根本的区别:①营养方式: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为自养生物;动物为异养生物②生活方式:植物为固着型,动物大多为活动型③生长方式不同:动物生长的一定阶段就不再生长,而植物一直长到死10.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菌藻植物阶段,早期维管植物阶段,蕨类植物和古老裸子植物阶段,裸子植物阶段,被子植物阶段10、三叶虫主要地史分布:分布时限:寒武纪至二叠纪最繁盛期:寒武纪,占统治地位退居次要:奥陶纪,不占统治地位急剧衰退:志留纪至二叠纪,只留少数类别灭绝:二叠纪末11.蜓类的演化趋向壳体变大:小者1mm,大者可达数cm壳形变化:短轴型(透镜形)=等轴型(圆球形)=长轴型(纺锤形,长圆柱形)旋壁构造复杂化:单层=三层=四层=蜂巢层=出现副隔壁↗少数平直隔壁褶皱:平直=两端褶皱=全面褶皱旋脊:粗大=细小=消失↘变成拟旋脊11、古代腕足类固着类型①肉茎固着:如Lingula②腹壳固着:无肉茎或肉茎萎缩种类,如蕉叶贝类③根状壳刺固着:如李希霍芬贝(Richtofenia)类的腹壳特化成珊瑚状,并以根状刺固着④以刺支撑:以腹壳刺如长身贝类;以缘刺如戟贝类12,12、遗迹化石概念:遗迹化石就是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13、遗迹化石的特征:(1)一般都属原地保存。(2)不论具硬体或不具硬体的生物都可形成遗迹化石。(3)同类生物在不同的环境中可以形成几种不同的遗迹化石,而不同门类的生物在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可以形成相似的活动痕迹。(4)遗迹化石往往出现在那些很少有或完全没有实体化石的地层中。(5)一般不作为生物地层学的标准化石,但有指相意义,用作相分析和古生态比较。14.、遗迹相:是指一定沉积环境条件下的遗迹化石组合,是根据同一或相似沉积环境条件下多种遗迹化石的组合特征或遗迹群落来体现的.15、年代地层单位(宇、界、系、统)与地质年代单位的区别(宙、代、世、纪):年代地层单位指在特定的地质时间间隔中形成的成层或非成层的岩石体。形成年代地层单位的地质时间间隔称为年代地层单位。16、寒武系主要动物化石代表:珊瑚类、腕足类、三叶虫、树形笔石。17、奥陶系主要动物化石代表:三叶虫、腕足类、正笔石。18、晚古生代结束,生物集群绝灭事件中,绝灭的种类:四射珊瑚,横板珊瑚,绝大多数腕足类,笔石,蜓,竹节石,三叶虫19、白垩纪--第三纪之交的生物集群绝灭事件中,全部绝灭的生物类群代表:恐龙、菊石、箭石。20、遗迹化石对地质学的意义:①古生物方面的应用:弥补无遗体化石的时期生物活动证据②地层学方面的应用:遗迹化石、遗体化石和岩性资料结合划分地层更可靠。但很多情况下遗体化石非常贫乏,而遗迹化石往往很丰富,可以补充遗体化石在划分对比地层方面的不足③沉积岩石学方面的应用:生物成因构造在成岩作用中自始至终对沉积物既有破坏和改造作用,也有建造作用。④在古生态学和古环境解释方面的应用:可根据遗迹化石群确定古海洋的深度分带。温度和盐分的变化对遗迹化石反应强烈。造迹生物居住的底层性质,包括颗粒度分布,有机质食物含量,压实和固结程度对遗迹化石的分布有一定的控制作用。21、地层的物质属性:①岩石学特征:地层的岩石学特征是认识地层的最重要内容和划分地层的最重要基础。它包括组成地层的岩石的颜色、矿物组分或结构组分和沉积构造等。(在岩石地层划分中,首要考虑的是组成地层的岩石特征。岩性相同或大致相同的连续岩层可以划分为一个岩石地层单位,岩性不同的地层体应该划分为不同的岩石地层单位。)②生物学特征:主要包括地层中所含的生物化石组分(类别),以及生物化石的含量、生物化石的保存状态等。(地层中所含的生物化石在认识地层和地层划分对比中至少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年代学的意义,地层中所含的生物化石类别不同,可以反映地层形成的时代不同;二是环境学的意义,地层中所含的生物化石类别、含量、保存状态及相互关系的变化可以反映它们形成环境的差别。)③地层结构:地层结构是近年来地层学的一个新概念。它是指组成地层时岩层在时空上的组构方式。(大量的研究工作表明,大多数地层是由有限的岩层类型构成的,这些岩层通常又以规律的组合方式组构在一起。因此,根据岩层的组构方式划分地层的结类型可作为地层划分的依据。均一式结构是指地层是由一种单一的岩层类型组成的,结构、组构和沉积构造相同或相似,颜色和层厚相近等。互层式结构是指地层由两种岩层类型规则或不规则交互而成的,如砂岩和页岩的交互、灰岩和白云岩的交互等。夹层式结构是指组成地层的岩层以一种岩层类型为主,间夹另一种岩层类型,如地层总体为泥岩岩层,内夹有少量砂岩岩层等。)④地层的厚度和体态:地层的厚度和体态也是地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包括组成地层的岩层的厚度和体态(一个地层单位应有一定的厚度,厚度过小不足以建立一个地层单位。地层单位的厚度要求一般根据地质填图的比例尺确定.地层的体态是指岩层或地层体空间形态和分布状态。地层的形态一般是层状的,但也不乏非层状的,如楔状、透镜状、丘状等。)⑤地层的接触关系:地层的接触关系是地层的重要物质属性之一。它在识别地层结构、划分地层单位中具有重要作用。(整合假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22、地层对比方法:(1)岩石地层学方法①岩性法②标志地层法③沉积旋回(2)生物地层学方法①标准化石法②生物组合分析法③种系演化法④生物层序律(3)构造学方法(4)现代地层学方法①同位素年龄法②古地磁测定法23、全球性加里东运动中,我国古地理格局:南海北陆24、沉积旋回:是指一套岩石按照一定生成顺序在剖面中作有规律的重复。25、岩相古地理:沉积物的沉积环境和表明沉积环境的岩性特征和生物特征的总和,就叫做岩相(沉积相)。腕足动物与双壳动物比较腕足动物双壳动物单半壳两侧对称两侧不对称双半壳大小不等大小不等双半壳分背,腹分左,右对称面垂直两壳接合面位于两壳接触面上固着构造肉茎孔足丝凹口(缺)齿和槽分别在不同壳在同一壳上间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