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理念阐述下的生态补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可持续发展理念阐述下的生态补偿一.综述1.生态补偿的定义《环境科学大辞典》曾将自然生态补偿定义为“生物有机体、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时,所表现出来的缓和干扰、调节自身状态使生存得以维持的能力,或者可以看作生态负荷的还原能力”。章铮认为狭义的生态环境补偿费是为控制生态破坏而征收的费用,庄国泰等将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看成对自然资源的生态环境价值进行补偿,认为征收生态环境费(税)的核心在于为损害生态环境而承担费用是一种责任,而收费的作用是能提供一种减少对生态环境损害的经济刺激手段,而现在生态补偿则更多地指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者的财政转移补偿机制。毛显强等将生态补偿定义为:“通过对损害(或保护)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或补偿),提高该行为的成本(或收益),从而激励损害(或保护)行为的主体减少(或增加)其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或外部经济性),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生态补偿是对生态环境保护者、建设者的一种利益驱动机制、激励机制和协调机制。它不仅仅是对环境负面影响的补偿,也包括对环境正面效益的补偿。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上来说,生态保护既是促进当代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惠及子孙、实现代际公平的伟大事业。中共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稀缺的国度里,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更为突出,对生态系统加以维护,使其最大限度地恢复到被污染、破坏前的功能,对生态环境进行建设、培育,加大其环境容量、增强其生态价值,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明智之举。生态补偿机制作为一种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整合效果的生态资源管理模式,必将成为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实现机制。2.生态补偿的案例2.1以锡林郭勒盟草地生态补偿为例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从1997年开始实施系统的生态建设工程,如围封转移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农村牧区人口转移工程等。在生态工程实施过程中制定了系统化的生态补偿政策,如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每亩耕地补偿100kg粮食、20元现金;在围封转移的生态移民新区,对大棚蔬菜户、奶牛户补偿,对转移进城的在购房、租房和就业方面给予经济和政策补偿,对入学子女进行教育补偿,还有其他税收、医疗补偿等。对锡林郭勒盟各旗县近5年深入的社会调查发现,补偿内容基本上都得到了落实,草地状况有所恢复,农牧民生活有所改善,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究其根源,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生态补偿机制本身的问题;二是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落实以及适用性问题。2.2以湖北神农架为例神农架开发建设的初衷就是为了有效利用丰富的木材资源,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神农架累计生产木材100多万m³,但森林覆盖率迅速由76.4%下降到63.7%。“九五”时期,全面禁止天然林采伐,森工行业遭受重创,尤其是1998~2000年,因木材采伐计划调减至全面禁止砍伐,森工和以木材加工业为主导的工业产值全面滑坡,破产、转产的木制品工业企业就有115家,工业产值处于大面积下滑时期。而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产值迅速上升,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凸显,逐步填补了“木头经济”退出后财政收入的断层和空白。2002年第三产业产值为18306万元,比1997年增加8765万元,年均增长14%。2000年3月,神农架开始实施“天保”工程,木头从有形产品变成了无形财富。现在,一方面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天更蓝了;另一方面树不能砍了,药材不能挖了,飞禽走兽不能打了,水电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也被严格限制。神农架林区经过多年发展,经济得到较大发展,从产业产值看,2002年与1997年相比,同比增加10066万元,增长39.91%,但其经济总体实力还很低,至今仍戴着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二.结语3.构建生态补偿机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性利用和社会经济永续性发展的最佳切入点,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着人类的共同利益。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各地区都在选择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生态补偿机制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两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1生态补偿机制是环境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对企业效益的考量采用的是不计算或少计算环境成本的分析模式,往往把破坏生态环境问题作为外部不经济性的产物而对生态资源进行错位配置,企业凭借着对环境资源的无偿或低价占有来获得超额利润,这一切致使经济增长的背后隐藏着种种危机:我国单位产值的消耗强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整体生态环境长期超载负荷,产生了难以修复逆转的复合性环境污染。生态补偿机制作为一种有偿使用生态资源环境的新型管理模式,改正了生态环境成本收益原有的错位扭曲关系,将区际环境变化与毗邻地区的社会发展状态对接起来,用“资源价值论”的观念重新审视生态环境资源,重新评价生态环境资源在经济建设和市场交换中所体现出的生态价值,为生态资源价格市场化运作创造了条件;生态补偿机制提高了生态资源的使用价格,驱使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力争减少生态成本,督促人类利用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循环型经济,从而突破能源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补偿机制实现了成品产业对资源产业的利益补偿,根据生态环境容量的丰瘠程度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力布局;生态补偿机制能缓解乃至解决生态保护活动中的资金短缺问题,通过融资机制和资金平台来筹集与生态保护有关的资金,加速生态保护的市场化和社会化进程。总之,生态补偿机制能最大限度地缓解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从而使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在发展过程中获得动态平衡。3.2生态补偿机制是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是我国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提出来的重大战略举措,生态补偿机制作为社会各种群体利益博弈的均衡结果,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实现机制。首先,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生态资源丰富、社会因素繁多的社会,既存在着生态环境的受益者,也存在因保护生态环境或因生态环境恶化而使自身利益受损的损益者,他们在维护自身利益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矛盾与冲突。生态补偿机制在公平的基础上对生态利益实施了重新分配,实现了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的生态补偿,促进了社会分配公正。例如,生态补偿机制可以全面协调流域内上游与下游之间的利益关系,使上游与下游利益得失趋于平衡状态。其次,我国的自然环境地理特色和“二元化”社会结构决定了生态保护区大多都处于贫困地区,贫困地区的人们因急于摆脱贫穷困境、改善生存条件而对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施加过多压力。生态补偿机制作为一种利益整合机制,要求生态消耗高的富裕人群对生态消耗低的贫困人群予以补偿,生态环境贡献小的人群对生态环境贡献大的人群予以补偿,从而改善贫困者的生存状况,抑制环境冲突和社会冲突。例如,我国西部地区是向发达地区输出资源的生态敏感区,以往这些地区承担着生态破坏的成本却不能获得补偿而陷入环境与经济之间的恶性循环。生态补偿机制能将地区脱贫与环境改善有机结合起来,在妥善协调东部与西部的利益关系中,对加快西部开发做出突出贡献。最后,生态补偿机制普及了“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稀缺性资源具有特定价值”的观念,促使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经济性由外部性向内在性转化,使生态保护的经济效益得以实现,而保护生态环境的有益行为因获得回报进一步形成一种长效的激励机制,从而在社会内部构建起“公平、正义”的和谐氛围。参考文献[1]郭建卿,勒乐山.中国生态补偿研究综述[J].林业经济问题,2008,28(4):371-376[2]赵雪雁,李巍,王学良.生态补偿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2):1-7[3]廖志刚,任中平.论生态补偿与西部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13-15[4]张建肖,安树伟.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综述[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9,18(1):23-28[5]曹叶军,李笑春,袁海军等.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生态补偿机制的理念转变[J].中国草地学报,2009,31(6):8-13[6]李林立,况明生,蒋勇军等.生态补偿在实现森林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效应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5(1):162-165[7]陈丹红.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J].生态经济,2005(12):48-50[8]孙根紧,何婧.中国生态补偿研究综述[J].商业时代,2011(12):100-102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