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理论文献综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可持续发展理论文献综述摘要:区域可持续发展是评价和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和依据,也是可持续发展研究关注的前沿与热点。此文将梳理可持续发展研究关注的思想和内涵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简要分析目前国内外的指标体系;综合国内外的评价方法,归纳为社会经济法、生态学方法、系统学方法与新兴方法并描述其应用现状。针对10余篇文献从评价方法、指标、设计领域和研究区域等方面剖析了国内外可持续发展评价应用研究的变化和发展;分析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的局限性并进行展望。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分类、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引言:随着人民文明的进步,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由此而来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发展模式引发了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全球性的问题,传统的发展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人力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刻不容缓。对人类而言,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努力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才能使环境和社会稳定的支撑人身安全、财富与健康。如果用这个视角来审视某个国家与区域需要清除的对其所做的决策或行为产生的影响是有利还是有弊,而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目的正是为了政府和决策者提供关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从地方尺度到全球尺度的现在和将来的信息。对可持续发展进行度量与评价研究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和核心环节。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学科动向、研究方法与应用范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区域的划分是以地理与经济特征为基础的,它将各种人类的、社会的、经济的、自然的、人文的和系统的冲突融为一体,形成多维动态负责巨系统,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载体正是区域,因此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既是从区域本身的实践要求和迫切需求出发,对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专门分析与研究,阐述其共性与个性。正文: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延伸目前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思想流派众多,其中自然资源理论与生态学方向往往以人类继续生存为目标,并从生态污染、生物多样性、生态承载力与生态服务系统等方面研究,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后代选择生活方式与生活环境的自由。社会学方向旨在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最大的引向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经济学方向保证在生态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统一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激励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动力。而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者创立的系统学方向,旨在以综合协同的观点建立整个可持续发展复杂巨系统的定量评判标准。侧重技术方向的研究者更多关注如何实现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及其体系。尽管流派众多,但主要围绕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可持续发展进行协调统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定位是从早期的是否得到满足的少数扩展到今天的复杂的多维结构,其中涉及的理论方法也有很多,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理论,生态学和环境学理论、地理学理论以及属性与经济学方法。其中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评价的根本理论他奠定了整个体系构建的基础与原则其他的各种理论更多的是提供一些方法与手段进行研究。我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跟踪国际可持续发展的动向,并提出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应当是纵(时间上的)和横(空间上的)两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既实现代际公平和区际公平的完美结合,并且在理论和实证研究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独立地开创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新方向——系统学方向。其特点是以综合协同的观点去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本源和演变规律,探索人类活动的时空耦合规则,通过利己利他的平衡、自助互助的协同、自律互律的调整,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高度统一。目前我国可持续发展专家对其下的定义是“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一)环境稀缺论在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还较小时,人们认为空气、水等环境资源是一种“自由取用”的物品。环境无限论导致人类任意使用自然资源、对环境进行掠夺性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到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扩大,各种环境问题逐步暴露出来,人类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实质在于:人类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速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力。于是,环境稀缺论应运而生,认为环境是一种稀缺资源,那么就有一个如何合理、持续利用环境的问题。因此,对环境稀缺性的认识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发展的基本前提。(二)环境价值论对环境价值的全面认识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一。环境价值包含环境的使用价值、潜在价值和存在价值。使用价值不仅是环境为人类提供食物、药物和原料的功能,还间接地支持和保护人类活动和财产的调节功能。潜在价值使环境为后代人提供选择机会的价值。存在价值则是环境独立于人的需要的生存权利。如果环境没有这些价值,人类就没理由去合理利用与保护环境,目前人类该做的是通过恰当的产权分|配,合理的制度安排来约束和规范人类的行为,从而实现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三)“时空公平”的区域层次性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层次论是全球范围内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层面上实现层次性可持续发展的有益尝试一空间分布与可持续发展的结合。[10]针对不同国家的不同发展水平,可有不同的可持续发展标准,由于各个国家在可持续发展中所处的层次不同,对自然持续圈的贡献也不同,按照发达国家、中等水平国家、发展中国家,相应地有可扩展发展、可持续发展、恶化减缓型发展。生态公平和环境公平问题的研究则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价值追求时空公平的价值观,并且体现在国际、地区和群体三个层面,既在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追求方面体现了多元公平,又在时空耦合和时空公平方向上迈进。(四)可持续利用的资源观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有亿万种,从可持续发展的利用观来看,可以分为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海洋资源、物种资源、气候资源和旅游资源十大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来源于可更新资源的持续利用。资源是人类可能利用的自然界的物质;环境则是资源的状态;而生态就是自然界中各种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就是资源的持续利用。通过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及污染的防治和环境的保护,来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从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持来看,对资源可分为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比如在水资源中的大气云水资源、地表水和浅层地表水是可以再生的,而深层地表水又是不可再生的。三、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学者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有:叶文虎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均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和国家满足基需求能力的发展。张坤明认为,广义的可持续发展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福利得到连续不断的保持以致增加。吴季松认为,通过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及污染的防治和环境的保护,来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这是正确认识和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这决定了“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必须在发展中解决,用停滞、限制发展的消极观点来谋求可持续发展不符合我国国情。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系统,其目标是实现社会发展系统的可持续性,实现当前发展、未来发展以及当代人利益、后代人利益的均衡协调发展。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质,是要开创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代替传统落后的发展模式,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走了良性循环的道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会引起系列社会行为、形态的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要素:大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与环境,防治资源污染和生态恶化,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即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养活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减轻环境污染。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和行动规范,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新技术,根本变革人们传统的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建立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能力建设,要从国家战略的层面上整体把握:能力建设的“支撑性”因素,指构建可持续发展平台的支柱型能力建设,例如国家的生存安全能力建设和生态环境力建设,是基础作用;能力建设的“带动性”因素,指引导可持续发展加速的引擎式能力建设,例如国家的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和发展水平能力建设,是核心作用;能力建设的“保证性”因素,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整合型、规范型能力建设,例如国家的社会有序能力建设和政府服务能力建设,是关键作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开始就应十分重视能力建设,不能为追求暂时的。四、结语总之,可持续发展涵盖下列四项:未来性(关心未来各代的福利),平等性(经济利益在代内和代际的公平分配),区域性(发达国家利用或耗竭了大量的自然资本,却将成本分摊给世界来共同承担)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环境系统的完整性)。[1妇尽管存在诸多定义,但其共同的基本要素有:(1)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学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许多领域的一个复杂性、综合性系统工程;(2)可持续发展追求代际与区域间的公平与效率,追求人类平衡与增长极限;(3)可持续发展认为有限增长的经济及解决贫困问题同样重要,强调发展是硬道理。(4)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持续发展是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资源的永续利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参考文献:[1]晏路明.人类发展与生存环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2I.迈尔斯.人的发展与社会指标[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3]皮尔斯.沃福德.世界无末El——经济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6.[4]李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蒲勇健.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的数量刻画与指数构造[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6]李具恒,李国平.西部可持续开发的逻辑[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2):8~12.[7]叶文虎.创建可持续发展的新文明一理论的思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8]张坤明.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9]吴季松.水资源及其管理的研究与应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舨社,·2000.[1O]邱东,宋旭光.可持续发展层次论[J].经济研究,1999,(2):64~69.[11]杨文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导论[D].西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1999.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