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化和保护性耕作姓名:任竹鹏学号:20120508310077班级:2012级机械电子工程二班(海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海口,570228)农机化和保护性耕作【摘要】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保护性耕作是指通过少耕、免耕、地表微地形改造技术及地表覆盖、合理种植等综合配套措施,从而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并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农业技术。其核心技术包括少耕、免耕、缓坡地等高耕作、沟垄耕作、残茬覆盖耕作、秸秆覆盖等农田土壤表面耕作技术及其配套的专用机具等,配套技术包括绿色覆盖种植、作物轮作、带状种植、多作种植、合理密植、沙化草地恢复以及农田防护林建设等【关键词】农业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机械在种植业中,使用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动力排灌机、机动车辆等进行土地翻耕、播种、收割、灌溉、田间管理、运输等各项作业,使全部生产过程主要依靠机械动力和电力,而不是依靠人力、畜力来完成。实现农业机械化,可以节省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克服自然灾害的能力。一、农业机械化的产生及其发展农业机械化起始于资本主义侵入农业以后,其发展在欧美各国一般地经历了三个阶段:①半机械化阶段。大体上是在19世纪中叶到末叶。特征是在农业生产上广泛使用畜力牵引的简单的农业机械。②基本机械化阶段。大体上是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特征是主要作物的主要作业普遍采用拖拉机牵引的农业机械。③综合机械化(或称高度机械化)阶段。约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特征是在农、林、牧、渔各业的各个环节上,及其产前和产后部门,都广泛地使用更为先进的农业机器。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电子计算机等在农业中的应用的增多,农业机械化正在向自动化发展。第三世界的国家和地区,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在不同程度上开始使用农业机器。但受政治、经济和技术等因素制约,迄今多数国家(地区)的机械化水平还较低。二、农业机械化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及其特点(1)旧中国时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中国农业生产工具极端落后,是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2)建国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和农业合作化的实现,农业机械化事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取得了显著成就。迄今虽然大多数地区的农业生产仍是以人力畜力操作为主,但农业机械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3)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以来,中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正在形成一条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其基本点是:①农业机械化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不仅重视增加产量和节省劳力,也重视为农民增加收入。②根据国情、国力确定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与工业、能源、科技、资金和劳力安排等方面的状况相适应。③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生产应实行人力、畜力、机力、电力相结合以及改良农具、半机械化机具和现代农业机器相结合。④农业机械化为实现农业全面发展和农工商综合经营服务,其范围既包括种植业,也包括林、牧、副、渔各业,以及各业的产前(如种子加工、饲料调制)、产后(如农产品加工、冷藏、装仓、包装、运输)诸环节,还包括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等方面。⑤农业机械化的作业项目不急于求全,要优先选择增产增收效果显著,能减轻农忙劳动紧张程度和劳动强度的环节;在地区上不强求一律,支持条件好的地方先走一步。⑥农业机械化要与其他农业技术的政策相结合,既要为推广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又要与继承优良传统技术相适应,从而创立中国自己的农业机器体系。⑦农机产品以小型为主,大中小型相结合,以价廉、质优、耗能少、使用和修理方便为原则。⑧重视农业电气化,特别重视农村小水电站的发展。⑨妥善安排机械化过程中节约出来的劳动力的出路。⑩农业机械的所有制与经营形式多样化,以适应实行联产承包制后农村经济的新形势。农业机械除由集体、国家所有外,还可归农户个人所有。在经营形式上可以家庭自营、农民合伙经营、农户承包经营,以及由国家或合作经销组织设立农机服务(队、站、公司)经营。重视农业机械化的智力投资,培养出大批适应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的人材,等等。我国农业在集体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机械化,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根本途径。三、保护性耕作的效益(1)减少劳动量,节省时间与两次甚至多次的土壤耕作相比,仅仅一次作业工序完成播种意味着拖拉机及劳动力作业时间的减少或者相同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播种面积。例如,在202.3hm(500英亩)的土地上一年就可以节约225工作h,按每周工作60h计,节约225h相当于节约近4个星期的劳动时间。(2)节省燃料平均每hm节约13.25升燃油(每英亩节约3.5加仑)或者一个202.3hm(500英亩)的农场一年就可以节省6624.45升(1750加仑)燃油。(3)改善土壤的可耕作性连续免耕能够增强土壤微粒的聚合(成为团粒结构),这样可以使作物根系更容易发展。土壤耕作性能的提高也可以减少土壤压实。当然耕作行程的减少也是降低土壤压实的重要原因。(4)增加土壤有机质研究表明耕作越多土壤中被释放到空气中的碳就越多,能够为将来作物构建有机质的碳就越少。事实上有机质中有一半成分是碳。(5)锁住土壤水分,提高水分利用率保持土壤残茬覆盖,提供遮阴,锁住土壤水分。残茬的遮阴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另外,残茬就像一个微小的水坝减慢水的流速,增加水分入渗的机会。另一个增加水分入渗的途径是通过由蚯蚓及前茬作物根系腐烂后形成的通路(大孔隙)。事实上,夏末连续的免耕可以为作物多提供50.8mm(2英寸)的可利用水分(6)减少土壤侵蚀作物残茬覆盖在土壤表面可以减少土壤风蚀、水蚀。与没有保护的、经过强烈耕作的土地相比,残茬覆盖可以减少达90%的土壤侵蚀。(7)提高水的质量作物残茬帮助土壤保存肥料与杀虫剂,减少其流入地表水中的可能。事实上,残茬可以使杀虫剂的流失减少一半。而且,在富碳的土壤中生存的微生物能够很快的降解杀虫剂并充分利用肥料,从而保护了地下水的质量。另外,由于水蚀的减少,使得随水蚀流入河流中的泥沙量减少,也是提高水质量的原因。(9)增加野生动植物作物残茬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掩蔽处和食物,例如猎鸟和一些小动物。(10)提高空气质量保护性耕作减少风蚀,因此减少了空气中的灰尘量;减少拖拉机进地的行程减少了矿物燃料的排放;在有机质中聚集更多的碳减少了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所以,空气质量改善。四、保护性耕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1.保护性耕作存在的问题(1)农机与农艺结合不到位在实施过程中,有些农机部门和农业技术部门合作不到位,对作物的品种配方施肥、播种、施肥量、浇水量、后期管理等农业措施缺乏及时指导。(2)土地经营规模小机具适用性有限目前农村土地经营规模较小,虽然有的土地进行了二次整合,但不适应大型农机具联合作业,一家一户的种植规模限制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另外,我国由于实施土地承包责任制,农民不重视可持续发展,当年红利思想严重,由于保护性耕作是—个新的农业技术工程,原有的农业机械还未来得及改造,新的农机具还未研制成功,近几年研制了一些保护性耕作的农机具,但还不够完善。(3)我国农民传统观念和接受程度影响推广保护性耕作我国农民大多数或者几乎都未受过高等教育,观念守旧,接受能力较差,对世世代代沿续的传统农业耕作技术一时很难割舍,农民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差,影响着保护性农业技术的发展。2.保护性耕作存在问题的对策(1)遵循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发展原则应用总结已有工作经验,针对不同区域突出实施保护性耕作的重点,在确保农作物秸秆或残茬覆盖条件下,实现从少耕到免耕的过渡,有选择地应.咐深松、机械除草等作业,充分发挥现有机具的作用,尽可能减少农民应用保护性耕作成本。扩大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的范围,稳步推进保护性耕作向牧业和经济作物生产的应用,从旱作农业区扩大到灌溉地区和南方水田区。积极探索有效的推广机制和保护性耕作的长效机制,不断扩大保护性耕作面积。(2)结合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建设加强宣传保护性耕作分区域建立保护性耕作培训中心,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培养技术骨干,建立多层次高效能的培训体系。广泛深入地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宣传,引导农民转变耕作观念,调动各级政府和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促进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应用。(3)进一步加大对保护性耕作的支持力度加强机具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创新推行保护性耕作是一个长期过程,要加强保护性耕作持续性研究,加大对耕作示范户、示范基础的投入,使保护性耕作持续稳步推进。进一步加强保护性耕作机具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提高机具的适应性、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强化创新意识,研发适合我国不同地域、多种作物的高质低价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用机具。.(4)加强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对保护性农业的认识支持保护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张更;;保护性耕作的实践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装备;2009年11期2梁世闻;李淑君;;浅谈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03期3姬满红;;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问题的探析[J];当代农机;2009年10期4钱智;大力推进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新疆农机化;2005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