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名词解释1.《新科学》《新科学》是意大利历史学家、法学家、语言学家、社会学家、美学家维柯的历史著作,初版于1725年全名是《关于各民族的共同性的新科学的一些原则》,是一部阐述古代文化史、诗歌和美学的理论著作,全书分5卷:(1)原则的奠定,(2)诗性的智慧,(3)发现真正的荷马,(4)世界各民族所经历的历史过程,(5)各民族复兴时人类各种典章制度的复现,附全书结论。全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如何从野蛮的动物状态逐渐发展成为过着社会生活的文明人。对近代西方史学和当代西方美学产生重要影响。2.实证哲学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创始人为法国哲学家孔德,主要代表有英国密尔和斯宾塞。其形成标志为1830年开始陆续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实证哲学教程》。实证哲学的特点:(1)首先是确定事实。(2)其次是构成规律。(3)认为所谓规律仅仅是研究者从现象之间的“相继和相似的自然关系”归纳出来的“恒定趋势”或“定律”,而不是客观存在的因果必然性规律,因为它认为根本不存在客观的因果必然性规律。实证主义的方法:观察、实验、比较。3.复线历史复线历史是后现代思潮下的历史研究产物,由印度裔美籍中国史专家杜赞奇提出,来反思现有的历史叙述和历史话语。所谓复线历史,即认为“过去并非仅仅沿着一条直线向前延伸,而是扩散于时间与空间之中,历史叙述与历史话语在表述过去的过程中,根据现在的需要来收集摄取业已扩散的历史,从历史中寻找有利于己的东西,也正因为如此,新的历史叙述与历史话语一旦形成,又会对现实形成制约,从而揭示出现实与历史的互动关系。”复线的历史,是一种试图既把握过去的散失,又把握其传播的历史。4.“密尔五法”19世纪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约翰•密尔所提出的归纳方法。他在《逻辑体系》一书中,对培根的“三表法”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所阐述的求因果联系的五种方法是:求同法、察异法、求同察异共用法、剩余法和共变法。密尔求因果方法的提出,促进了对归纳法的深入探索,对科学研究的推动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般逻辑书都称密尔求因果方法为“密尔五法”。5.元叙事元叙论通常被叫做大叙事。“元叙事”是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和总体化的思想,这一术语在批判理论,特别是在后现代主义的批判理论中,指的是完整解释,即对历史的意义、经历和知识的叙述。它通过预期实现,对一个主导思想赋予社会合法性。这一术语是由法国哲学家李欧塔利奥塔在1979年首次提出的。他说,社会现代性的最主要部分是大叙事构成的。但后现代主义却是以怀疑大叙事(进步、启蒙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为特征的。26.年鉴学派20世纪法国史学流派。得名于该派早期代表人物法国历史学家费弗尔和布洛克1929年创办的《经济与社会史年鉴》杂志(1946年更名为《经济、社会和文化年鉴》)。二战以后以布罗代尔最为著名。该派先后提出“总体历史理论”、“深层历史理论”和“历史时间三时段”说。50年代后尤重社会史研究,提倡跨学科研究,还开创了现代比较史学。自创建以来一直主宰法国史学界,并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二、辨析题1.“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1917)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的名言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然这句话也常常引起误解。从认识论的角度可以认为,历史正是以当前的现实生活作为其参照系,这意味着,过去只有和当前的视域相重合的时候,才为人所理解。从本体论来看,其含义是说,不仅我们的思想是当前的,我们所谓的历史也只存在于我们的当前;没有当前的生命,就没有过去的历史可言。所谓“当代”,是指它构成我们当前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历史是精神活动,而精神活动永远是当前的,决不是死去了的过去。对克罗齐来说,时间本身不是独立的存在,也不是事物存在的外在条件;他只是精神自身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既不能把时间、也不能把过去看成是精神以外的事物。正是这种极端的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一元论的立场构成了克罗齐的历史主义最为鲜明的特征。真正的思想既是哲学又是历史,思想的概念必须具有普遍性和具体性,使历史学完全垄断了全部知识的领域,正如实证主义要使由自然科学的方法所获取的知识垄断全部知识领域一样,个体性、个别性或个性化的原则是历史主义思想传统的一个根本原则。正确的观点应该是,每一个行动、每一个时代的价值不仅要与它自身,而且也要与别的行动和时代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就此而论,它们既是自足的,又是以后行动和时代的垫脚石。可以说,克罗齐是在哲学上既肯定了个体性又肯定了历史的发展、变化。2.“唯有总体史才是真历史”。这是法国年鉴学派马克·布洛赫的名言,是一种整体史观,也称全球史观,重在从历史的横向发展看待历史。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马克·布洛赫的观点虽然以其强调研究历史必须符合人类社会历史的本来状态,而具有合理性的一面,但是,受到目前的历史研究水平的限制,这一命题仅仅含有理论的意义,无法在研究实践中获得最终的实现,由此可见,对于史学研究者而言,真实地反映人类社会历史,显然是十分严峻的课题。它不仅要求研究方法的创新,更需要研究方法的突破,毫无疑问,只有排除了认识上的障碍,我们才有理由理直气壮地说:“唯有总体史才是真历史”。33、“事实只不过是历史的渣滓”这是19世纪英国史学家麦考莱的史学观点。在他看来,历史是由无数个微小事实构成的,历史根本无规律可循。任何人都可以从历史资料库里抽取对自己有用的材料来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从这个意义上说,“事实只不过是历史的渣滓”,历史是一个任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你可以把她装扮成你喜欢的任何样子。这是一种唯心史观的表现,忽视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在缺乏考据的情况下就肆意发挥,没有做到对客观历史的真正尊重,违背了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即历史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所以,此观点是不科学的。麦考莱的观点其实是否认了历史的客观性,认为历史仅是一门艺术,当历史以过多的文字形式和样本出现的时候,为了艺术吸引的需要,它的真实性往往未能凸显。麦考莱的观点是将历史艺术化,而不用过多地考虑历史的真实性,这样其实就是混淆了历史和历史学的概念,将两者等同起来,否认了历史的客观性。这样的史观会容易导致史料没有客观的标准,甚至走向随心所欲地伪造历史的路线。4、“史学便是史料学”。傅斯年及史料学派的代表性话语之一。傅斯年否定对社会发展规律性的探寻,甚至为了建立科学的史学不惜对史学的内在分类进行任意删减,将史论、著史、历史哲学等史学门类逐出史学的范畴。以傅斯年为代表的史料学派注重史料的考证,反对在整理史料时进行疏通、推论。认为个人的史才、史识有限,人人都对材料作出疏通、推论,则不仅对史学的发展无益甚至有害。这种研究取向最大的缺陷在于它使史学研究者在历史认识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了限制,从而使历史研究成果体现不出其应有的价值。由此可见,“史学便是史料学”的观点本身就是长短互见的。虽然它的提出己然成为历史,但它以自己的价值与局限在中国史学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印迹却不可磨灭。5、布洛赫宠爱的儿子曾好奇地问他:“历史学有什么用?”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结合材料,辨析历史学的“有用”和“无用”。历史不是无用之学是确凿无疑的。那种将历史当成“无用”的作法,显然是对过去与现在采取了二元对立的态度,看不到两者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实践性过程展演。就像人们常说的,历史就是已经过去的现实,而现实则是延伸至当前的历史,进而以此来表达历史内在于现实中的合法性问题。我们可以说,历史的魅力恰恰就表现在它看似“无用”而实际上颇为“有用”的状态之中。说其“有用”,因为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从古至今人类社会本质上都是一种历史性存在,由此也才有了传统文化和文明类型的积淀、传承与再造。更重要的是,历史的“有用”还体现在它可以不断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对知识的渴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何以会发展成至今这个样子提供重要的发展经验与实践参照。4意大利著名史学家克罗齐在1917年提出过一个著名命题:“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思是说凡是真正的历史一定是与现实生活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在与现时的思想活动关联中,过去的那种死的历史才能成为活的历史,为当下生活需要所用。这一具有历史哲学意味的命题事实上也是在为历史与现实的内在统一进行辩护。所以,从是否“无用”还是“有用”的角度对历史的存在产生质疑,本身就是对人类社会文明进程割裂的典型表现。三、简答题1.简述圣·奥古斯丁的历史哲学观念。(1)发展了进步的历史观念圣·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将历史视为上帝信徒与魔鬼“撒旦”的信徒、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之间的斗争史,而最终胜利的是上帝之城。上帝之城又是依照一定的阶段和时期逐渐演进的。尽管一切属于天意安排,但“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理解为进步。”(2)发展了中世纪的历史时间观念。根据属灵的特性,上帝之城的进步历程是根据上帝创造世界的时间分为七个时期。因为在他看来,历史是一种拯救史。他重视的是上帝的创造业绩,而不是人类的历史成就,所以他的人类历史就是上帝之城的代表以色列的民族史。(3)标志着历史哲学的发端奥古斯丁认为人类有两种:一种爱自己和爱这个世界,另一种爱上帝。由于双城的冲突,奥古斯丁看到了历史中的哲学,古人只看到王朝兴衰,周而复始;奥古斯丁认为,人类历史是世上最大的一场戏,这个编导就是上帝。推动这场戏的发展的动机则是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之间的冲突。(4)形成了普遍统一的整体史观与大一统的世界史意识“基督教为了以宗教的基础把全人类联系到一起,竭力要超出各国家和各民族的界限,因此,它是世界史理论继续发展的沃土。”关于历史的终极是“上帝之国”在人间实现的思想,支配着中古时代的西欧史学。2.简评维科的史学思想。评价:维科试图建立人类“理想永恒的历史”,因而要考察世界各民族历史的共同性。但问题是,在世界交通和沟通还未完全发展成熟时,这种想法既是不可能的,也是有危险的。危险在于,世界各民族历史的特性和差异被阉割,然后将其条缕清楚地置于在某种模式或框架之中,使其黯然无生气。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历史行程的普遍主义或绝对主义的解说模式,从一开始就必然陷入到困境和悖论之中。而这种困境和悖论,一直到现在都没有解决,突出地表现为历史学到底是否是科学的长期争论上面。维科的三个时代的人类文明史解说模式,即使对于西方的断裂时续的文明史而言,也有不妥之处。53.简述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并分析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研究的影响。(1)主要理论观点A.对“后设叙述”和“大写历史”的否定。后现代主义对于现代的传统历史学进行了彻底的否定。构成现代西方历史学的观念规律、客观、科学、理性,全被加以否定,而代之以解构、虚拟、系谱学、知识考古学等等观念与话语。B.作者已死与读者的诞生,海德格尔重新解释诠释的意义,认为诠释应视为读者对作者的一种认识。因为在他看来,读者在阅读构成中往往寄托于阅读的作品中。(2)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研究的影响1.取消了对真实和事实的追求,历史知识只是一种解释或解读,没有真实的历史可言;2.没有必要求所谓原始材料、档案材料,因为没有一手、二手材料之分,它们都只是文本而已;3.没有必要尊重古人,或历史的当事人,因为他们的作品或回忆并不一定与事实更接近,古人和今人一样,都只是提供了一种有关过去的解释。4.何为历史“三调”?柯文是如何解读义和团运动的?(1)三调:1)、事件:历史学家的首要目的在于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然后向读者进行解释。历史事件在当时的意义是不明确的,只有事后经过历史学家的总结和阐释才会被显现出来。2)、经历:事件的经历者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将如何,不知道事件将如何发展,他们对正在发生的事情的看法与事后重塑的历史有很大的不同。3)、神话:历史神话制造者的目的不在于扩大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而在于从中发掘有用的信息,使之为政治和意识形态服务,为自我修饰和情感等方面的现实需要服务。(2)解读义和团:1)作为事件的义和团,柯文以历史学家德身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