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第一章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为科学的历程•第一节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的古代史学•第二节人性—理性史官主导下的近代史学•第三节唯物史观怎样指导历史学成为真正的科学•第四节克服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偏颇,应对后现代主义的挑战,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方向一、科学与潜科学的区别•潜科学:相信神灵的意志或某种不可知的超自然的力量。•科学:相信规律。二、历史学发展的历程•从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的古代史学•人性—理性史观主导下的近代史学•唯物史观主导下的历史科学•第一节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的古代史学•一、特征•二、产生的原因•三、表现•1周公2《左传》3司马迁•4希罗多德5奥古斯丁•6托马斯·阿奎那•第一节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的古代史学•一、特征•把人类社会历史的一切现象及其变化的终极原因归结为天命或神灵意志。•二、产生的原因•由当时小生产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物质生活和与之相应的普遍的人身依附关系决定的。•生产水平极低,经济交换和社会交往活动的范围极小•人们只能在狭小的共同体内生存•首领或行使首领职能的集团处于支配地位和愚民宣传•人身依附关系•命运、神灵或者其他超自然的因素•三、表现•不论中国还是西方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他们在解释历史的变迁时,无一例外地都把天命或神灵意志作为历史发展变化的终极原因。•○伊尹:夏王弗克庸德,慢神虐民,皇天弗保,监于万方,启迪有命,眷求一德,俾作神主。•○周公:把夏和商:天命敬德保民•○《春秋》和《左传》:“天”或“命”•○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但是,他把决定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归之于天命。•○项羽:“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希罗多德:把是否实行民主制度,看做是希波战争中希腊战胜波斯的一个重要原因,具有重人事轻神灵的所谓“古典人文主义”倾向,但是,当他遇到疑难的历史事件和现象时,就用天命或神灵意志来解释。•○奥古斯丁(Augustine,约354-430)•基督教神学家,其神学史观体系对西方中世纪的编辑史学和历史思想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他把上帝视为决定全部社会历史进程的最高主宰,认为整个人类历史的进程不过是在实现上帝预先制定的计划。该计划把所有的人分为“上帝的选民”和“上帝的弃民”两类。•上帝的选民:真心虔诚和服从上帝的基督徒,属于“上帝之国”。•上帝的弃民:异教徒和阳奉阴违的假基督徒,属于“尘世之国”。•人类历史:婴儿期、少年期、青年期、壮年期、半老期和老年期六个阶段。•未来(第七阶段):尘世之国灭亡,人类脱离罪恶•○托马斯·阿奎那(ThomasAquinas,1225-74)•意大利神学家和哲学家,既对奥古斯丁的思想有所发挥,又承袭了亚里斯多德的许多社会政治观点。他一方面承认人是社会或政治的动物,承认理性和人类的各种欲求对各种社会历史现象产生的影响,但是,他另一方面又把一切历史现象产生的终极原因说成是上帝和天意。•人们的以依附关系为总特征的狭小共同体内的生活体验天命—神学史观•第二节人性—理性史观主导下的近代史学一、产生的原因二、新史观的代表人物1、维柯2、赫尔德3、汤恩比4、伏尔泰5、孔德6、密尔•第二节人性—理性史观主导下的近代史学一、产生的原因(一)广大劳动者的“静悄悄的劳动”由于劳动经验的积累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奴把劳动成果的很大一部分留归己有,导致他们“财产和财富的独立发展”。(二)西欧农奴的地租剥削率在一定时期里受到惯例和法律的严格限定。西欧农奴和其他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积累财富的结果,一方面使他们有可能将剩余的农产品通入市场,促使农村和农户本身的自然经济逐渐向商品经济转化,甚至一部分富裕农民向商品经营性的农场主转化,并促使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和城市的兴起;另一方面,一部分积累了较多技术和资金的农奴有可能通过合法赎买或非法逃亡而脱离庄园,转变成为市民。•剩余产品投入市场•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工农业的分工加剧,城市的兴起,农民转变为农场主,农奴转变为市民•自然生产能力和独立自主能力的提高,扩大了劳动者自己的经济交换和社会交往范围,使他们自己的社会活动范围逐渐突破了庄园和行会这样一些以人的依附关系为特征的狭小共同体的限制。自身生存方式的改变,必然引起他们观念的改变。•讨价还价的实践•平等和自由的观念•强调个人自由和平等的新的历史观•把人性和理性看做是决定人类历史发展终极原因的历史观二、新历史观的代表人物(一)新的历史观是由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表达出来的,他们表达的历史观就是把人性、理性视为决定各种社会历史现象兴废存亡的终极原因的社会历史观。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人的本性就是要求个性的独立、自由,要求享有追求幸福生活的平等权利。认为古代希腊、罗马的繁荣就是由于人性得到张扬,中世纪的黑暗就是由于人性受到压抑。启蒙时期(17-18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观到启蒙时期进一步系统化。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除了强调人性之外还更强调理性,他们认为理性广大的程度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标准。他们用这种历史观对人类社会进行考察,形成了一套历史哲学。1、维柯,1668-1774,意大利历史哲学家他认为历史规律性是以人类的共同本性为基础的,即所有民族都有共同的起源和特性。比如,(1)都有某种宗教,(2)都举行隆重的结婚仪式;(3)都埋葬死者。”一定是人类的共同本性或“共同真理支配了•一切民族,指使他们都要从这三种制度开始去创建人类社会,所以都要最虔诚地遵守这三种制度,以免使世界又回到野兽般的野蛮状态。他把人类社会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神的时代,第二是英雄的时代,第三是凡人的时代,在第三个阶段,所有的人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他认为人类社会大体上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他在某种曾度上意识到由人的能力、特别是生产能力的发展过程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的进程,是人类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认为人的共同本性是决定社会历史进程的终极原因。神的时代是人类的童年时期,那时人类处于原始状态,他们筋骨强壮、爪牙锋利.与动物差别不大,在自然本性上是凶狠的、残酷的。原始人想象力最强而推理能力最弱,所以宗教是可以箱制原始民族凶狠性的唯一手段。他们想象自身和一切规章制度都依存于神,相信一切事物都是由神创造的。英雄时代是从神的时代脱胎而来的。原始人为了生存而进行激烈的斗争,结果胜利者成为主人,而失败者沦为奴隶胜利者相信自己来源于天神,是神的后裔,凭借这种“天然的高贵性”成为统治者,并在政治、经济、法律礼仪、语言上享有特权地位。•凡人的时代,维柯认为在这个时代人才真正成为人,因为这时人们“受充分发达的人类理智”支配,而理智则“是人类真正特有的本性”。在这里,维柯描绘资本主义制度的表面特征:“由于人性在理智上的平等,在法律面前,人人都被看成是平等的”,人们“生来就是自由的”,因而“自由民主”就成为社会的准则。•把人类历史的发展归结为人性理性的升扬过程,比基督教神学宣扬的上帝意志支配历史进程的观点是一个进步,但是,他无法论证人的本性张扬的本源,所以最•终不得不倒退回去求助于“神的谕示”。2、赫尔德,1744-1803,德国哲学家他认为“人的活动能量是人类历史的原动力。”认为一个民族的“知识”和“人的活动力量”是来自于自身的实践和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他认为每个民族都依次经历三个时期:童年期(“诗的时代”)、青壮年期(“散文时代”)和老熟期(“哲学时代”),是后世“文明形态兴衰周期”模式的滥觞之一。他认为每个民族都有“生命周期”,并把所谓的“生命周期”模式视为一种“自然规律”。但是,当他在回答人类社会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规律时但是,当他在回答人类社会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规律时,他把最终的原因归结为“人的本性”。在回答人性产生的原因时,他求助于上帝。3、汤因比:1889-1975,英国历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把人类社会归结为一些各不相干、自成体系的“文明”的兴亡史,认为每个文明都要经过发生、成长、破坏、崩溃和死亡五个阶段。○维柯和赫尔德: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演变的终极原因和普遍规律抽象地归之于人性、理性的自然规律,而且。•最终又倒退去归因于上帝。4、伏尔泰:“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5、孔德1798-1857•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近代西方实证主义哲学和社会学的开创者,对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历史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认为,一切现象都服从于恒定不变的自然规律,人们的任务就是致力于精确发现这些规律。但是,他所说的规律仅仅是研究者从观察到的现象之间的“相继和相似的自然关系”,归纳出来的“恒定趋势”或“定律”,而不是客观存在的因果必然性规律,因为他认为根本不存在客观的因果必然性规律。•他把自己的实证哲学运用到社会历史现象中来,提出了研究人类历史的三种方法:观察、实验和比较。•所谓观察,就是对社会现象作直接观察。但是,在观察的时候,观察者要用某种社会历史观作指导。•所谓实验,孔德承认无法对社会现象进行直接实验,但是,可以借鉴病例观察的方法,对社会历史现象进行“间接试验”。•所谓比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与低等动物比较,二是并存社会状态的比较,三是连续状态的比较。他认为,人类社会的进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神学阶段,第二阶段是形而上学阶段,第三阶段是最后的实证阶段。神学阶段:人们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由超自然的神灵的直接作用而产生的。在这种精神和社会的状态下,所有一般的和特殊的理论观念都是超自然的,而所有一般的和特殊的社会关系也都是军事的;政治上实行君权神授的君主专制制度,僧侣阶级和封建阶级在社会上占据着特权统治地位,征服成为社会唯一永恒的活动目的.•军事力量成为统治人们的有力工具,社会秩序主要依靠军事征服和神权统治来维持。在这个时代中,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城邦制国家,发展出较为完善的土地制度,人们表现出对神灵和军事长官无限崇拜的情感。这一时代大致相当于西欧从远古到中世纪前期的历史时期。形而上学阶段。在这个时代中,科学思想逐渐发展起来,人们运用理性作为批判的武器,对神学和封建专制制度发起了攻击,用对自然的崇拜取代对上帝的崇拜,神学和军事的社会制度开始解体,形而上学学者和法学家占据了政治舞台;战争和征服已不再是社会的唯一目的,生产逐渐成为社会活动的重要目的,生产者也逐渐摆脱了奴隶地位,开始取得与军人相对的若干权利。这是一个从神学和军事的时代向科学和工业的时代转型的时期,大致相当于西欧从中世纪后期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时期。最后的实证阶段(科学和工业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人们专心研究规律的阶段。科学获得了广泛的普及,所有一般的和特殊的理论观念都发展成为实证性的;工业巩固了它在社会上的优势地位,一切特殊的社会关系都逐步在工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工业组织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组织形式,生产成为社会唯一恒常的活动目的。与前两个时代相比,这一时代超越了企图恢复旧秩序的保守主义和激进批判的无政府主义,其社会制度可以同时兼顾秩序和进步两方面的要求。•“秩序向来是进步的基本条件,而反过来,进步则成为秩序的必然目标。”进步如果不同秩序结合在一起,进步就不能持久;秩序如果不与进步共存,真正的秩序也无法建立。在孔德看来,如果人们都接受并采纳了实证哲学的这种社会理论,整个社会就可以实现维护秩序和保证进步的双重目标。秩序与进步因此成为孔德哲•学中社会政治理论的经典概括和标志性口号。6、约翰·密尔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对孔德的学说做了进一步发挥,主张对历史和现•实的社会状态进行实证的、经验的比较考察,从而归纳出“经验性的规律”。他认为,社会是由互相联系、但彼此并无因果关系的、众多因素构成的一个整体,即“整个的有机体”。•他认为只要对这些众多因素及其“并存”的关系进行•充分的经验考察,并进行归纳推理,就能求出那些“并存”关系的统一的“经验性规律”。•与孔德有重大的区别:主张从“经验性规律”再深入一步去探求支配各种“经验的规律”的共同的终极的因果必然性的“科学的规律”。主张必须探究人类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但是,他也可孔德一样,把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终极原因归结为“人的本性”。•维柯、赫尔德、孔德和密尔等人,都把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