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农业生产要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农业生产要素目的要求:掌握农业生产要素的内涵、特点、功能及组合应遵循的规律。深刻理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第1章农业生产要素第一节农业生产要素的构成第二节农业生产要素的特点及功能第三节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第一节农业生产要素的构成一、农业生产要素的内涵二、农业生产要素的分类(一)以土地和水为代表的自然资源(二)劳动力(三)资本(四)科学技术第一节农业生产要素的构成一、农业生产要素的内涵农业生产要素,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获得人们需要的各种农产品所必须投入的各种基本要素的总称。简接生产要素物化在生产资料中为劳动者所掌握变成直接生产要素。间接生产要素:资金科技教育管理信息基本要素(直接生产要素):自然资源(以土地和水为代表)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动植物)农业生产要素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农业中基本的生产要素。农业自然资源:是自然资源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指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的或可能利用的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很多,主要有:土地资源、水资源、太阳能资源、气候资源、矿产资源等,其中,最基本的是土地和水资源。2、劳动力资源农业劳动力指在劳动年龄以内能从事农业劳动的人的数量和质量的总称。包括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农业劳动力的数量,男18—55岁,女18—50,有劳动能力,能参加农业劳动的人数。农业劳动力的质量,包括劳动力的体力和智力,是指农业劳动力的体力强弱、技术熟练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农业人口自然增长的变化适龄劳动力和超龄劳动力的加入和退出劳动力的自然减员农业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其它部门之间的转移农业中的劳动力数量在经常发生变化3、资本农业资本是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占用的物质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形式和货币表现,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单位获取各种生产要素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农业中的资本按不同的标准可以作如下的几类:1、按资本存在的形态划分,可分为货币形态的资本(现金、存款)和实物形态的资本(固定资产、在产品资金、产成品资金)。2、按资本的来源划分,可分为生产单位的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3、按资本在再生产过程中所处阶段,可分为生产领域的资本和流通领域的资本。4、按资本的价值转移方式,又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四)科学技术1、概念农业科学技术是揭示农业生产领域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在生产中应用成果的总称。科学技术是科学和技术的总称。二者有区别: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技术是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包括物化了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科学的任务是探索和提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主要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技术的任务是把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用于改造世界。技术科学把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用于改造世界探索和提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主要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任务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包括物化了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定义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三种形态:知识形态——表现为科学研究成果经验形态——表现为历代生产技术的积累和传播,流传于世。物化形态——表现为科学技术与劳动者、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结合。2、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1)遗传学理论和育种技术的突破使农产品产量大大提高。用遗传学理论和育种技术培育的良种,特别是杂交良种:杂交水稻亩产600公斤以上,杂交玉米亩产550公斤以上,美国1933年推广杂交玉米单产提高50%。杂交优势在林业、畜牧业、渔业、果树、蔬菜有显著效果。(2)化学肥料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产(3)畜牧科学和饲料科学的发展提高了饲料报酬,缩短了饲养周期美国的肉鸡饲养49天,公鸡重2.009公斤,料肉比1.85:1;(4)动力机械和机械技术的革新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美国194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后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2倍。3、科技成果推广的评价指标反映科技成果经济效果的指标反映科技成果利用程度的指标科技成果评价指标第一,反映科技成果利用程度的指标(1)科技成果采用率:生产上实际采用的成果占研究成功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的比率。(2)已应用成果的复盖面和复盖率复盖面:实际推广面积复盖率:实际推广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比率。第二,反映科技成果经济效果的指标(1)科技成果的经济效果:一项科技成果在研制、推广过程中总耗费与应用后新增的产值之间的比较。公式:科技成果经济效果=科技成果采用后新增总产值/科研费用+推广费用+新增生产费用(2)科研投资收益率:反映投资于科研上的资金使用效果的指标。公式:科研投资收益率=科技成果新增纯收益x科研单位应占份额/科研投资额第二节农业生产要素的特点及功能一、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特点(一)自然资源作用下降,农业增长主要来源于现代生产要素投入。传统农业阶段农业生产主要依靠自然资源要素,特别是土地,现代农业主要依靠良种、化肥、农业机械、物质等。(二)劳动力资源中智力因素上升,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升。传统农业主要依靠劳动者的体力,现代农业主要依靠劳动者的智力(三)技术进步成为主导力量——技术进步能提高自然资源使用效率和能力:——技术进步可优化各种自然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组合方式,节约资源(杂交技术、免耕技术)。——技术进步可以使原来不能利用或者很难利用的自然资源得到利用。(海洋农业技术)二、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功能(一)自然资源1、自然资源影响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自然资源条件好,同样的投入可生产更多农产品。农业中土地本身就是自然资源,其所处的自然条件决定产量高低。影响劳动生产率。2、自然资源影响农业生产力的分布由于自然资源条件的分布不同,各地区适宜种植的作物不同,美国的作物带,中国的小麦、棉花、水稻、玉米主产区。由于种植的作物不同,对技术、劳动技能、机械等生产力要素的配置不同。3、自然资源影响各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自然资源条件不同,各地区适宜种植的作物不同,有的以粮食作物为主,有的以经济作物为主。有的以小麦为主,有的以水稻为主。(二)劳动力1、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能动要素和主导力量2、劳动力不仅是其他生产要素的使用者,还是其创新者和发展者(三)资本投资所形成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生产条件就是资本,这些生产工具和生产条件能够扩展人的能力,相当于人手的延伸,扩大了人的劳动能力提高生产率。(四)科学技术1、改善其他生产要素的质量2、扩大劳动对象的种类和范围3、改造传统农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高级化第三节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一、农业生产要素组合的原理二、农业生产要素组合应遵循的规律三、农业生产要素组合的经济效益第三节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配置)一、农业生产要素组合的原理农业生产中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不是单独起作用,某一要素必须与其它要素配置才能形成生产力,生产出各种产品。怎么配置,配置多少?从两方面考察。(一)制度层面的农业生产要素组合(二)技术层面的农业生产要素组合(一)制度层面的农业生产要素组合从制度层面:主要反映了生产要素之间采取什么经营制度、经营方式。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农业中采取集体经营,劳动者与土地资源结合是分离。十一三中全会后的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制度层面讲,这种组合反映了生产要素的质的关系。(二)技术层面的农业生产要素组合技术层面的农业生产要素组合特征25341要素的不可分离性要素作用的非均衡性部分要素的可替代性要素组合比例的变动性要素组合功能的系统性1、要素的不可分离性任何社会的农业生产都有赖于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传统农业时期至少有土地和劳动者的结合,但生产效率很低。现代农业,还有资本和科技。农业生产中强调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单一夸大哪一个要素的作用是不行的。2、要素作用的非均衡性虽然人们强调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组织,然而,实践中哪一个要素占多少,却要根据各自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决定。如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3、部分要素的可替代性虽然我们强调各种要素的结合,但是,实践中部分生产要素是可以替代的,如,因土地资源少而农产品紧缺时:可以通过投入大量劳动力实行精耕细作,提高单产;可以通过投入科技研究良种,提高单产。当劳动力不够时可以使用机械。4、要素组合功能的系统性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要合理,比例合理的组合能使要素组合的整体功能大于单个要素的功能之和。5、要素组合的变动性要素的组合随着生产者投入能力的变化而变化。如,传统农业时期,土地和劳动占比重大,现代农业社会资本和科技占比重大。二、农业生产要素组合应遵循的规律任何一种生产行为都表现为:一定量的生产投入与一定量的生产量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当投入一定量的资源时,就会产出一定量的农产品,这种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叫生产函数。表示为:Y=F(X)=F(R,L,K,T)Y——各种农产品产量X——各种生产要素土地(R)、劳动(L)、资本(K)、科技(T)为了获得投入产出的最大经济效益,各种要素的组合要重视: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Y=F(X)=F(R,L,K,T)这种函数关系反映的投入产出关系有三种形态:1、固定报酬形态:——当其他资源施用量固定不变,某一资源施用量不断增加时,每增加一单位资源引起总产量的增加量是固定不变的。0=F(0)—F=020=F(5)20F=440=F(10)20F=460=F(15)20F=4几个概念:边际产品:某一投入水平由于增加一单位资源,而较上一水平所增加的产品数量(如前20单位)。边际投入:下一资源投入水平较上一水平增加的资源投入量(如前1单位为5)边际成本:生产要素边际增量与资源价格的乘积边际收益:边际产品与产品价格的乘积。在固定报酬形态阶段:边际报酬和变动资源平均报酬都是固定不变的。这种现象在生产某一短暂时间内可能存在,但很快就会消失。2、递增报酬形态——随着某一资源施用量的增加,产品数量以递增速度不断增加。0=F(0)—F=06=F(5)6F=1.214=F(10)8F=1.425=F(15)11F=1.66745=F(20)20F=2.25在递增报酬形态阶段:边际产品和变动资源平均报酬因施用量的不断增加而以递增速度增加,此时,如果生产者觉得这种产品值得生产,且有可利用的资源,资源施用量至少要施用最大报酬点。递减报酬形态(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既定的技术条件和其它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追加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到一定程度后,每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要素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呈不断减少的趋势。如:劳动投入,超过一定阴限度后,增加劳动投入带来的边际报酬会出现递减趋势。如:肥料投入21=F(5)—F=4.238=F(10)17F=3.850=F(15)12F=3.3354=F(20)4F=2.7边际报酬—每一单位变动资源增加所引起总产量增加量(ΔY)在递减报酬形态阶段:平均产品和边际产品都随资源施用量增加而减少,直到边际产品为0为止。这一阶段的生产函数为报酬递减阶段,如果生产者为了取得更多的产品,变动资源施用量至少施到边际产品为0时,如果生产者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资源施用量就应施到第二阶段的起点。产品最高点不一定是经济效益最佳点。在报酬不合理阶段,变动资源施用量增加后,总产品不断不增加反而减少。在理解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时注意:在其它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其它要素变动,如科学技术的应用,会把报酬递减往后推,但连续追加科技,最终还会出现报酬递减。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最初在农业领域里发现,后来,这个规律已成为经济学的基本规律之一,是一条自然科学规律。因为任何生产行为的资源投入都有一个适度问题,在现有生产力水平条件下,过度投入会带来资源的浪费。人们在确定适度投入水平时,采用边际平衡原理,即:当:边际收益=边际成本或稍大于边际成本此时经济效益最大,是资源投入的最佳适合度或临界点。某农作物不同施肥水平的产品量肥

1 / 5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