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吃药的学问生病了要吃药,是人所共知的道理。但是口服药什么时候吃效果更好呢?消炎药可以长期服用吗?1服药的学问1.1服药时间与药效的关系口服药与进食先后的关系,对药物的消化和吸收有重要影响。有的人服药效果不好,除了服药不按时、马大哈以外,就是缺少服药的学问,以致事倍功半,耽误了病情。1.1.1宜饭前空腹服用的药物肠道抗感染药此类药物要求肠道内药物浓度较高,进食会降低药物浓度。胃壁保护药此类药物服用后药物会分散并在胃壁形成一层保护膜,与食物同时服或饭后服则药物会与食物混合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肠溶衣片剂该类药物需要到达肠道以后才能消化吸收,而进食会影响胃的排空,延迟其消化、吸收。利福平、氨苄青霉素此类药物因易被食物中的纤维素吸附而使吸收减少也应饭前服用。此外,某些驱虫药、泻药等也要饭前服用。胃病药助消化、苦味健胃药,在饭前10分钟服用,可使胃液分泌增加,促进食欲。制酸剂、胃肠解痉药、利胆药等,也应在饭前服用。1.1.2宜饭时服用的药物宜饭时服用的药物常见的有鱼肝油等脂溶性药物,因为脂溶性药物可溶解于食物中的脂肪内,更容易吸收;另外,助消化药与食物同时服用,其助消化作用更佳。1.1.3宜饭后服用的药物硫酸亚铁、三溴片和氯化铵片对胃肠粘膜有刺激的药物,都需在饭后服用。这时胃里充满食物,药物被稀释,缓和了对胃粘膜的刺激。1.1.4宜睡前服用的药物驱虫药、催眠药驱虫药应晚间空腹服。催眠药鲁米那、安定、朱砂安神丸等则应在睡前服,有利于病者及时入睡。缓泻药应在睡前服,服后8~12小时即次晨排便,不影响晚间的睡眠。1.1.5宜晨起服用的药物降血压药物如果每日服药1次即可控制血压,都提倡晨起服药。如服药2次,则在下午加服1次。人们在入睡时血压下降,故睡前不可服降压药,以免在熟睡时血压过度下降而致心、脑供血不足,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脑血栓等意外。泻药作用较剧者如硫酸镁,宜早晨空腹服,4~6小时后腹泻,在白天排便。滋补药如蜂乳、人参蜂王浆等宜在早晨空腹或晚睡前服用。抗炎类药物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多在清晨和上午关节疼痛较重,如在早晨加大剂量服1次,效果较好。1.1.6定时药(间隔一定时间用药)2多为一些吸收快、排泄快的抗菌消炎药,如四环素、土霉素、红霉素、麦迪霉素等。因排泄或破坏较快,为维持有效浓度,提高疗效,一般要每隔6小时服药1次。1.1.7必要时服用的药物多为解痉止痛药,如颠茄、阿托品、普鲁苯辛等在胃肠痉挛疼痛时服用;感冒发烧时服APC、阿苯片、头痛时服用去痛片;心绞痛发作时,舌下含化速效硝酸甘油片等。1.2服药方法与药效的关系服药的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药物的疗效。服药方法正确,可以尽快地发挥治疗作用,最大限度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若服药方法不正确,则可能造成不该发生的后果,也不能很好地发挥药物的疗效。1.2.1直立体位一般说来在服用固态药物时,除卧床不起的病人外,吃药时都必须采取直立体位。卧床不起的病人在坐起来不影响病情时也应由别人帮助坐起来吃药,直立服药,可使药物顺利地进入肠道;而躺着吃药,药物就不会顺利地进入胃肠道,甚至有滞留于食管内的可能性,如果药物滞留于食管,就会刺激食管粘膜,如未包衣的氯化钾片,就有可能引起食管炎,给病人带来痛苦,再则,药物滞留食管内,不能及时地崩解、吸引,就会耽误病情。1.2.2适量饮水有些病人吃药时不用水,只用一点唾液把药物咽下了事,这就有可能把药物滞留于食管内了,服药时必须用温开水送下,每次饮水量不少于100ml,当然给小孩喂药时饮水量应根据年龄适当减少。服药时适量饮水,不仅是为了把药物送入胃肠道,还对药效的发挥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如服用阿斯匹林,饮水150ml比只饮75ml吸收量高一倍。1.2.3遵守时间服药时间对药效的治疗效果也有密切的关系。如治疗失眠的安定片,只有在晚上睡前服用,才能最好地发挥催眠作用。时间药理学的研究发现,某些药物在同一天内不同时间服用,其作用和不良反应可以完全不同,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只有清晨6-8时大剂量服用才能够产生最好的疗效,而不良反应却最轻,甚至不发生。若在其它时间服用,效果都不理想。所以,病人一定要按医生的嘱咐准时吃药。一般要求的每几小时服一次是不分昼夜的,只要间隔时间到了就应服药,以每4小时一次为例,若第一次服药时间是下午4时,那么在晚上8时,午夜12时,翌晨4时都应各服一次。这样才能使药物在体内维持较为恒定的治疗浓度,达到理想效果。特别是一些作用比较短的抗生素药物,更应该讲究时间性,像红霉素在体内代谢很快,且细菌对该药又很容易产生耐药性,若两次用药间隔太短,药物血浓度就会升高,使毒性反应增加;反之,两次用药时间间隔过长,药物血浓度就可能降低到不足杀灭细菌的程度,于是就人为的造成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给治疗带来了更大的困难。1.2.4合理饮食为了使药物尽快地吸收和发挥作用,通常健胃药、助消化药和对胃肠道粘模无刺激性药物,在饭前半小时服;其它药物以饭后半小时服用为妥。制酸剂如胃舒平、氢氧化铝片、胃得乐等应在饭后1-2小时胃酸分泌高峰时嚼碎服较3好。缺铁性贫血服铁剂时,不宜吃高脂食物、饮茶和同服抗酸药,以免降低铁的吸收。四环素类药物与牛奶、豆腐等含钙高的食品不宜同服,否责会降低疗效。服止咳糖浆等有润喉作用及减少粘膜刺激的药物,服后则不宜饮水,以免降低药物浓度而减效。服铁剂时,忌与四环素及抗酸药同服,亦不宜同饮牛奶和水果汁。另外,烟、酒等对药物都有一定影响,在服药期间,不应吸烟、饮酒,以免造成不良果。2抗生素的使用抗菌药物俗称抗生素,它为人的寿命延长做出了贡献,是人类健康的功臣。然而,抗生素却是一把双刃剑,一旦被滥用,它不仅不利于人的健康,而且还会给人的身体带来严重的伤害。2.1滥用抗生素的现实状况2.1.1门诊医院大量使用抗菌药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永佩:我们不合理用药还是比较严重的,住院病人现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超过了60%,抗菌药物在门诊的使用率超过了25%以上。而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对抗生素销售情况也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我国80%以上的药品都是通过医院卖给消费者的,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在一些医院用量居高不下。2.1.2受访家庭七成常年备用抗生素在调查当中,我们发现除了一些医生的不合理使用原因之外,人们对抗生素认识的误区,药品销售环节的违章操作,也加剧了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随机选择北京的一些小区,入户对市民接触抗生素的行为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发现,接受调查的30户普通家庭中,70%的调查者家中一直或曾经常备抗生素,九成以上的家庭都知道抗生素,但有将近一半的家庭并不真正了解抗生素的用途,其中部分家庭甚至错误地认为“抗生素是万能药,可治百病;越新越贵效果越好。”近一半的家庭都有直接从药店购买抗生素并根据说明书吃抗生素的习惯。2.2抗生素滥用带来的危害说到“滥用”,很多人其实并不清楚其中的含义。实际上,凡是超时、超量、不对症使用或未严格规范使用抗生素,都属于滥用。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典型的滥用抗生素。一旦发生以上情况,就可能给患者带来“四重危害”。2.2.1毒副作用“是药三分毒”,应严格遵照医嘱服药,切不可盼复心切,擅自加大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的抗菌药,如氟哌酸)的药量,否则很可能损伤神经系统、肾脏、血液系统。尤其是对肝肾功能出现异常的患者,更要慎重。需要强调的是,一般来说,轻度上呼吸道感染选用口服抗生素即可,但很多人却选择了静脉输液,这无形中也增加了出现副作用的风险。2.2.2过敏反应多发生在具有特异性体质的人身上,其表现以过敏性休克最为严重。青霉素、链霉素都可能引发,其中青霉素最常见也更为严重。过敏反应严重时可能致命。42.2.3二重感染当用抗菌药物抑制或杀死敏感的细菌后,有些不敏感的细菌或霉菌却继续生长繁殖,造成新的感染,这就是“二重感染”。这在长期滥用抗菌药物的病人中很多见。因此治疗困难,病死率高。2.2.4致病菌耐药大量使用抗生素无疑是对致病菌抗药能力的“锻炼”,在绝大多数普通细菌被杀灭的同时,原先并不占优势的具有抗药性的致病菌却存留了下来,并大量繁衍。而且由于药物长期刺激,使一部分致病菌产生变异、成为耐药菌株。这种耐药性既会被其他细菌所获得,也会遗传给下一代。“超级细菌”很大程度上就是抗菌药物滥用催生出来的。如果这种情况继续恶化下去,很可能使人类面临感染时无药可用的境地。2.3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2.3.1正确使用抗生素的原则在有明确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生素,采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达到杀灭致病菌和(或)控制感染的目的。1.用药指征明确。及早明确病原菌,然后选择合适的抗生素。2.针对性要强,最好选用一种药物。3.剂量要足、疗程要够。这样既保证疗效,也可防治病菌产生耐药或病情反复。4.掌握既往用药反应。主要了解以往有无对药物的过敏史。5.选择适宜的给药方法。一般的感染性疾病以口服为主,较重者宜肌肉注射给药,严重者可静脉输液。6.按医嘱用药。不能随意增量或减量,更不能随便改药或加药。7.有肝肾功能损坏者用药宜慎重。有肾功能损害时要慎用氨基糖苷类、多肽类、万古霉毒等药物。有肝功能损害时应慎用氯霉素、四环素、大环内酯类、利福平、两性霉素B等药物。8.有下列情况时不宜用抗生素:①病毒感染;②发热原因不明;③对休克、昏迷、心衰或外科手术前后预防感染。2.3.2抗生素联合使用的要求联合使用抗生素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生素同时使用。正确的联合用药,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促进康复。但如果联合不当,不仅会导致不必要的浪费,还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甚至增加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有以下情况时可联合用药:①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②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③单一抗生素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④较长期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者;⑤能够减少毒性较大药物剂量的。2.3.3各类人群使用抗生素要求2.3.3.1老年人由于老年人常有以下特点:①生理功能减退,组织器官功能降低易患感染;②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抵抗力低下易并发感染;③免疫功能低下,不能有效地防御致病菌的侵入易发生感染。而且,老年人在生理上的特点为:①胃黏膜萎缩、胃液分泌减少,会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②活动减少,局部血流量减少会影响注射药物的吸收;全身肌细胞内含水量和肌肉组织减少,脂肪相对增多,使药物分布发生变化;③肝组织缩小,局部血5流量减少影响了药物在肝脏的代谢;④肾脏的滤过率降低,加之肾动脉硬化,药物的排泄功能减退。所以,老年人使用抗生素要坚持以下原则:①诊断一经确定,应及时使用抗生素;②选择毒性低且有效的抗生素;③尽量实行剂量个体化;④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尽量选择老人易接受的剂型和简化的用药方案;⑤用药中,应注意提高老年人的免疫能力,特别注意观察各种不良反应并及时采取措施。2.3.3.2婴幼儿由于婴幼儿体内酶系统尚未成熟,生理代谢过程随着成长的变化而变化,对抗生素的作用(如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用药量需按年龄(月龄、周龄,甚至日龄)的不同来调整剂量和用药间隔时间,同时强调个体化用药,并谨慎计算和认真核对药物剂量。家庭中常按年龄折算药物剂量,方法如下: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10;婴儿用成人量的1/5;幼儿用成人量的1/4;学龄前儿童用成人量的1/2;学龄儿童用成人量的2/3。婴幼儿感染时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是:应选用毒性低、抗菌效能强、抗菌谱较广的药物。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霉素类和大环内酯类(除酯化物外)抗生素;慎用氨基糖苷类、氯霉素类抗生素;禁用万古霉素、多粘菌素、四环素及磺胺类、硝基呋喃类及喹诺酮类抗菌药。2.3.3.3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的使用正确认识抗菌药物对胎儿及婴儿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滥用抗生素或认为抗生素对胎儿、婴儿有影响,而忽略疾病的治疗都不利于母婴的健康。一般妊娠期几乎所有摄入药物均可经“胎盘转移”进入胎盘体内,哺乳期用药时多数药物可通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药物达到胎儿或婴儿体内的浓度及对他们的影响,均受母婴、胎儿或婴儿的吸收、代谢及药物的性质、胎盘功能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在妊娠期及哺乳期慎重选择药物十分必要。要注意避免使用具有细胞毒性或致畸作用的